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不来中国参加九三阅兵,李在明刚抵达美国,就收到一个坏消息

0
分享至

李在明的专机一落地华盛顿,美方给的“待遇”就把气氛明明白白写在了脸上。来接机的人没几个,出面的官员层级也压得很低,媒体镜头里根本看不出“盟友之间该有的热乎劲儿”。紧接着,更糟的消息就跟着来了:韩国舆论之前吹成“稳汇率、稳预期”的那笔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再加上1000亿美元的液化天然气采购,美方不仅非要把这些写进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里,还得把金额、投到哪儿、啥时候完成、收益归谁、啥时候考核这些全钉死。更让人听着刺耳的是,美国商务部高层还公开说了——这笔投资“九成收益得让美国民众享受到”。不这么写,峰会说不定就开不成了。这哪是热身啊,分明是一开场就把底牌亮出来了,连句客气的外交辞令都懒得编。

我得先把新闻里的事儿捋清楚。韩媒和美方放出来的风声倒是对上了:美韩这轮会谈,不再是“你说个原则我应个原则、你许个承诺我回个承诺”了,而是把签合同、能核查、能追责当成了前提。投资得白纸黑字写清楚,军事合作要扩大用途,关税还得跟季度考核绑在一起。对韩国来说,所谓的“大礼包”不再是能拉着弓不发箭的“政治信号”,而是得真拿出钱来兑现、承担合规的责任,还得等着被舆论查问。说白了,风向已经从“讨价还价”变成“按名单执行”了。




不少人拿“接机规格寒酸”当笑话讲,我倒不太在意这些礼节本身,更在意这背后谈判的节奏。美方老用的套路就是,先通过媒体定个调子,再用日程安排和接待规格给对方施压,最后在文件里再加码。这回的“加码”,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合作得有生效的文件,考核得有时间点,收益得留在当地。第二,关税让利看着是“降到15%”,但没看到说要把这事儿用条约定死,也没明确说有配套的豁免政策,以后政府想改,空间还不小。第三,安全议题里加了“战略灵活性”和“适用范围扩到印太”这些话,把驻韩美军的角色从“保卫半岛”改成了“支援区域”。这可不是玩文字游戏,这会改变联合作战谁说了算,以及军事设施能怎么用。

把视线转回首尔。韩国对外说的3500亿投资怎么分,大概是两个方向:1500亿是造船合作基金,2000亿是对美投资基金,覆盖了半导体、核电、锂电池、生物这些产业,主要是贷款、担保、项目融资这些方式,真拿出来的实实在在的权益资本没多少。这做法,明显是在学日本——先许个大数目,再用金融手段把钱分摊开,然后想办法拿补贴和税收优惠来“贴补利息”。但问题是,美国这次把“收益归谁”和“本地考核指标”写得死死的,如果就业人数、在当地采购多少、交多少税、价格怎么定,都得跟着“90%让美国民众受益”来走,那韩国企业项目能赚的钱就得被层层压缩。就算再搞点财务上的操作,也压不住合规的成本和必须花的钱。




有读者会问,李在明不是早在飞机上就说过“不太能同意提升战略灵活性”吗,韩国外长也在国会上说“反对驻韩美军介入台海”,这算不算划了明确的红线?从外交上说,当然是做了铺垫,既是给国内一个交代,也是给谈判留了余地。但嘴上说不同意,和在文件里写清楚,完全是两码事。 真正的红线,得写进附件里:哪些任务能做哪些不能做,行动分几个级别,后勤设施能用来干啥、不能用来干啥,军演多久一次、规模多大,弹药和油料储备最多多少,情报共享到什么程度、国会要怎么知情和批准,遇到争议怎么紧急叫停。这些都得能核查、能重新审、有时间限制。没有附件,说得再好听的声明,也跟一阵风似的。

这回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安排:先去日本,再去美国。在东京和石破茂发了联合公报,这在日韩关系里不算常见。韩国一方面想在材料设备上互补,一方面想让情报合作顺顺当当,这是在为之后的美日韩合作打基础。但一旦美国把日韩合作写进“更大的印太布局”条款里,韩国的产能和物流据点可能就得按美国的库存和最低产能要求来准备,到时候产业往外流就不只是企业考虑利润的事儿,而是联盟里的义务了。韩国国内说“这是学日本”,另一层意思是把“融资承诺”当缓冲,晚点儿出钱,但对本土的配套产业和就业的影响是免不了的。

关于“缺席九三阅兵”的争议,老百姓很容易就往“亲谁、疏谁”上靠,给贴标签。但贸易数据在那儿摆着,中国还是韩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一个高规格的政治场合,选择“降格参加”或者不来,不是合不合影的事儿,而是双方对等的姿态打了折扣。你可以说“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但当美国把产业政策和同盟政策捆在一起,把“盟友投资就是美国民众受益”这种用来拉选票的说法当施压的工具,韩国要是没有行业白名单、原产地规则能灵活点、认证能互相认这些制度性的缓冲,就会被两头挤:对美国得使劲往里投钱,对中国得解释清楚,企业夹在中间,成本只会越来越高。




我不喊口号,也不煽情,就着谈判的要点说说可行的办法。经贸这边,关键是把承诺变成能用上的、分阶段的东西。权益资本能少出就少出,优先考虑能赎回来的优先股、达到业绩才能转的可转债、遇到大麻烦能暂停的基金承诺,跟美国联邦和州的补贴审批绑死,要是没达到目标就自动延后或者少给点。考核得有“大环境不好时的保护”,比如汇率、利率、能源价格、地缘事件出问题了,就暂停考核。关税让利要争取用条约定死,明确用多久,同时把原产地规则弄灵活点,搞双边认证互认,少花点改造供应链的冤枉钱。LNG合同要“量和价分开算”,把能重新谈、能转卖这些写进文件里,再把甲烷排放强度和碳价挂钩,别以后被碳相关的规定坑了。

安全这边,重点是定好流程、设好上限。把“战略灵活性”分成被动防御、后勤补给、情报共享、军演支援、作战支援这几类,不同的类别对应不同的通报时间、批准的部门和规模上限。“直接作战支援”得写清楚不能干,除非国会走特别程序批准。军演多久一次、规模多大,给个年度上限,侦察平台能监测哪些地方、数据怎么用,得有记录能查。每年重新审查的机制必须能真的调整,不能只是走个过场汇报一下。这儿没有“完美的办法”,只能用细则把风险分开,留出点灵活调整的空间。

有人问,这回是不是“鸿门宴”?从我做过谈判的经验来看,更像一场“压力测试”。美国要的不只是“现在让一步”,而是“按季度/年度考核—再加条件—再写进文件”的循环。这个循环一旦形成,韩国能转圜的余地就会越来越小。办法也不复杂,就是三招:把投资和让利变成能撤、能调、能换条件的工具;把军事上的灵活性变成一堆能算清楚、能重新审、能叫停的操作规矩;给对华经贸留好制度性的白名单和豁免通道。细节能做得够细,以后就能退得从容;细节要是含糊,今天的“坏消息”就会变成明天的家常便饭。

这事还有个值得琢磨的地方。韩国国内这几年老说“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但实际上已经被美国的“再工业化+拉选票的说法”改成了“经济也得靠美国、安全更得靠美国”。当对方把你当成他产业政策和同盟政策的双重“配件”,你就只剩两种选择:要么拿出产业实力和技术底子,靠硬实力换话语权;要么靠财务操作和政治声明来化解麻烦。靠讨好换安全,靠让利换尊重,这些年试了不少次,结果都不怎么样。

回到开头那句“坏消息”。好不好,不在于话说得难听不难听,而在于它揭开了真实的权力关系。韩国不是没选择,只是每个选择要付出的代价,在这轮“写进文件”的过程中看得更清楚了。李在明这趟出行,少了热闹,多了现实。如果说缺席九三阅兵是一次姿态的选择,那到美国收到的这份“按表执行清单”,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提醒:在大国博弈的风口上,谁的文件写得硬,谁的底气足,谁才有资格说不。 我不反对合作,也不反对同盟,但我反对签空白的名字去换一份不对等的承诺。让新闻再飞一会儿,看文件,别光看接待;看细则,别光看口号;看谁手里握着能改字的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朝晖前哨 incentive-icons
朝晖前哨
资深纪录片专家。
1120文章数 2223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