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京都律师事务所三十周年庆典会议暨《行业变革与法治建设的双向奔赴》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
本文为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立杰在论坛上的发言,整理以飨读者。
刘立杰
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尊敬的各位同仁、各位来宾: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在京都律师事务所成立三十周年这个特别的节点,和大家聊聊“AI与新媒体浪潮中律师的守正与精进”这个话题。
这些年,AI和新媒体像两股强劲的浪潮,深刻改变着我们的执业环境。不可否认,它们给律师行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赋能,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无论AI多智能、新媒体多便捷,它们终究只是工具,专业与敬业才是我们律师行业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是一个客户从他的角度给我的答案。我追问为什么不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客户回答说:只专业不敬业,专业没有用到我这里,没有用;只敬业不专业,律师可能是个老好人,但关键时刻却帮不上忙,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如今AI能帮我们三小时完成过去三天的法律检索,能自动生成类案裁判规则分析,甚至辅助梳理证据链的漏洞。但也有律师把AI生成的法律意见直接提交法庭,却没核对关键法条的时效性;有团队用AI批量生成起诉状,却忽略了每个案件独特的细节差异。工具越强大,越需要警惕“工具主义异化”——技术是翅膀,但如果飞得太快,忘了“法律人”的重量,就会摔跟头。
新媒体让我们从“法庭里的辩护者”变成“屏幕前的普法者”,能让当事人通过短视频了解我们的专业,也能让“流量密码”误导方向。我关注过一些律师账号,标题党、“震惊体”层出不穷:“XX案必胜秘诀”“法官不敢说的潜规则”……流量或许上来了,但专业形象却在“博眼球”中消解。新媒体的本质是“连接”,如果连接的是焦虑而非价值,追逐的是热度而非深度,我们就偏离了“传播法治”的初心。
工具没有原罪,关键是我们如何使用。AI是“加速器”,不是“替代者”;新媒体是“扩音器”,不是“装饰品”。它们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律师的专业与良知来兑现。
那么,在这样的浪潮中,律师该如何成长与精进?我想分享三个“坚持”。
第一,坚持专业主义:像患者找医生,不会看他的粉丝量或点赞数,只会看他的临床经验、手术成功率。当事人选律师,本质上也是在选“法律医生”——不是看谁的短视频点赞多,而是看谁办过类似案件、对证据链的把控有多精准、在法庭上的质证有多犀利。AI能生成资金分析图表、供述对比图、案件时间轴,但阅卷分析、撰写辩护词必须靠律师亲力亲为。专业不在大模型给的模版中,而是藏在每一张案卷的折痕里和每一次庭审的发问中。
第二,坚持长期主义:拒绝“流量催熟”,做时间的朋友。1万小时定律说,成为专家需要至少1万小时的刻意练习。但现在的“流量逻辑”总在暗示:“三个月涨粉十万,半年月入百万”。可律师的职业像农业,不是工业流水线——一个刑事案件从侦查到审判,少则半年,多则数年。流量可能带来一时的机会,但只有长期积累的专业口碑,才是律师最珍贵的“资产”。
第三,坚持人本主义:法律有尺度,律师有温度。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不仅仅是“被告人”,还是一个个会恐惧、会后悔、会牵挂家人的“人”。律师的价值,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理解问题背后的人”。要有“如我再诉”“如我在押”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想象如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涉案,自己会如何应对,就给客户同样的应对方案,不能因为对方是甲方、是客户,就不坦诚相告或者任意冒险。
因此,AI和新媒体,不过是律师职业航程中的“新船桨”;而专业、长期、人本,才是我们手中的“方向盘”。青年律师不妨大胆拥抱技术:用AI解放重复劳动的时间,用新媒体传递法治的温度,但永远要记住——AI再聪明,也算不出“公平”;新媒体再热闹,也抵不过良知。
京都律所三十年的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守正创新”的历史——守住专业初心,创新服务方式。面对AI与新媒体的浪潮,愿我们都能做“守正”的坚守者、“精进”的攀登者——因为真正的法治现代化,从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每一个法律人用专业与良知,共同托举的公平与正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