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警方难逃人情网,异地警方方能斩断利益链。当施暴者身着制服,维权便成了捅破天花板的壮举。
作者 | 磊叔
编辑 | 磊叔
题图 | 截图
夏末的河北沧州,蝉鸣撕扯着溽热。25岁的刘某某倒在血泊中,颅脑被钝器击碎,像一只被碾碎的瓷娃娃。她的丈夫金某和婆婆张某站在审讯室的强光下,手铐冷光刺眼——这对母子因“故意杀人”被异地羁押于肃宁县。而金某的身份更添荒诞:当地检察院的劳务派遣人员,每日经手法律文书,却把拳头砸向妻子的太阳穴 。
01
家暴:家即修罗场
知情人回忆,刘某某最初挨打时还向娘家人哭诉,后来只剩沉默。“闷着”二字,是千万家暴受害者的墓志铭。
据反家暴机构统计,受害者平均遭受35次暴力后才首次报警;而刘某某的死亡鉴定书显示,她头骨多处陈旧性骨折,新伤叠着旧伤,暴力早已从“教训”升级为虐杀 。
当金某的拳头落下时,他深知这套规则:家门一关,暴力便是“家务事”。传统文化将家庭视为法外之地——“家丑不外扬”的训诫,比《刑法》条款更深入人心。
江苏曾有毒母乐燕,将两幼女锁在家中活活饿死;温州妇女姚某被泼开水、撞头十余年后,最终挥刀反杀丈夫。暴力循环的终点,不是觉醒,便是坟墓 。
![]()
(图/pelxes供图)
02
法治的缝隙:施暴者手捧法典
金某的身份揭开更深的讽刺。检察院工作人员知法犯法,社区调解员视而不见,反家暴的“告诫制度”在权力网中沦为摆设。2024年公安部等九部门刚出台《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要求基层民警对家暴“应管尽管”。可现实中,告诫书发放率不足7%——出警记录写着“家庭纠纷”,伤情鉴定被归类为“夫妻打闹” 。
本地警方难逃人情网,异地警方方能斩断利益链。当施暴者身着制服,维权便成了捅破天花板的壮举。徐州曾有小玲遭生父性侵,民政局被迫向法院申请“撤销监护权”——本应主动亮剑的机构,却总在惨案后姗姗来迟 。
![]()
(图/影视截图)
03
暴力的温床:谁在豢养房间里的“野兽”
家暴犯罪有六大特质:对象特定(九成受害者为女性)、行为隐蔽、主观故意、反复发作、手段残忍、形式多样 。施暴者像驯兽师,用恐惧驯化猎物。
精神控制比皮鞭更致命:李某被丈夫长期辱骂致重度抑郁,法院却因“无身体伤痕”拒绝立案;经济封锁更让受害者沦为囚徒——身份证、工资卡被没收,连买包卫生巾都要下跪乞讨 。
而社会仍在纵容这场“合谋”。邻居听见孩子彻夜哭喊拍门,却以“家务事”为由离开;社区明知乐燕吸毒弃子,却因“不符合送孤儿院条件”坐视幼童饿死。沉默,成了暴力的最佳帮凶 。
![]()
(图/Pixabay供图)
04
破局:没有救世主,只有吹哨人
法律利剑早已高悬。《反家暴法》明确人身保护令可48小时内裁定,但2023年全国仅签发不足万份;《刑法》中故意伤害罪可判十年以上,但司法实践常将家暴致死“降格”为虐待罪,刑期缩水过半 。
真正的破局点,在于把“私域暴力”拖进公共视野:
媒体当撕开“家丑”遮羞布,如本次警情通报特写“颅脑损伤”,将血腥真相摊于日光下;
社区需建立“强制报告制”,学浙江推行家暴预警码,网格员见伤必报;
知情人须做“多管闲事者”——若当年有人踹开乐燕的家门,两个女童本可活命 。
![]()
(图/截图)
05
未来:瓷娃娃的骸骨,能否砸穿铁屋
刘某某的尸检照片在网络上疯传。颅骨凹陷处,映出千万个沉默的她。家暴从来不是情急之失,而是精心策划的慢性谋杀——从第一次推搡被原谅,到最后一拳终结生命。
“文明的高度,取决于对弱者的态度。”当检察院的劳务派遣工挥拳时,法律已在流血;当社区干部背过身去,制度便宣告死亡。此案异地侦办是亡羊补牢,但补的究竟是法律的漏洞,还是良知的窟窿?
惟愿下一个刘某某,能在第一记耳光落下时,听见破门而入的警笛声 。
![]()
(图/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