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5月29日,我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正式诞生。
此后短短时间内,红卫兵运动迅速遍及全国,鼎盛时期人数高达一千万以上,成为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群体。
在那股浪潮中,北京出现了五位显赫一时的红卫兵领袖,他们分别是:
北大的聂元梓、清华的蒯大富、北京师范大学的谭厚兰、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和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
他们曾是时代的“弄潮儿”,在历史的洪流中叱咤风云,被称为“红卫兵五大头目”。
然而随着运动的失控和社会的动荡,他们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那么,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那五位“红卫兵头目”,最终结局如何呢?
![]()
聂元梓:从“老红军”到阶下囚
聂元梓,1921年出生于河南滑县,16岁便加入八路军,是一位资历颇深的“老”。
新中国成立后,她在北京大学经济系担任副主任。
在特殊时期的浪潮中,她第一个站出来,贴出了全国第一张大字报,一时间风头无两,成为北大乃至全国红卫兵的标志性人物。
十年特殊时期结束后,1969年,聂元梓被下放江西农村劳动改造。
1971年,她因“五一六分子”问题被隔离审查。1978年,她被正式逮捕,并于1983年被判处有期徒刑17年。
后因健康原因保外就医,晚年在北京度过,最终于2019年8月28日病逝,享年98岁。
![]()
蒯大富:“蒯司令”的跌宕人生
蒯大富出身红色家庭,自幼聪慧卓绝,学识、胆略皆拔尖,因而成为“公开点名批判刘少奇”的全国第一人。
1966年,他振臂一呼,在清华园竖起“井冈山兵团”大旗,自封“蒯司令”,在江总、林总的鼓动下冲锋陷阵,把校园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
十年结束后,他被判刑,1987年刑满释放后,聪明的蒯大富开始转战商海,下海经商。
他凭着敏锐的嗅觉在商海里闪转腾挪,几年间便重振家业,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安稳殷实。
回首前半生的狂飙与沉沦,后半生的平静与富足,他自嘲道:“历史给了我两副牌,前半副打烂了,后半副算翻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