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他曾受毛主席10次接见,还被毛主席写进文章,78年被免除所有职务

0
分享至

[1959年10月2日,北京] “总理,我穿着这身对襟袄,能不能不上天安门?”王国藩压低声音,小心试探。周总理抬眼看了看他,有点打趣:“你代表农民,就该这么穿。”一句话,让王国藩挺直了腰板。



谁也没想到,这位靠“三条驴腿”拼出名堂的河北农民,十多年后会被取消全部职务,再次回到地头。命运的反差,在他身上显得格外刺眼。

往前追三年,1956年春,遵化县东新庄的土地被春风吹绿。那年,全村552户社员把王国藩推到社务管理委员会主任的位置。村民们说,王大叔不贪不占,抡起锄头比谁都狠。凭借这一点信服,他带着大家实行“勤俭办社”:旧木头做梁,新土坯垒墙,能修不拆,能补不换。有人嫌寒酸,他回一句:“挣一分,用半分,日子才稳当。”



数据给了他底气。1955年,粮食亩产翻了近三倍;牲畜破百;荒山变林。更重要的——本来每年要向国家伸手要二十万斤粮食,如今能倒卖三万多斤余粮。这套办法,被毛主席在《农业合作化问题》按语里点名表扬:“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这就是全国的缩影。”全国学习王国藩,一时风头无两。

第一次进京,1957年。王国藩穿着抿裆裤,手心都是汗。介绍人刚念完名字,毛主席握住他满是老茧的手,笑得很深:“靠三条驴腿,能走多远?”王国藩憋红了脸,只挤出一句:“听党话,能走多远就走多远。”从那年起到1969年,他先后受接见十次,八次能当面握手,两次还一起吃饭。主席知道他吃不惯辣,总把不辣的荤菜推到他面前。场面不大,却温暖。



1967年,他被调进省里领导班子。表面风光,心里却不踏实。白天在会议室,夜里回村照样下地。他常说,“干部不下田,嘴上说丰收也没底。”有一次,听到邻县报出亩产百万斤红薯,他当众怼道:“一亩地就这么大,你给我种个试试?”

可惜的是,十年政治风暴汹涌,他也跟着起哄。有人向他兜售激进口号,他没能立住脚。1978年,中央一纸通报:免去王国藩所有职务。文件很薄,却像锤子。有人替他抱不平,他摇头:“我当年糊涂,组织没有错。”

卸任那天,他收拾东西回村,连一辆吉普都没坐。社员见了红眼,他只说一句:“我还是那身粗布衣裳,该干活了。”第二天,他扛着锄头下地,像什么事都没发生。有人嘲讽“高位跌落”,他呵呵一笑:“当农民是跌吗?我是农民出身。”口气淡得出奇。



进入八十年代,政策松绑,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东新庄跟着学,缺资金、缺门路。王国藩虽没官帽,可人脉在:昔日共过事的老干部听他电话,愿意搭把手。村办轧钢厂、腈纶厂陆续落地,他当起“义务推销员”。出门能挤火车绝不坐软卧,能住亲戚绝不进宾馆。年轻支书拗不过他:“老王,企业挣了钱也得让您住好点。”他摆手:“钱是集体的,觉不能先让自己睡软。”

1995年,他家才盖新瓦房。老伴笑他:“这下像模像样了吧?”王国藩站在院子里,背手点头,却没多说一句。



2005年冬,王国藩病危。镇上干部来看他,他气若游丝地嘱咐:“别忘了勤俭两个字。”这成了遗言。村里为他办追悼会,礼堂没摆花圈,只挂了一面写着“勤俭办社”的横幅。有人说太简单,村支书回应:“老王生前就这么要求。”

回看资料,王国藩的经验并不复杂:勤俭、集体、实干。可真要做到,难。田里拔草要弯腰,会议桌前却能直腰;粮食要一颗颗收,报表却能一栏栏填;干活流汗要认,拍胸脯吹牛却容易。王国藩一辈子在这两者之间,选了前者。



有人问:要不是那场风暴,他会走到哪儿?没人能回答。历史没有假设。但凡事总有分寸,王国藩的起落提醒后人:荣光与失意,都不该改变初心。对农民出身的他来说,初心就是那块土、一把锄头,再加上“挣一分,用半分”的老理儿。说来朴素,却撑起了一村人几十年的底气。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书房 incentive-icons
南书房
我负责写,你负责看
11452文章数 1668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