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碗碗腔流传千年,和许多传统艺术一样,在发展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都面临着传承的难题。推动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2022年市政府与吕梁市艺术学校签署艺术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52名怀揣梦想的孩子踏进碗碗腔艺术的大门,开启为期六年的专业学习之旅,一路走来艰苦伴随收获,写满动人的故事。

学艺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对于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的孩子们而言更是如此。今年13岁的梁嘉洛稚气未褪,却已在这条路上默默耕耘了三年。
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学生 梁嘉洛:压胯、踩横叉那些都挺疼的,就觉得学戏曲挺苦的,但既然学了这门艺术,你就不能放弃,不能半途而废。
孩子们的坚持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鼓励。
学生家长 曹福伟:
因为我爸我妈就是碗碗腔剧团的,孩子也是在这个环境下长大的,招生的时候,我就想把孩子送过去,让他们继续把非遗这个项目传承下去,没事的时候我就过来陪着她们。

今年7月16日,孝义碗碗腔非遗传习班迎来了高光时刻。他们创排的《三岔口》《双挂画》两个剧目成功入选全国展演名单,并荣获“小梅花”单项奖与“小梅花”集体奖。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是他们扎实功底和对碗碗腔深厚热爱的展现。
在孝义碗碗腔的传承过程中,名家前辈们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孝义碗碗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建琴,对传习班的孩子们不仅格外关注,还亲自传授技艺。
孝义碗碗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建琴:
我告诉孩子们,踏入艺校学习碗碗腔,你就先做人,要耐得住寂寞,我一句一句教,边学唱边教做人,这才能从骨子里融入到他们血液里。

张建琴的徒弟张云霞,也积极投身于碗碗腔的传承事业。她不仅组织学生集训、授课,还帮他们谋划未来。
戏剧导演 张云霞:
他们身上肩负着继承与传承的双重重担,既要上台演戏,挑大梁,还要吸引并教授下一代,这样才可以让碗碗腔的血脉得以延续。希望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勤学苦练,为自己事业的前途和人生的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非遗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张建琴的面对面倾囊相授,到张云霞接过传承重任为孩子们谋划未来,再到许多专业老师的现场教学,每一个人都在为碗碗腔走得更远贡献着力量。
戏剧导演 张云霞:
对我而言,我从师傅张建琴身上学到的是她做人做事的方式,还有师傅为碗碗腔这一剧种的传承与发展,竭尽全力的精神和榜样的力量感染了我。所以我要接过师傅的这个传承的重任,为孩子们尽我所能做一些事情,给孩子们铺好路,我想这就是传承的内核吧。

有来自政府的投入保证,老师前辈的悉心教导,还有孩子们的勤奋努力成长为传承人,更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支持,可持续的传承生态正在形成,孝义碗碗腔焕发出勃勃生机,希望无限。
孝义碗碗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张建琴:
我退休以后,我的徒弟们都成长起来了,我希望他们好好地把这批学生给培养成像我这样的演员,希望年轻一代进入最高的学府,学到更高水平的碗碗腔艺术,然后回来回报我们的剧种、回报我们的老师、回报我们的家乡,希望我们的碗碗腔一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直一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记者/王娟娟 李祥溥 杨正华
来源:孝义融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