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里,房地产依然是中国经济的“压舱石”。然而,最近一连串新闻却在提醒我们:曾经的优等生房企、曾经的豪宅神话,如今都在经历寒冬。
一、连万科都走上了“卖卖卖”的道路
8月20日,北京万科发布公告,计划出售翠湖国际项目8号楼的办公产品1至5层以及负一层仓储,总价约1.2亿元。要知道,这可是位于中关村的写字楼项目,位置不差,项目一度被视为万科在北京的产业园代表作。
然而,这已经是北京万科今年拟出售的第五个项目。去年起,万科就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抛售商业资产。进入2025年,这一动作愈发频繁。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王健林的“卖万达”模式。过去几年,王健林几乎是“一月一卖”,先是一个月出手一座万达广场,后来干脆加快节奏,一个月卖两座。可即便如此,万达的财务状况依旧没有明显好转。
![]()
今天的万科,也走上了类似的道路。要知道,在专家和业内人士眼中,万科一直是房地产行业的优等生,是稳健经营的代表。如今却不得不频频出售资产来维持现金流。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所谓“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的说法,多少带着自我安慰的意味。
如果真的已经企稳,为何连“优等生”都要靠卖楼维持生存?
二、香港豪宅的“腰斩”神话
更让人唏嘘的,是香港豪宅市场的最新案例。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深圳奇瑞集团主席陈红天相关人士持有的香港山顶歌宾山道15号大宅,最近以7.9亿港元成交。而在2016年,这栋大宅的买入价是21亿港元。换句话说,9年时间亏掉了13亿,跌幅高达62%。
这栋大宅实用面积约1800平米,外加花园和停车位,当年风光无限,一度楼面价高达22万港元/平米,如今却沦为“银主盘”(内地叫法拍房)。更讽刺的是,它两年前就因财务问题被银行接管,直到今年才找到买家。
香港豪宅市场整体自2021年见顶以来,普遍下跌超过30%,部分豪宅跌幅更是达到40%。曾经被视为“财富象征”的超级豪宅,如今也只能以腰斩价甩卖。
![]()
这背后透露出的启示是:豪宅也并非绝对的避风港。过去很多富豪之所以抢购豪宅,不是为了自住,而是作为投资标的,寄希望于其稀缺性和溢价。如今随着供给增加、流动性下降,所谓的“地标溢价”正在消失。买豪宅,可能只是坐在泰坦尼克号上“最后沉下去”的乘客。
三、上海豪宅的“法拍价”
类似的故事,在内地也开始上演。
上海徐汇滨江,一直是豪宅市场的核心地段。去年周边新盘售价动辄18万、19万一平米,上海湾豪庭也曾是“明星项目”。
然而,就在最近,上海湾豪庭一期一套561平米的大户型房源,在法拍市场经过96轮竞价,最终以3811万成交。折算下来,单价只有6.8万元/平米。要知道,这个小区7月挂牌价在14万,6月成交均价在13.3万。短短几个月,就出现了腰斩般的落差。
更关键的是,这套房子成交后,市场并没有因此回暖,反而暴露了豪宅的一个核心问题:流动性。
有钱人嫌贵不买,降价也未必有人接盘。房子不是卖不掉,就是只能低价甩卖。
![]()
四、普通人买房的辛酸与无奈
豪宅的故事看似离普通人很远,但普通买房者的经历同样折射出房地产周期的残酷。
一位90后买房者的讲述,让人感触颇深:
- 2015年,他们攒钱准备买房,郊区房价才两万出头。眼看快攒够首付,政策突然收紧,非沪籍买房社保年限从2年变成5年。眼看机会就在眼前,却被关在门外。
- 等到2019年终于有资格买房时,目标小区的房价已经涨到5万。几年时间翻了一倍,工资却根本追不上房价的涨幅。
- 最终,他们背上了房贷。如今市场下行,房价可能跌了20%-30%,可依旧觉得“不后悔”。因为买房子带来的稳定、安全感,以及社区关系的建立,是租房所无法替代的。
这一段经历,折射出整整一代年轻人的无奈:上车难,下车更难。买房既是沉重的负担,又是某种“必须的安定”。
![]()
五、专家的冷思考:别浪费一次危机
除了市场的冷风,学者们也在提醒社会:要从这次楼市下行中学到一些“常识”。
比如:
- 房价大跌未必是好事。价格下跌,看似让人有机会买房,但财富效应消失,反而让人更不敢消费。
- 房地产关乎整个金融系统。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都与房地产危机有关。一旦房价失控下跌,不仅房企受损,银行、居民财富、消费信心都会被拖下水。
- 稳住市场,是必须的选择。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房地产危机,都让政府认识到一个道理:房地产不能任由其自由坠落,否则代价是整个社会一起承担。
这番话听起来或许让人不快,尤其是普通购房者可能觉得“关我什么事”。但不可否认,房地产确实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关键环节。一旦彻底崩盘,受伤的绝不只是房企和炒房者,而是所有人。
![]()
六、结语:从豪宅到刚需,都是同一条船
从万科的“卖卖卖”,到香港豪宅的“腰斩”,再到上海法拍房的“低价成交”,再配合普通人买房的心路历程,房地产市场的寒意扑面而来。
无论是豪宅还是刚需,无论是一线还是三四线城市,楼市已经告别了“只涨不跌”的时代。未来房子可能依然有人买,但不再是过去那种“闭眼赚钱”的投资工具,而是逐渐回归居住本质。
有人形容:在这艘名为房地产的“泰坦尼克号”上,豪宅只是甲板更高的位置,沉得晚一点,但最终也难逃命运。
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房子到底是什么?是投资品,还是安身立命的保障?答案,可能决定了未来十年的人生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