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Do-Re-Mi》的旋律响起,无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朱莉·安德鲁斯带领七个孩子在阿尔卑斯山间欢快歌唱的画面。
1965年上映的电影《音乐之声》已经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不仅赢得了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更在全球观众心中留下了永恒的温暖印记。
![]()
然而这部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比银幕上呈现的更加动人、更加曲折。
真实生活中的玛丽亚·冯·特拉普与电影中端庄谦逊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她在自传中坦言,自己年轻时是"可怕的,你能想象的最糟糕的存在"。
![]()
这位出生于1905年的女性成长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知识分子家庭,早年丧母后与父亲的关系紧张。
她在萨尔茨堡的修道院里接受教育时,经常做出一些违反规定的行为,在院子里跑步、吹着口哨唱格里高利圣歌、甚至爬上修道院屋顶。
![]()
这些特质与电影中那个温柔娴静的玛丽亚相去甚远。
1926年玛丽亚被派往特拉普家担任家庭教师,与电影中照顾七个孩子不同,现实中她只负责教导一个因患猩红热无法上学的女孩——玛丽亚·特拉普。
![]()
当时的特拉普家族确实有七个孩子,但年龄跨度很大,最大的已经成年,最小的只有5岁。
格奥尔格·冯·特拉普上校的真实形象也与电影中的刻画有所不同,他并非那个严厉冷漠、需要被"解冻"的父亲,而是一个"温暖、慈爱的父亲"。
![]()
作为奥匈帝国的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在一战中因指挥潜艇战绩辉煌,成为奥地利人的民族英雄。
他与第一妻子阿加莎·怀特黑德感情深厚,阿加莎是现代鱼雷发明者的孙女和继承人,这个家族背景为特拉普家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
音乐早已流淌在特拉普家族的血液中,并非如电影中所说是由玛丽亚引入的。
阿加莎生前非常热爱音乐,经常在家中组织音乐活动,孩子们也都学习了不少乐器。
这个家庭原本就充满着音乐的芬芳,玛丽亚的到来只是将这个爱好进一步发扬光大。
![]()
19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重创了特拉普家族的财务状况,他们失去了大部分财富,不得不解雇佣人,开始招揽房客以维持生计。
这个变故促使他们考虑将音乐爱好转化为职业,1936年特拉普家庭合唱团正式成立,并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荣获第一名,这为他们开启了职业演唱生涯。
![]()
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特拉普一家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格奥尔格上校因为拒绝为纳粹服役而面临危险,这与电影中的情节相符。
但与电影中戏剧性的徒步翻越阿尔卑斯山不同,真实的情况是,特拉普一家"在光天化日之下坐火车离开,什么都没有伪装"。
![]()
他们先前往意大利,然后转道伦敦,最终乘船前往美国。
移民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到达美国时,特拉普一家口袋里只有几块钱,但他们凭借音乐天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开始了新一轮的奋斗。
![]()
他们继续以特拉普家庭合唱团的身份在美国各地巡演,逐渐积累了声誉和资金,最终,他们在佛蒙特州的斯托买下了一片农庄,建立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新家园。
1947年格奥尔格上校去世后,玛丽亚写下了自传《特拉普家庭演唱团》,这本书出版后成为畅销书,为后来音乐剧和电影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
![]()
虽然电影对真实故事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但它所传递的爱、音乐和希望的精神却真实地打动了全球无数观众。
如今特拉普家族在佛蒙特州经营的旅馆仍然由家族后代拥有和经营,继续讲述着这个非凡家庭的故事。
![]()
这个家族的真实经历比电影更加丰富多元,他们经历了世界大战的动荡、经济危机的冲击、移民生活的挑战,但始终保持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信念。
电影《音乐之声》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更在于它展现了一种超越困难的人性光辉。
![]()
真实特拉普家族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音乐和爱也能为我们指引方向,带领我们找到自由和希望的曙光。
这个跨越时空的真实故事,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更加令人感动,更加值得被铭记和传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