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胶体的凝聚现象

分享至

在化学的奇妙世界里,胶体作为一种独特的分散系,以其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的特性,常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究胶体的一个重要性质 —— 凝聚,看看它背后到底藏着哪些有趣的奥秘。​
什么是胶体,你真的清楚吗?​
在了解胶体的凝聚之前,得先搞明白啥是胶体。简单来说,胶体就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 1 - 100 纳米之间的分散系。像咱们生活中常见的豆浆、牛奶,还有清晨森林里透过树叶缝隙看到的那一道道 “光路”(这是胶体的丁达尔效应,说明存在胶体粒子对光的散射哦),这些都是胶体的典型代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不会像溶液中的溶质那样均匀地分散在分散剂里,也不像浊液中的颗粒那样很快沉降下来,它就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 “介稳状态”。这种介稳性,主要是靠胶体粒子表面吸附的离子所带的电荷相互排斥,以及粒子的布朗运动来维持的。​
胶体凝聚,到底是咋回事?​
胶体的凝聚,其实就是胶体粒子在某些条件下,相互聚集变成大颗粒,最后从分散剂中沉淀析出的过程。想象一下,原本均匀分散在豆浆里的蛋白质胶体粒子,在特定条件下,突然 “抱团”,逐渐变成一块块的豆腐脑,这就是胶体凝聚的生动体现。一旦胶体发生凝聚,它原本的介稳状态就被打破,体系变得不再稳定。​
凝聚方法大揭秘​
加入电解质​
电解质在溶液中会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以氢氧化铁胶体为例,它的粒子带正电荷。当我们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硫酸这种电解质时,硫酸电离出的硫酸根离子会中和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所带的正电荷。随着电荷逐渐被中和,胶体粒子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小,它们就能够相互靠近,进而聚集在一起,最终导致胶体聚沉,形成红褐色的氢氧化铁沉淀。在实际生活中,用豆浆做豆腐时加入石膏(主要成分硫酸钙)或者盐卤(主要成分氯化镁),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豆浆中的蛋白质胶体粒子在石膏或盐卤中电解质离子的作用下,电荷被中和,发生凝聚,变成了豆腐脑,再经过后续加工就成了我们餐桌上美味的豆腐。​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当两种带相反电荷的胶体混合时,奇妙的事情就发生了。它们的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会相互中和,就像正电荷和负电荷相互吸引一样。比如带正电荷的氢氧化铁胶体和带负电荷的硫化砷胶体混合,两种胶体粒子的电荷相互抵消,原本的排斥力消失,粒子之间就会因为引力而聚集,从而发生聚沉。这就好比两队立场相反的人,一旦碰面,矛盾就会化解,然后聚集在一起。​
加热​
加热对胶体也有神奇的影响。给胶体加热,会使胶体粒子的运动速度加快,它们相互碰撞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温度升高还可能会减弱胶体粒子表面吸附的电荷层的稳定性。就拿鸡蛋清来说,它是一种胶体,当我们对它加热时,蛋清中的蛋白质胶体粒子运动变得异常剧烈,相互频繁碰撞,而且粒子表面的电荷层稳定性被破坏,导致粒子更容易聚集在一起,最终蛋清凝固,这就是胶体聚沉的表现。​
影响凝聚的关键因素​
电解质的性质和浓度​
电解质对胶体凝聚的影响可不小。一般来说,电解质中与胶体粒子带电符号相反的离子价数越高,其聚沉能力就越强。比如对于带负电荷的胶体,三价的铁离子(Fe³⁺)比二价的钙离子(Ca²⁺)、一价的钠离子(Na⁺)聚沉能力要强得多。而且,电解质的浓度也很关键,浓度越高,越容易促使胶体凝聚。不过,不同价数的离子,其聚沉值(刚刚能引起胶体聚沉的电解质最低浓度)是不一样的,大致符合舒尔策 - 哈迪价数规则,即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此外,同号离子对聚沉也有影响,它们可能会通过与胶粒之间的范德华力产生吸附,改变胶粒的表面性能,进而影响反离子的聚沉能力。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