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多少受到苏联文学艺术的影响。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正是文革时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小路》等苏联小说和歌曲伴随我度过了那个文学艺术与精神世界的荒漠年代。我对苏联文学艺术的爱好延续到苏联解体以后,直到2004年夏天我的海参崴之行。
![]()
海参崴原属中国。沙俄帝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战败以后,调转方向疯狂向远东地区扩张。1860年11月14日,沙俄利用满清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国力虚弱之机,逼迫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其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吞并乌苏里江以东,包括海参崴和库页岛在内的4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沙俄将海参崴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俄语意为“统治东方”。
海参崴位于亚欧大陆东北部,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人口60多万,也是其远东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科研中心。横贯西伯利亚的铁路终点在这里,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基地也在这里。
俄罗斯入境管理效率极为低下。从东宁乘坐大巴出发,花了约半小时就办理好出境手续,同一车人在俄罗斯波尔塔夫卡口岸办理入境手续,居然花了两个多小时。
大巴在俄罗斯境内开了近九个小时才抵达海参崴。沿途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和大草原,辽阔空旷,人烟稀少,和与其接壤的中国东北对比鲜明,更与人口稠密的中国东部地区有着天壤之别。这片土地曾经属于中国,被吞并肢解的三百多万平方公里故土拥有无比丰富的自然资源,曾经因文学艺术而生的强烈的苏联情结在抵达海参崴之前就已经消退了大半。
海参崴这座城市依山傍海而建。蜿蜒曲折的海岸线环抱城市,玻璃海滩五颜六色晶莹剔透,湛蓝的海水拍打海岸,高低起伏的街道两旁是漂亮的欧式建筑。太阳落山以后,海滨公园满是消磨时光的俄罗斯人。这座城市从建筑风格到人口完全俄罗斯化,除了旅游景点成群结队喧闹的中国游客,表面看不到丝毫中国痕迹。
在海参崴期间参观游览了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火车站、海滨公园、海参崴C-56潜艇博物馆和西伯利亚大铁路9288纪念碑等地。
火车站对面的列宁广场矗立着高大的列宁雕塑,列宁左手持帽、右手向前指向远方。雕像底部的铭文是“符拉迪沃斯托克虽远,但永远属于我们”(一说铭文为“海参崴是我们的,远东是我们的”)。许多中国游客学着雕像中列宁指引方向的姿势嘻嘻哈哈地拍照留影。这一幕令我如同吞咽苍蝇一样恶心,这真是现实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海参崴这座城市无疑是美丽的,但是在这里,我的心情与在俄罗斯其他地方访问考察和旅游参观的心情截然不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压抑感。
苏联解体前后,我曾经两次访问苏联以及解体后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以及吉尔吉斯斯坦。我曾经为苏联的解体而惋惜,曾经认为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应该成为一个国家。然而,离开海参崴,从绥芬河入境回到祖国,我的苏联情结荡然无存。
今天,我坚定地支持乌克兰人保家卫国,固然基于是非正义和维护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海参崴之行的必然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