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名溯源】
溪下王村,曾用名 “方家洋”。因地处茶山北麓,地势平坦,方氏一族在此兴盛而得名。
据《桃花溪王氏宗谱》记载,南宋时,王氏始祖王克浦(1156-?)任象山县丞,因母病返回台州,途经此地时母亲病逝,遂在此定居。茶山北麓有涧水自南向西北流入黄墩港,因沿岸多桃树,得名 “桃花溪”。村落位于桃花溪下游东岸,地势较低,村民多姓王,故改称 “溪下王”。而地势较高的西岸,方孝孺一族聚居处,则称为 “溪上方”。
靖难之役时,燕王朱棣诛杀方孝孺一族,以桃花溪为界,溪下王王氏幸免于难,得以繁衍至今。
![]()
【贤治遗风】
王贤治(1886-1952),字一修,号亚仙、渭滨,溪下王村人。1908 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浙江师范学堂,后肄业于京师大学堂。他曾任忠魂乡、孝孺乡(今属大佳何镇)乡长,1945 年兼任忠魂乡中心小学校长,还曾在宁海县正学高等小学任教,学生中不乏郭履洲、李士珍、胡福相、潘天寿等后来的知名人物。
1947 年秋,李士珍当选第一届国大代表,回乡祭祖次日,时任宁海县长李洁设宴庆贺,特邀王贤治赴宴。席间,李士珍坚持请恩师坐首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的情谊,连同他尊师重教的举动,被传为美谈。
李士珍每次从宁波经宁象轮至薛岙码头,再摆渡到茅山道头,必进溪下王村拜会王贤治。逢年过节回乡,常约同学同往探望。王贤治的本地学生胡福相(大佳何胡家村人),也常来帮忙招待,端茶递水间,见证着师生间的温情。
一次拜访中,李士珍见胡福相仪表不凡,问其籍贯学业。得知胡福相因家贫辍学,李士珍问及是否愿继续读书,胡福相低头不语。事后,王贤治对胡福相说:“为何不道出求学心愿?” 随即修书一封,嘱他来年开春赴南京找时任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的李士珍。
在李士珍帮助下,胡福相不仅重续学业,更在仕途上崭露头角。这段由恩师搭桥、学长相助的经历,让两人亦师亦友的情谊成为当地佳话,胡福相常说,王贤治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贵人。
溪下王的草木间,至今流传着这段师生佳话。王贤治教书育人的热忱,李士珍尊师重道的赤诚,胡福相逆境求学的坚韧,都成了溪下王村人记在心里的故事。
(王仁高搜集整理)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撰稿:王仁高
□ 排版: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