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追寻津沙|王政平民居:廊柱镌刻烽火 心灯照亮未来

0
分享至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

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今天推出

王政平民居:廊柱镌刻烽火 心灯照亮未来


晨雾如纱,轻笼白沙镇红豆树农场。随着天光渐亮,王政平民居的歇山式屋顶在薄雾中显露出清晰的轮廓。青砖墙面上,罗马柱的裂痕镌刻着时光,水刷石拼花的檐柱默立于廊下,宽大外廊投下深邃的阴影。恍惚间,雕花繁复的廊柱下光影交错,仿佛再次挤满了流亡至此的学子——他们或许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紧握书本的指节与眼中燃烧的火焰,却比廊柱的花纹更深地烙印在这方空间。尘封的讲台,似乎仍萦绕着铿锵的诵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时光流转,硝烟散尽,过往的荣光未曾黯淡。当后来者的脚步叩响庭院,当新时代的探寻在此驻足,一砖一瓦的低语,正与当下的脉搏同频共振——那盏不灭的心灯,烛照着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也照亮前行的长路。

“衡庐”变迁

从富商别墅到救亡学府

王政平民居矗立在重庆江津白沙镇红豆树农场,又名“衡庐”,是银行家王政平的私人别墅。这座建于民国时期的砖木建筑,坐北朝南,背倚长江,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折衷主义风格杰作,其中式歇山顶、八角攒尖顶与西式罗马柱、宽大外廊和谐共存,见证了重庆开埠后的文化交融。


王政平民居遗址。见习记者 李江 摄

1940年,抗战烽火中,王政平毅然让渡私产,将精心建造的别墅“衡庐”及附属建筑无偿腾出,供办学使用。于是,这座富商别墅被赋予神圣使命,挂起“第八国立中山中学”校牌,成为收容沦陷区流亡青年的学府,吴子我任校长。次年,改为十七中学女中分校。1942年,女中分校划归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改办为女师院附中,因为校本部容量不足,大部分学生也在江津师范借住。女师附中有12个班,学生400人左右,台静农、胡小石等大师曾在此授课,吴子我、刘英舜、劳君展等人先后在此主持校务,中共地下党员黄求恩曾在此担任教务主任,青年黄潮洋(后成作家碧野)亦在此半工半读,这座“衡庐”为流亡学子们撑起了一方安宁的“书桌”,为抗战救国培养人才、贡献力量。


1945年,高三毕业班在“衡庐”前的合影

烽火课堂

文怀沙与二十学子的抉择

烽烟弥漫的岁月中,“衡庐”学府的书声并未被战火吞没。1941年春寒料峭之际,国学大师文怀沙踏入了这方流亡学府,这位《新华日报》签署《对时局宣言》呼吁民主而遭解职的文人,经革命诗人柳亚子举荐前来执教。柳亚子赠诗“抱石怀沙黯涕零,白沙循迹岂初心”,既痛惜其遭际,更以如椽之笔,为其风骨矗立起不朽的碑文。


文怀沙(1910—2018),曾任第八国立中山中学“救亡会”指导员

“衡庐”课堂自此被点燃。文怀沙立于讲台,长衫磊落,目光如炬,穿透窗棂仿佛已望见破碎山河。他声音沉厚,讲《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时,喉头哽咽,满堂为之屏息。课后,他与几位沉静而坚韧的教师(包括地下党员教师)常聚于斗室之内,油灯如豆,他们压低声音,在文怀沙主导下,党的外围组织“救亡会”悄然诞生,文怀沙自任指导员,印制的传单如雪片般飞出“衡庐”高墙,字字句句,皆为抗日统一战线的战鼓与号角。

炽烈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当白沙籍抗日名将夏仲实将军亲临“衡庐”,慷慨陈词号召青年共赴国难,文怀沙与地下党员教师们早已在学生心中埋下的种子破土而出。课堂的安宁被热血的誓言击碎,有学生撕碎了演算纸振臂高呼,有学生咬破手指在课本扉页写下血书誓死报国。二十余名学子,在文怀沙含泪的注视与地下党员教师们无声而郑重的托付下,掷笔于地,列队如松,追随夏将军的旗帜奔赴前线血火硝烟。


1944年,重庆《大公报》关于津沙学生志愿从军的报道

课堂与前线,从此以信仰的血脉紧密相连。救亡会中更有五位骨干青年,在铁与火的淬炼中,经由地下党员的秘密引路,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的革命足迹,如深潜的溪流,最终汇入当时活跃于白沙的、由江竹筠领导的中共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支部的地下暗涌之中——“衡庐”的琅琅书声与地下斗争的无声惊雷,共同在这民族危亡之际,织就了一张不屈的救亡之网,其精神脉络,早已深深融入抗战伟业的宏大叙事之中。

精神传承

从“救亡火种”到“厚道江津”

硝烟散尽,精神永存。江津区正探索“保护性活化”新路,让王政平民居“衡庐”等抗战遗址焕发新生。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基础上,依托遗址深厚的抗战文化内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其打造为沉浸式红色教育基地,深度融入全区“行走的思政课”体系。同时,整合王政平民居“衡庐”、邓家祠堂、聚奎书院等抗战遗址群,深挖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精心推出“津沙文化区”爱国主义研学线路,弘扬爱国精神。


女师附中学生的转学证明

如今,当暖阳洒满“衡庐”庭院,当后来者的脚步踏入这片空间,这座百年建筑早已超越其物理形态。它承载着文化大师烽火中守护文明薪火的壮举,铭刻着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的决然背影。尤为珍贵的是,在江津这片素以民风淳朴、重信守义著称的土地上,“衡庐”所见证的坚韧不屈、爱国奉献的革命精神,与本土深厚的“厚道”民风相互激荡、深度融合,淬炼升华为江津人引以为傲的“厚道精神”。这种独特的精神品质,持续滋养着这片土地,涌现出“95岁的护旗人”丁文启等200余名当代道德模范,成为新时代的生动注脚。

“衡庐”,是建筑,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灯塔。触摸罗马柱上岁月与烽火留下的裂痕,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当游客在此驻足沉思,当学子在复原教室诵读白屋诗人吴芳吉的抗战诗作《仇货买不得》,这座矗立长江畔的百年民居,仍在无声传递着民族危难中不屈的信念。


1944年摄于江津白沙红豆树女师附中之湖心亭

夕阳为“衡庐”的八角顶镀上金辉,院内系着红领巾的孩子们正执笔描绘:罗马柱与青瓦飞檐相依,背景是文怀沙激昂授课的剪影。画纸一角题着小字:“这里长眠着抗战的星火,也生长着我们的未来。”

文字由文史顾问钟治德、见习记者李江提供

图片除署名外由区文化旅游委提供

配音:杜燕妮

视频编辑:田思进

编辑:陈柳颖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河 流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津融媒 incentive-icons
江津融媒
重庆市江津区权威媒体
12243文章数 306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