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黔南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五个着力”系统推进其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实践范例。
着力“实”,守护文化根脉
通过提升民族古籍文献馆藏标准建设、抢救濒危遗产、建立数字化档案举措,守住文化根脉,确保永续传承。一是提升馆藏标准建设。实施标准化、科学化保护,改善库房与修复工作室硬件设施,推动民族古籍数字化存档,确保珍贵文化遗产有效留存。完成民间水书文献古籍入馆收藏达2万余册。二是提升名录保护等级。坚持“同等保护”原则,对已入选和未入选非遗名录的水书文化实施一体化保护,推动州级项目升级为省级、国家级名录。目前,黔南州水族文化有水书习俗、端节、马尾绣、剪纸、旭早等31项(32处)入选国家、省、州非遗项目名录。三是抢救濒危遗产。针对民族口碑古籍习俗等依赖口传心授的濒危项目,实施“文化记忆抢救工程”,通过影像记录、数字化建档等方式,保留文化基因。已完成馆藏水书1.9万余册全部数字化,其中荔波县征集水书古籍9437册,完成97.61%数字化率。
着力“准”,强化系统研究
以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与宣传为基础,科学阐释民族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实证。一是挖掘文化内涵。整合民族研究力量,重点阐释水书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民族团结理念,揭示水族与各民族互嵌共生的历史脉络,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增强文化自觉自信。完成共享的文化内涵《水书文化》编写。二是推动古籍整理研究。从文字演变、文献翻译、符号解读等基础入手,研究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互鉴价值意义。黔南州完成对79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水书文献进行全面翻译研究,出版《荔波县档案史志馆馆藏水书古籍总目提要》等专著57部。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编排课程、制作宣传片等方式,传承民族文化优秀基因,赓续中华民族奋进精神,增强全社会文化认同。完成配套课程教材开发,制作专题宣传片1部,推动水书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积极推动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着力“新”,激活文化活力
采取分类实施、培养传承人、拓展发展路径等举措,充分激活民族文化活力。一是实施分类传承策略。针对不同类别水书文化特点,建立差异化传承机制。目前,成功探索了传统技艺类的“家族+现代学徒制”传承、表演艺术与体育类的“师徒+学校”双轨传承、传统医药类的“行业+家族”联合传承、民俗节庆类的活动传承4类传承模式;水族马尾绣传承人带徒传授,培养学徒超2000人次。二是健全传承人培养体系。采取整合科研院所、新闻媒体、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多方力量的水书文化传承人培育和扶持主体,建立健全传承人管理考核制度和退出机制,政策激励机制,有效缓解传承人流失难题和技艺后继无人失传的困局。目前,完成建档立卡纳入管理的水书先生共466人;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州级”传承人梯队,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10人、州级61人,其中荔波县非遗传承人总数达239人。三是创新传播推广路径。借助互联网、文博会、“一带一路”等平台,推动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民族文化影响力、吸引力,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2025年以来,黔南州举办贵州“村马”赛事、非遗文化展示与体验等大型文化交流活动10余场次,吸引游客113.08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42亿元;水书文化亮相优酷剧集《春花厌》及深圳文博会,曝光量超500万次;水族古歌《旭早》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点击量突破100万次,增强年轻群体文化认同。
着力“转”,赋能文化发展
从市场化、艺术化、品牌化等“三化”发力,着力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上下功夫,赋能文化高质量发展。一是市场化开发。通过市场化开发方式,创新马尾绣、医药、服饰、银饰制作、辣糟酸制作、九阡酒酿造等民族文化生产性开发利用,促进传统技艺与现代工业技术、文化创意、展览体验相结合,让传统技艺通过融入市场得以长久延续。目前,完成马尾绣、医药等技艺通过企业合作实现产业化,扶持企业20余家,带动就业超500人。二是艺术化提升。通过对民族古歌、民族舞蹈、民族乐器等有艺术价值的文化艺术,采取融入现代艺术方式,进行再次创作开发利用,加入现代编导、灯光舞美和时代内容,使此类传统音乐舞蹈通过展示展演得以弘扬。黔南州探索将水族古歌、旭早、铜鼓舞等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相融合,创作了水族舞蹈《跺月亮》获国家级奖项,大型歌舞剧《木楼古歌》晋京展演,观众超10万人次。三是品牌化打造。灵活利用端节、卯节、赛马、特色村寨、传统村落、艺术之乡等文化载体,通过创新性开发利用,与展会、旅游、产业多领域融合,将民俗活动、手工艺品、场域建设融入平台、载体,打造IP品牌,让民族文化活力迸发。目前,黔南州打造“贵州村马”“水葩研学营地”等IP,在“贵州村马”拉动下,仅三都县2024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亿元,2025年至今已吸引游客230余万人次;“水葩研学营地”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收入超150万元。
着力“统”,凝聚工作合力
通过制定政策、坚持法治、多元协同的保障举措,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合力。一是政策保障。把制定政策作为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重要条件,整合各部门资源,统筹推进文化保护发展,先后出台了《黔南州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2023—2025年)》《黔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评审制度(试行)》等政策文件,每年设立文化类专项经费1000余万元用于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二是立法保护。适时修订地方法规与时代发展不相符的条款,并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文化保护发展利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稳慎推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文化保护发展条款修订前的调研评估,颁布《黔南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黔南州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等文化保护发展类的法规保障。三是多元协同。通过建立“党委政府+学术机构+社会力量”联席机制,定期统筹调度、分析研究、协调解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情况及问题和困难,先后整合资金超2亿元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