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0万亩,2.9亿元,安徽首笔林权抵押不良资产处置签约

0
分享至

2025年8月14日,安徽省首笔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签约仪式,在黄山市歙县成功举办。此次2.9亿元、10万亩规模林权不良资产的成功处置,显示林业产业巨变中,林权资产交易在政策引导下走向深化。

“绿水青山”经济提速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

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2023年6月28日设立)。

此前一天,安徽省首笔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签约——

2025年8月14日,歙县农商行、休宁县农商行(两家银行为原贷款发放方)分别与安徽省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完成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涉及贷款本金2.9亿元,林地约10万亩。

这一时段,各方正热议林业产业发展。

按照国家林草局最新数据——

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已由2005年的7269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10.17万亿元(与上年度同比增长9.6%)。

林产品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

我国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大国,林产品生产和贸易位居世界第一。

从最初的木材采伐加工发展至今天,我国林业产业已形成木竹加工、林下经济、森林食品、生态旅游与康养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

全国木材产量1.37亿立方米,较2023年增长8%;

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比林改前增长了34%,经济林种植面积7亿亩,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6亿多亩;

各类森林食物年产量超2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

全国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7.61亿人次,同比增长9.1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林业碳汇行业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新亮点。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显示全国碳市场表现为——

累计成交量从2021年底的1.79亿吨增长至2025年7月的6.81亿吨,增长了281%;

累计成交额从76.61亿元增长至467.84亿元,增长了511%。

成交额的增长幅度远大于成交量,显示碳价正在持续上涨。

在关键处动手术

在我国林业产业中,林权处于最核心、最基础的地位,是林改的核心驱动力。

林权改革的推动,有两大重要时间点——

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2008年,我国全面推进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称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其核心就是将集体林地承包到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和林木所有权人的主体地位。

2023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中,明确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和“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八大主要任务。

通过两次推动,林权改革由“从无到有”,进入“从有到活”“从活到富”新阶段。改革不再局限于确权本身,而是进一步推动林权的市场化、金融化和产业化,强调通过金融工具(如林权抵押贷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如林业碳汇)来盘活林业资产,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良性循环。

当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到户后,亿万林农拥有了价值巨大的资产(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为了盘活这些“沉睡的资产”,国家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这一金融工具。林农可以用手中的林权证去银行抵押,获得发展资金。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多年发放的大量林权抵押贷款,其中一部分因为林农经营失败、市场变化等原因形成了不良资产。

这些不良资产具有林业产业独有的特点,如评估难、流转难、风险高、司法处置难等。

传统的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通常依赖于法院拍卖或强制执行,但由于林地资源的特殊性(如地理位置偏远、产权复杂、市场需求有限等),处置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

难以处置的林权不良资产,在金融与林业产业之间形成堵点,影响资产与资本的流动,阻断金融活水的注入。林权“活”不起来,林权改革的深化就会遇到阻力,影响金融资本对林业产业的支持力度。

因此,安徽省处置林权不良资产的创新实践,是在林业产业推进的关键处动手术,是在“改革深化”的处置机制堵点上破冰。

让不良资产流得动

安徽,是林长制改革的发源地,也是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区之一。

安徽省林业局与安徽省自然资源厅,选定黄山市歙县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类不良贷款处置试点。安徽省首笔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之所以发生在歙县,原因在此。

试点的决策,基于歙县在林业方面的代表性地位和改革基础。通过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示范。

歙县,位于皖南山区,是安徽省重点林业县之一,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显著的生态优势。

林业在歙县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涵盖森林资源培育、木材及竹材加工、经济林果(如茶叶、山核桃、油茶)、林下经济(种植、养殖)、森林旅游与康养等多个领域。林业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有力支持。

按照官方信息,8月14日的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有着清晰的处置机制——

1.三级联动+三级处置

省、市、县三级林业部门紧密联动,通过主动对接金融部门和收储单位,多次深入实地调研,精准剖析林权资产“冻结”原因,构建“金融机构-省林储中心-林业企业”三级处置体系。

2.县林业局主导方案

歙县林业局制定了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处置试点方案,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分工和处置路径。

3.省林储中心收购

省林储中心通过收购金融机构的林权抵押贷款不良资产债权,成为新的债权所有人。

4.市场化退出

未来将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森林资源的市场化退出,包括与地方国储林建设单位对接、依法拍卖林木、对林地进行再流转招商、引入二三产业企业等。

“林业AMC”

安徽首例林权不良资产处置破冰,有利于建立起一个“贷得出(银行愿意放款)、流得动(市场能够交易)、处置得了(不良能够化解)”的闭环生态系统,对于林权改革,特别是不良资产处置机制方面,是一次有益的示范。

本次安徽林权不良资产处置,林权收储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类似于资产管理公司(AMC)的功能,在银行与林权经营者之间起到了风险隔离、资产处置和融资支持的作用。

常规的国家林木收储,主要是针对具有培育潜力的珍稀树种、大径级活立木资源以及商品林,所以规定“产权不明晰、存在争议、被查封、冻结或抵押的林地暂不纳入收储范围”。

安徽省森林资源收储中心则突破了这一范围,通过市场化手段盘活因债务问题而“冻结”的林地资源。

作为专业机构,林储中心在林权不良资产处置的作用突出,如林储中心具备对林权资产进行评估、管理和再流转的能力,能够快速接手林权不良资产,避免因市场竞价导致的处置延迟,提升了处置效率。

在全国林业产业正从“资源规模型”向“生态增值型”跃迁的过程中,林储中心沟通金融与产业的资管引擎作用(疏通融资渠道、管理风险、激活资产价值),也越来越重要。

2015年,全国首家省级林木收储中心——福建福人林木收储有限公司挂牌成立,目标即为盘活林业资产。10年来,全国林业大省,如福建、江西、安徽、广东、重庆等省份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多种创新举措,包括设立林权收储中心、完善林票运行机制、推动林业碳汇市场化交易等,推进资产改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房地产报官方号 incentive-icons
中国房地产报官方号
中国房地产报房地产产经门户
7091文章数 662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