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8月18日,由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主题采访活动在福州启动。中央媒体及福建省主要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分两路深入泉州、漳州、厦门和福州、莆田、平潭、宁德等地,围绕“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采访。即日起,本报开设“活力中国调研行”专栏,陆续推出随团报道,展现“十四五”期间福建在扩内需、促消费、惠民生方面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及其成效,特别是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旅消费的显著成就。
下午5点半,斜阳的金辉铺满了蟳埔村错落的红砖古厝与蜿蜒的石板小径,随处可见的“簪花围”成为移动的亮丽风景线。游客三五成群,将镜头对准花团锦簇的发冠、沧桑的古厝墙、精美的蚝壳镶嵌,爽朗的笑声、“咔嚓”的快门声此起彼伏……
8月18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福建主题采访活动来到福建泉州蟳埔村,探访簪花带动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随着“簪花围”火爆“出圈”,“游蟳埔、戴簪花、美自己”逐渐成为文旅时尚,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争相到“簪花故乡”感受“蟳埔女习俗”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魅力。
走进蟳埔村渔家老院子簪花体验店,身着传统“大裾衫”“宽筒裤”的阿嬷们正在为游客定制“簪花围”,小小的店里不一会儿就站满了人,大家的眼神里满是对即将“蜕变”的期待。“人多的时候,我们一天要为七八十个游客定制‘簪花围’。”蟳埔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宣传委员庄群说。
庄群是土生土长的蟳埔人。她说,渔家老院子从2016年开始经营,那时主要以接待为主,“当时,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很多媒体、专家学者前来采风,我们便把这个店做了起来,作为接待平台以及对外展示蟳埔文化的窗口。”庄群说,簪花围的爆火让小店热闹了不少,“我的姐姐早上出去做海鲜生意,中午回来就在店里帮忙。”
为满足年轻客群需求,蟳埔村村民还设计了多巴胺色系、马卡龙色系等流行色系的簪花围,实现传统与时尚的创新融合。“以前村民主要从事滩涂养殖和海产品经营,‘簪花围’火起来后,大家慢慢都开起了簪花围店,年轻人也投身旅拍、民宿、文创等新业态,成为传承和传播乡土文化的新力量。”庄群说。
目前,蟳埔村有近300家旅拍店铺,游客日均2万人次,带动了文创、餐饮、民宿等多元业态的发展,每年拉动消费超50亿元,居民收入从2022年至2024年增长2倍以上。“2024年,蟳埔村接待游客8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5%,其中50%为省域外游客,旅游总收入超18亿元。”泉州市丰泽区蟳埔民俗文化村保护提升指挥部改造运营组副组长黄丽媛说。
为推动蟳埔村长远发展,丰泽区以“微改造”撬动“精提升”的开发理念,加快实施簪花里文旅市集、非遗小剧场、丰海路沿街“一院一景”改造等“十大提升工程”,通过改造提升与招商运营相结合的方式,融入文化、商业、休闲、体验等多种元素,拓宽旅游产业链条,打造“多业态+”模式,着力构建簪花、旅拍、问海、巷遇、听音、看戏、品鲜、乐购八大体验文旅场景,推动蟳埔“流量”变“留量”。
来蟳埔,不只簪花。夜幕降临,市民、游客漫步丰泽区丰海路“滨海浪漫线”,当晚,旅拍项目“夜簪花”在上岸SeaLand松弛集市亮相。不少市民、游客落座,吹海风、吃烧烤、听乐队演唱,十分惬意。
从真武庙到蟳埔村,这条6公里的“滨海浪漫线”,拥有2个世界遗产点、7个旅游景点、229家特色餐饮门店、7家高端商务酒店、5种畅行方式、8个娱乐场景、5个商圈及消费场景,形成“日访世遗,夜游新潮”的双动线,打造了全方位的“吃、住、行、游、娱、购”全链条文商旅服务体系。
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持续深化“文旅+”专项行动,致力于“强品牌、强龙头、提能级”,在独特的文化品位、完善的设施配套、多元的产业形态、优质的产品服务、便捷的智能设施、良好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
2025年8月22日《中国文化报》
第3版刊发特别报道
《簪花里的乡村浪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