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以上学历,一般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学历两类。
最近武汉很火的论文事件表明了,所谓的研究生学历(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学历的一种),有时也不过如此。
如同网络上动辄年薪百万、现实生活中很少见一样,很多人甚至相信不是清北、C9、985、211等,都不算上过大学。
为何人们会有这样的印象或得出这样的结论?真相是一群知道如何精准拿捏你心理需求的人掌握了话语权而已。
在现实生活中,本科以上学历可能在某个群体里比较普遍(比如重点大学),但放眼全国或所有人口,这个比例并不高。
关于这一点,我们有前面的数据中有分享过,包括在校生,北京不过28%、上海和南京21%,其余主要城市大多在10%左右,部分甚至连5%都不到。
这是比例,如果看具体数量呢?主要城市分别有多少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口?下图展示了数据的分布情况。
北京以630万本科以上人口高居榜首,相当于瑞士全国人口规模,其数值超过排名第5至第10城市的总和。
这座拥有34所"双一流"高校的政治文化中心,通过央企总部、科研院所和互联网巨头的虹吸效应,构建起全球罕见的智力密集区。
上海以540万人紧随其后,作为长三角的经济引擎,其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对高学历人才形成强大吸附力。
值得注意的是,京沪之间的90万差值主要源于产业结构差异。
北京在基础科学研究(中科院等)、文化创意(798艺术区)等领域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容纳更多元的高知群体。
而上海则更侧重应用型人才集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形成特色人才池。
华东地区呈现多中心格局,南京、杭州(均为190万)、苏州(140万)构成第二梯队。
苏州作为地级市的佼佼者,其本科人口超过多数省会,印证了"产城融合"模式的成功——工业园区内29所高校研究院与500强企业形成产学研闭环。
华南地区的广州与深圳(均为260万)组成"双子星",但人才结构迥异。
广州凭借传统高校底蕴,在基础学科人才储备上占优;深圳则依靠新兴院校与知名企业研究院,构建起"应用研究型"人才矩阵。
华中地区的武汉(240万)凸显高等教育优势,其128万在校大学生规模具有领先优势,但如何留住人才,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
郑州(180万)作为新晋国家中心城市,本科人口增速达年均9%,但人均密度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南地区的成都(280万)和重庆(230万)呈现"省会虹吸"现象,两城合计占区域本科人口的72%。
东北地区的沈阳(140万)、大连(120万)虽面临人口流失,但每万人本科占比仍居全国前列,老工业基地的工程师红利尚未完全释放。
西北地区的西安(210万)是区域例外,其军工航天产业吸引大量专业技术人才。
除直辖市外,各省会平均集聚了该省43%的本科人才,石家庄(100万)与省内第二名唐山(50万)的差距尤为典型。
东莞和佛山(均为60万)作为制造业重镇,其本科以上人口显然与常住人口规模不匹配。随着智能制造的崛起,留住高端人才也是两地发展面临的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