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头骨被做成酒壶?元朝和尚干的,太残忍了!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绍兴,会稽山麓,南宋皇陵攒宫。

暮色沉沉,山风裹挟着草木的呜咽掠过青石墓碑。护陵使罗铣跪在宋理宗永穆陵前,将最后一抔黄土洒在重新堆砌的坟茔上。他颤抖的手抚过碑文上斑驳的“永穆”二字,指尖触到潮湿的苔藓,仿佛触到了这王朝最后的尊严。远处,几只乌鸦掠过树梢,发出凄厉的叫声,仿佛在哀鸣着山河的破碎。

“使君,该走了。”侍从压低声音提醒,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远处传来马蹄声,元军的旌旗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旌旗上的狼头图腾在风中猎猎作响,像是一群饿狼正扑向猎物。罗铣最后望了一眼这片埋葬着九帝遗骨的陵区,每一座陵墓都仿佛是一座沉默的丰碑,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凄凉。他想起自己初入陵署时,曾在这里亲手种下的一株银杏树,如今枝干已亭亭如盖,可树下的土地却即将被马蹄践踏。他深吸一口气,强忍泪水,转身时,一滴泪坠入尘土,在泥土中溅起微小的涟漪。他深知,此一别,再难归来,这片土地上的忠魂,是否还能安眠?

三年后,临安城。

杨琏真迦踏着猩红地毯踏入大报恩寺,脚下的地毯由西域进贡的织锦裁成,绣着金线蟠龙,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南宋王朝的残骸之上。他身后跟着一群披甲武士,铠甲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死神的脚步。这位江南释教都总统的袈裟上缀满宝石,佛珠在手心转动,发出沉闷的声响,佛珠的每一颗都映着他阴鸷的面容。他仰头望着寺中那座新筑的白塔——镇本塔,十三丈高耸入云,塔身镌刻着藏传佛教的咒文,咒文在夕阳下泛着诡异的红光,仿佛用鲜血写成。塔顶镶嵌着一颗巨大的夜明珠,正是从宋理宗口中夺来的那颗,夜明珠的光芒在暮色中忽明忽暗,像是死者的怨魂在挣扎。

“大师,宋陵已尽掘,宝物皆在此。”允泽和尚躬身呈上名录,双手微微发抖,名录上的墨迹尚未干透,仿佛还带着陵墓中的阴气。杨琏真迦瞥了一眼:金缕玉衣在烛光下泛着冷光,龙纹玉玺上的雕龙仿佛要腾空而起,夜明珠的寒气让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凝滞……他冷笑一声,指尖划过名录上“宋理宗颅骨酒器”一行,指甲在纸面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将这酒壶送去帝师八思巴处,告诉他,这是献给佛法的圣物。其余……铸成佛像,献给陛下。”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扭曲的兴奋,仿佛在完成一件伟大的功德。

夜幕降临时,罗铣潜入临安城。他衣衫褴褛,脸上沾满尘土,头发蓬乱如草,却死死攥着一只破旧的包袱。包袱里装着几块残骨,那是他冒死从山沟中收殓的帝后骸骨,混杂着牛马枯骨,辨不出谁是谁。城中弥漫着腐臭的气息,百姓的哭嚎与元军的狞笑交织,酒馆里传来醉汉的喧哗,他们用汉话唱着元朝的军歌,歌词里满是对南宋的嘲讽。罗铣避开巡逻的兵卒,踉跄着奔向凤凰山——那里曾是南宋皇宫,如今却成了镇本塔的基座。月光下,镇本塔投下巨大的阴影,仿佛一道诅咒的符咒压在整个城市之上,阴影中似乎有无数冤魂在挣扎。罗铣在塔基旁蹲下,从包袱中取出几块残骨,手指触到一块似曾相识的玉片——那是宋理宗陪葬的“昭明玉”,他曾在陵中擦拭过千百遍,玉片上还留有他掌心的温度。

“陛下,微臣……无能。”罗铣的声音哽咽,泪水滴在玉片上,玉片上的泪珠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像是凝固的血滴。远处传来脚步声,他慌忙掩土,藏身于暗影中。脚步声越来越近,火把的光亮刺破黑暗,映出杨琏真迦的爪牙们狰狞的面容。为首的是一个满脸横肉的元兵,他挥舞着铁锹,高声喊道:“挖!再挖深些!这底下定有宋帝的骸骨!”铁锹撞击声在夜色中格外刺耳,泥土飞溅,夹杂着碎骨与布帛的残片。罗铣握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掌心渗出鲜血,与泥土混在一起。他想起宋理宗下葬那日,自己作为护陵使,亲手将玉册放入棺椁。那时,礼乐齐鸣,百官垂泪,陵寝巍峨,金碧辉煌,谁能想到今日竟至斯……泪水模糊了他的视线,却映出镇本塔顶的寒光——那塔尖镶嵌的,正是宋理宗头颅制成的酒壶,在月光下泛着惨白的幽光。



元大都,皇宫。

朱元璋凝视着案头那只颅骨酒壶,玉镶金嵌,雕工精美。酒壶的颅骨部分经过打磨,光滑如镜,但细看仍能看出刮削的痕迹,那是杨琏真迦的爪牙们为去除腐肉留下的。他的手指抚过颅骨凹陷处,仿佛能触到那被倒挂三日的水银之痛,水银的腥气仿佛还残留在颅骨上。斥候禀报的声音在殿中回荡:“杨琏真迦已死,头颅被明人砸毁,投入粪坑。其党羽皆被枭首示众,临安百姓焚香相庆。”朱元璋长叹一声,望向殿外飘落的梧桐叶,梧桐叶在秋风中簌簌作响,像是历史的叹息。他想起起兵时,百姓们听说宋陵被掘,纷纷泣血相从。一位老儒生甚至将家传的古砚摔碎,高呼:“宋帝骸骨不得安,吾辈何以立天地!”那惨案成了反元的火种,烧遍江南。如今大明立国,他怎能不归还这屈辱的头颅?

“召工部尚书。”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坚定,声音里带着一丝悲愤,“按帝王礼制,造楠木棺椁,以金缕玉衣裹理宗颅骨。遣使赴绍兴,重葬永穆陵,立碑刻‘宋理宗之墓’,守陵户增至百人。另,查抄杨琏真迦所有财产,赈济临安饥民。”他的手指重重敲在案上,案上的烛火猛地一晃,映得他的面容愈发刚毅。



绍兴,会稽山。

细雨纷纷,如泣如诉。朱元璋亲派的使臣率车队抵达攒宫,车队的旌旗上绣着“大明”二字,在雨中猎猎作响。罗铣已白发苍苍,跪在重新修缮的永穆陵前,陵前的石像生经过重新雕琢,显得庄严肃穆。他望着那具盛放颅骨的金棺,棺盖开启时,一股寒气扑面而来,他失声痛哭——那颅骨上仍留有刮削的痕迹,颅骨边缘的锯齿状缺口像是被利刃强行撬开,但终究回归故土。颅骨旁摆放着那枚昭明玉,玉片上还留有他当年滴落的泪痕。

“罗使君,陛下有旨:宋陵禁樵采,守陵者世袭,赐田百亩,免赋税。”使臣的声音带着慰藉,声音里带着一丝敬意。罗铣抬头,望见陵区新植的松柏在雨中挺立,如守护的忠魂。松柏的枝叶上挂着水珠,像是未干的泪水。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被迫离陵的黄昏,当时他回头望去,只见陵区的草木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他告别。如今,这片土地终于重新被尊严覆盖。他拄杖绕陵一周,指尖抚过碑上“宋理宗之墓”五字,碑文由当代名书法家题写,笔力遒劲,字字如铁。忽觉掌心微暖——那昭明玉,竟在墓侧土壤中重见天日,玉片上刻着一行小字:“永昭千秋”,那是他当年刻下的,如今字迹已模糊,但墨痕犹存。

他捧起玉片,泪如雨下。玉光映出陵区新生的草木,嫩绿的枝叶在雨中舒展,仿佛百年屈辱终成云烟,而守护的意志,永存于这片浸透血泪的山麓。远处,一群白鹭掠过水面,翅膀掠过时,带起一串涟漪,像是历史的波澜终归于平静。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