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鹿洞书院的思想激荡,到应天书院的官学渐兴,从嵩阳书院巧解“天地之中”的智慧,到石鼓书院溯源湖湘文化的源头……《中华书院》的旅程已走过大江南北十多处文化圣地。在收官期的节目中,节目组将镜头对准了广州,通过探访以万木草堂、广雅书院为代表的岭南书院群,为观众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岭南文化底色。
西川、赵金刚、杨宁等嘉宾探访以万木草堂、广雅书院为代表的岭南书院群。
如何让“书院文化”真正存得住、活起来、传得开?是值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课题。由江苏卫视和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实探访节目《中华书院》正在热播,近日,节目嘉宾们南下来到广州的万木草堂、广雅中学,拜访岭南众多书院旧址,探访古老书院的活态发展,感受中华千年文脉的历史传承。江苏卫视著名主持人李响、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赵金刚、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杨宁、自媒体博主蔡紫在这一集中相约同行,为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探秘之旅画上句号。藉着节目组在广州录制本辑节目,南都记者专访了节目制片人颜小可,听听节目背后的故事,在岭南的烟火气中感受中华书院的独特魅力。
《中华书院》节目制片人颜小可(中)。
书院行,进羊城
广州书院的岭南派特色,市井烟火中的文化样本
谈及《中华书院》此行选择广州的原因,颜小可坦言,最初的契机是万木草堂。康有为、梁启超在此讲学,维新思想在此孕育。“它确实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在围绕万木草堂进行调研之后,团队惊喜地发现广州还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书院。它们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与之前所拍摄的矗立于名山大川或承载宏大历史使命的书院很不一样。
万木草堂位于广州中山四路,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当年所创办。
其实明清时期,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第一。现如今,在越秀区北京路附近,以流水井、大小马站为核心的三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近百家书院,形成了一个全国罕见的书院群。节目中,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赵金刚兴致勃勃而来,打卡这条藏在金融博物馆里的书院街。最让西川、赵金刚意外的是,在“书院街”中还有一所幼儿园,它的前身也是一所书室。幼儿园负责人说:“小朋友也知道这是读书人待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历史,当然要给孩子们讲。”赵金刚感慨道:“我们既见证了书院变大学,也见证了书院变幼儿园,真是长见识了!”
让赵金刚大为感慨的大塘街幼儿园,前身也是一所书室。
颜小可说:“广州的书院给我的感觉像《一代宗师》里的武馆——这家有这家的特色,那家有那家的绝活。”它们打破了我们固有的“书院印象”,古代的书院并非都隐逸于山水之间或象征庙堂之高,它同样可以深植于市井烟火之中,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广州的书院深植于市井烟火之中,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广州的书院除了具备教育读书、祭祀先贤的基本功能,”颜小可推测道,“这些扎根社区的书院,必然深刻影响着周边的民风。想象一下,因为有贤人、大儒在此讲学授业,这一带的读书氛围、学习风气肯定会与众不同。”它以一种更加日常、更接地气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着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相比注重哲学思想碰撞的白鹿洞书院、培养宰辅能臣的应天书院,广州这些保存较好的市井书院,为观众理解书院文化面向普罗大众、服务地方教育提供了珍贵的样本。
话题延伸
穿越古今的对话,用书院智慧疗愈内卷时代
颜小可带领的团队,接连制作了江苏卫视三档文化类的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启航!大运河》,以及正在播出的《中华书院》。在他眼中,《中华书院》注重节目的真实自然,希望节目所传递的内容能让观众真正听进去、有共鸣,而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如果只是机械地讲述书院建于哪一年、有哪些历史人物……这些书本可查到的知识,观众可能会觉得书院离自己很遥远,是‘束之高阁’的,所以我们希望可以把这个题材讲得让普通人觉得,这个事儿和我有关。”
庐江书院位于广州越秀区北京街道,是保存最完整的宗祠书院之一。
这种“相关性”并非生拉硬拽。颜小可说,是深入书院现场进行前期调研给了他们答案。这些书院里诞生的人物、孕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的生活、面临的困惑,存在着跨越时空的深刻联结。正是基于此,节目组决定“再往前走一步”:“我们尝试浅浅地涉猎中国哲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探讨我们的祖先如何思考那些关乎人生、社会、价值的根本问题,以及这些思考如何历经讨论与沉淀,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价值观。”
嘉宾们的对话,期望让年轻人产生“共鸣”甚至有“疗愈”的作用。
这种古今对话,在颜小可看来,恰恰能让当下的年轻人产生“共鸣”甚至“疗愈”的作用。他特别提到节目中探讨的一个看似矛盾实则深刻的价值问题:书院一方面弘扬刻苦攻读、严于律己,但同时又倡导一种‘非功利’的求学精神。一座座书院给予求学者最宝贵的,从来不是分数、证书或排名,科举也只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途径,而非终极目标。“书院充满着‘共学’的氛围,推崇的是超越功利而学习的纯粹精神。今天我们通过这样一档节目重温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反思当下的教育焦虑、职场内卷、以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等问题,不也是一种启发,对我们而言不也是一种帮助吗?”他说。
此前在节目中,谈到时下的学子们苦于“卷”,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对“卷”与“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颜小可十分能共鸣杨立华的看法:“杨教授说,是时候终止这种概念化的讨论了!我们哪一辈不是努力出来的?难道因为今天说一个‘卷’和‘躺平’,我们就不奋斗了?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叫‘卷’吗?他认为我们不该陷入‘卷’或‘躺’的二元对立之中。” 而《中华书院》节目的深层期待,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观众进行这样的价值重估。颜小可说:“我们希望观众看完节目后能有所触动,也许能更清晰地认识‘我是谁’‘我的想法从何而来’‘我的价值观根基在哪里’。这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提升。”
嘉宾邀约之道
化身“思想翻译官”的学者们,稳狠准地击中青年的心
为了架起古今衔接的桥梁,《中华书院》在嘉宾邀约上也独具匠心。颜小可阐述了节目嘉宾的邀约原则:“做书院节目,我们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找真正了解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有自己见解和视角的嘉宾。我们希望邀请的是一群对这个领域有真知灼见、有独到思考的学者,观众得以跟随他们的视角进入书院的世界。”
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西川与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赵金刚。
同时,基于节目希望更深层次涉猎哲学思想的定位,团队也寻找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有建树的学者嘉宾,“权威性是第一位的。”但颜小可也补充道,“我们也非常注重这些学者与年轻受众沟通的能力,他的表达方式要为当下的年轻人所接纳。”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杨立华教授和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学者杨宁老师,就是这种理念下找到的典型代表。“杨立华教授在B站上人气非常高,他的哲学课吸引了大批年轻学子;杨宁老师同样在年轻群体中拥有广泛影响力。”他们既有毋庸置疑的学术权威性,又能用年轻人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去表达深刻的思想。
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学者杨宁与自媒体博主蔡紫。
颜小可特别赞赏杨立华教授在节目中的表现:“像他在已播出内容中探讨的‘卷与躺’‘文科是否有用’等话题,我们其实是借助他深厚的学识和认知,来回应与当下生活中的困惑。他表达出来的东西,跟我们普通人的感慨完全不同,他善于用精准、犀利、甚至有点‘狠’的语言,迅速把普通人心中某种模糊的感受给说透了!”嘉宾们在书院中的游走与漫谈,既没有堆砌生僻术语,语言清晰有力,又能直指核心,颜小可认为,这是《中华书院》寻找这些嘉宾们的初衷——他们是最优秀的“古今思想翻译者”。
节目初心
惟期薪火传承,专注于文化类综艺的定力
当被问及《中华书院》是否会像一些现象级节目那样掀起一股“书院热”时,颜小可务实地说:“哪怕能增加一点热度都是我们的责任,但全面掀起‘书院热’,还要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能量。”
与荧屏上同期播出的书院类节目不同,《中华书院》有着自己的解法。“我们的定位是一档‘小而美’的文化节目,从‘我在岛屿读书’系列节目开始,我们也有自己一贯坚持的风格和艺术品质的追求。”他认为,“如果观众看完节目,觉得书院不那么遥远了,甚至萌生想去我们身边的书院看看的念头,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华书院》团队始终有一个共识,就是对这个文化题材本身负责。“我们希望做出一档过几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之后,还有人愿意翻出来看看,还有人觉得这个节目挺有意思的作品。”
制作团队希望做一档“有意思”、也“有意义”的文化类节目。
面对市场上不断变化和竞争激烈的文化类节目赛道,做“有意思”还是“有意义”的文化节目?颜小可坚持认为:“正儿八经的、严肃一点的内容也可以有意思。把一段历史讲透了、让观众有所共鸣有所触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意思’的。”
颜小可也表达了深耕传统文化综艺领域的决心,“文化类节目这个领域我们会一直做下去,做个三年、五年、八年、十年,这可以算是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系列的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做这类节目我们还是承载着一些责任感的。”这种责任,正是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传统文化中跨越千年的智慧,得以在新时代焕发恒久的生命力。
节目组在广雅中学录制,冠冕楼曾在广雅书院时期作为藏书阁使用。
9月,在江苏卫视、哔哩哔哩联合打造的《中华书院》收官集中,让我们跟随西川、赵金刚、杨宁、李响、蔡紫等嘉宾们的脚步,走进广州的书院群,探访传承千年的古老书院的活态发展,感受中华文脉的历史传承,一起去领略中华书院的隽永魅力。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蔡丽怡 实习生余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