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凌晨四点,南联盟的消防员在使馆废墟里翻找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在断裂的钢梁下找到那台变形的相机。
镜头已经炸裂,机身焦黑,可是卡槽里还插着一张SD卡。
里面记录的是许杏虎生前最后几张照片。
画面模糊,但依稀还能看到几道火光从天而降。
那是1999年5月7日的深夜,贝尔格莱德刚刚结束一天的停电。
城市一片漆黑,只有偶尔几束探照灯在人行道上扫过。
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那栋三层小楼,外墙刷着白漆,门口挂着五角星国徽。
很多人不知道,这栋楼其实才搬进来没几年,1995年刚落成,美方使馆人员来拜访过不止一次。
潘占林大使那天晚上还在办公室看文件。
外面不时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轰炸声。
![]()
那会儿的南联盟,已经被北约连续轰炸了将近两个月。
供水、供电、交通几乎全瘫痪。
大使馆里靠蜡烛和小型发电机维持照明。
使馆人员都习惯了,晚上不敢分头行动,重要文件随身带着,门窗用胶带封住防止气浪冲击。
可是谁也没想到,真正的危险,竟然就冲他们来的。
![]()
晚上11点45分左右,第一声巨响炸开了夜空。
大使馆南侧的外墙瞬间垮塌。
第二颗炸弹紧接着落下,正中主楼。
窗玻璃碎了一地,天花板塌了半块。
潘占林第一反应是拿起手电筒往外跑,边跑边喊:“快撤,楼塌了!”
![]()
走廊里浓烟滚滚,能见度不到两米。
有人捂着血流不止的额头跌倒在地,还有人拼命拉着档案柜。
谁都不敢耽误一秒。
朱颖当时正在3楼编辑稿件,丈夫许杏虎听到爆炸声第一时间去找她。
两人最后一次被看到,是在楼梯口扶着彼此往下走。
![]()
第三颗、第四颗、第五颗炸弹相继落下——从东南角、主楼正中、西北侧、地下室、大使官邸,几乎覆盖了整栋建筑的关键部位。
每一枚炸弹,都是GBU-31型,带有GPS制导系统,从数千公里外的B-2隐形轰炸机上投下,命中率精度在十米之内。
这不是误炸该有的精准。
爆炸过后,使馆成了一堆冒烟的废墟。
墙体炸开,天花板垮塌,地面上到处是碎玻璃和烧焦的纸张。
![]()
有人赤脚冲进火场,有人用衣服包着被烧伤的同事往外拖。
南联盟的救援人员凌晨赶到,现场抢救持续到天亮。
天亮后才确认,三人失联: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
搜救队花了整整八个小时,才在一堆已经塌成铁灰色的混凝土下找到他们的遗体。
那天是星期五。
这事儿一出,北约信息发布中心当场就乱了。
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记者情绪激动,当场质问:“你们到底为什么要炸中国使馆!”北约发言人支支吾吾,最后只说了句:“这是一次合理的军事打击。”全场哗然。
更离谱的是五角大楼的回应。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对媒体说:“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最优秀的飞行员。”他甚至没提“道歉”两个字,只说:“战争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
几天后,话风开始变了。
![]()
美国情报总署和国防部长联名发表声明,说轰炸中国使馆是“误炸”,原因是情报错误。
还提到一个叫班尼特的情报分析员,说他用了旧地图,把中国使馆当成了南联盟军需供应部。
可问题是,中国使馆1995年就搬到了那个位置。
美国驻南联盟使馆的人不但知道这个地址,还去过。
更讽刺的是,所谓的“南联盟军需供应部”,压根没有这个名字,正确叫法是“物资供应局”,而且只是个普通后勤单位。
根本不值得动用跨洲战略轰炸机。
美国国家地图局几天后也发话:他们的地图是准确的,根本不存在“旧地图”的问题。
发言人甚至直言,“用地图作为轰炸依据本身就荒谬。”
这事发生的时候,正是北约在巴尔干半岛动用武力最频繁的阶段。
那年春天,科索沃局势一触即发。
塞尔维亚政府用武力打击分裂武装,北约则以人道主义为由,直接发动空袭。
从3月24日开始,连续78天,南联盟的城市、桥梁、电视塔、供电站都成了靶子。
这不是一场宣战后的战争。
北约绕开了联合国,没有授权,自行决定打谁、怎么打。
只因为手里有武力。
轰炸中国使馆之后,北京全国爆发大规模抗议。
几天内,数十万民众聚集在美国使馆周围,举着标语,高喊口号,甚至有人投掷石块。
中国政府强烈抗议,要求彻查真相,严惩责任人。
可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真正为这事被追责。
潘占林后来回忆那晚的情景,说:“我永远忘不了那几分钟的火光和烟尘,还有被炸开的墙壁后面,一张张惊恐的脸。”他在使馆废墟站了整整两天,没怎么睡,一直盯着搜救和清点。
那台从废墟里捡出来的相机,后面被送回新华社档案馆保存了下来。
那张装着照片的卡,内容部分损坏,但最后一张模糊的画面,还是被修复出来。
那是一束光,正从夜空中落下。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说那是“误炸”。
潘占林,《亲历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
《人民日报》1999年5月至7月相关报道
马文俊,《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使馆事件调查》,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
美国国家地图局新闻发布材料,1999年5月16日
王逸舟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大事记(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