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300只羊换个破雷达站?你疯了吧!”妻子的话音还在耳边,王大海已经做出了人生最大胆的决定。
2004年那个春天,所有人都在笑话这个“败家”的羊毛商,谁也想不到这笔看似愚蠢的买卖会在15年后引发一场震撼。
当维修工人的切割机撕开厚重的混凝土墙体时,一个被掩埋了几十年的秘密终于重见天日。
“天哪...快离开这里!”经验丰富的老工人脸色煞白,浑身颤抖着大喊。
那个隐藏在雷达站深处的空间里,究竟藏着什么让人如此恐惧的东西?
01
2004年的新疆边境小城,春风带着戈壁的沙尘味道,吹过这座被遗忘的前苏联雷达站。
王大海站在废弃的雷达站前,仰头看着那座高耸的混凝土建筑,心里盘算着什么。
这个40岁的羊毛收购商,在当地小有名气,不是因为他有多富有,而是因为他总能在别人看不上的地方发现商机。
“又在看那个破玩意?”妻子张桂花从车里探出头,声音里带着不耐烦,“天天路过这里,你看上它什么了?”
王大海回过头,冲妻子笑了笑:“你不懂,这地方位置好着呢。”
张桂花翻了个白眼:“好什么好,一个破烂的军事设施,连个鬼影都没有。”
王大海没有回答,他的目光再次转向雷达站。
这座建筑占地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主体建筑是典型的苏联风格,厚重的混凝土墙体,方正的外形,看起来像一座小型堡垒。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巨大的雷达天线,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依然昂然挺立,像一个沉默的巨人在守望着远方。
这座雷达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苏联在中亚地区重要的军事监测设施之一。
苏联解体后,这里就被废弃了,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个负担。
王大海经常路过这里,不是因为好奇,而是因为这里位于他收购羊毛的必经之路上。
每次经过,他都会停下来看看,琢磨着这个地方的用处。
“爸,我们走吧,这里看起来怪吓人的。”12岁的儿子王亮从后座伸出头说道。
8岁的女儿王欣也跟着点头:“是啊爸爸,这里黑黢黢的,我不喜欢。”
王大海启动了车子,但心里的想法已经开始发芽。
他做羊毛收购生意已经十几年了,每年都要收购大量的羊毛,最头疼的就是仓储问题。
租仓库太贵,自己建又没那么多资金,这座废弃的雷达站如果能利用起来,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天晚上,王大海在家里的小本子上算了一笔账。
按照目前的仓储费用,他每年要花费近5万块钱,如果有自己的仓库,这笔钱就省下了。
而且这个雷达站的位置确实不错,靠近主要公路,交通便利,运输成本也能节省不少。
“你又在算什么账?”张桂花端着热茶走过来,看到丈夫桌上密密麻麻的数字。
“我在想那个雷达站的事。”王大海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如果能把它买下来改造成仓库,咱们的生意就能上一个台阶。”
张桂花差点把茶杯放飞了:“你疯了?买那个破地方干什么?”
“你想想看,那么大的地方,改造成仓库能装多少羊毛?”王大海兴致勃勃地解释,“而且位置好,以后扩大生意也方便。”
“那得花多少钱?咱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张桂花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王大海摆摆手:“不一定要花钱,我有办法。”
02
第二天,王大海就开始打听雷达站的归属问题。
经过多方询问,他了解到这座雷达站现在归当地政府管理,具体负责人是县里的一个干部。
这个干部姓陈,大家都叫他老陈,50多岁,在当地工作了大半辈子,为人爽快,喜欢喝酒。
王大海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老陈,两人很快就熟络起来。
“老陈,那个雷达站现在怎么处理?”一次饭局上,王大海试探性地问道。
老陈喝了一口酒,摇头叹气:“别提了,那个地方就是个包袱,每年光维护费就要花几万块,但又不能随便拆除,上面说是历史遗迹。”
“维护费?维护什么?”王大海来了兴趣。
“主要是看守和基本的安全检查,万一塌了砸到人,咱们担不起责任。”老陈的语气里满是无奈,“说实话,如果有人愿意接手,我求之不得。”
王大海心里一动:“那如果有人愿意买下来呢?”
老陈愣了一下,接着哈哈大笑:“买?谁会买那个破地方?你知道那里面什么都没有吗?设备早就报废了,建筑也老化了,买来干什么?”
“改造成仓库啊,或者其他用途。”王大海认真地说。
老陈看了看王大海,发现他不像是在开玩笑:“你真的有兴趣?”
“当然,我是做羊毛生意的,正缺个大仓库。”王大海点点头。
老陈思考了一会儿:“这事倒不是不可能,不过程序比较复杂,而且价格...”
“价格好商量,关键是能不能办。”王大海急切地问道。
老陈又喝了一口酒:“理论上是可以的,但你得先提出申请,说明用途,然后评估价值,最后竞拍或者协议转让。”
“那大概需要多少钱?”王大海心里没底。
老陈想了想:“按照建筑面积和土地价值,估计得要个三四十万吧。”
王大海的心凉了半截,他全部身家也就二十来万,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不过...”老陈看出了王大海的为难,“如果你真的想要,咱们可以想想别的办法。”
“什么办法?”王大海眼前一亮。
老陈神秘地笑了笑:“这种废弃设施,政府也愿意找个人接手,减轻负担,价格可以协商,甚至可以用实物交换。”
“实物交换?”王大海不太明白。
“比如说,你有羊毛、牛羊什么的,可以折价交换。”老陈解释道,“当年有个人用一车苹果换了一块废弃的土地。”
王大海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最不缺的就是羊。
“那大概需要多少羊?”王大海试探性地问。
老陈摸了摸下巴:“按照现在的羊价,300只羊差不多能顶15万,这个数目应该差不多了。”
王大海心里快速计算着,300只羊对他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比起30万现金,这个条件还是可以接受的。
“老陈,你说话算数吗?”王大海认真地看着老陈。
老陈被王大海的眼神看得有些发毛:“你不会真的想用羊换雷达站吧?”
“为什么不行?”王大海反问道。
老陈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如果你真的决定了,我可以帮你走程序,但你得想清楚,那地方真的很破,投入进去的钱可能比买下来的成本还高。”
“这个我有考虑,关键是地理位置好,以后升值空间大。”王大海已经下定了决心。
03
回到家,王大海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
张桂花听完后,脸色立刻变了:“王大海,你是不是疯了?拿300只羊去换一个破烂的雷达站?”
“这不是破烂,这是商机。”王大海试图说服妻子,“你想想,那么大的地方,改造好了能装多少货?”
“改造要多少钱你算过吗?”张桂花的声音越来越高,“万一改造完了还是不能用怎么办?”
“不会的,建筑结构很好,只是需要简单装修。”王大海信心满满。
“你就是想占便宜,什么商机,我看是要上当受骗。”张桂花气得直跺脚。
两人争论了整整一晚上,最终还是没有达成一致。
第二天,王大海找到了做建筑的朋友老刘,请他去雷达站看看改造的可行性。
老刘是个经验丰富的包工头,干了二十多年建筑,眼光很毒。
“老王,你真的要买这个地方?”老刘围着雷达站转了一圈,表情有些复杂。
“有什么问题吗?”王大海紧张地问。
老刘摇摇头:“建筑结构倒是没问题,苏联人盖的房子确实结实,就是里面需要大改。”
“大概需要多少钱?”王大海最关心这个问题。
老刘仔细计算了一下:“按照仓库的标准,水电改造、地面处理、墙面粉刷,少说也得十万块。”
王大海心里一沉,300只羊加上10万改造费,这个投入确实不小。
“不过这地方确实不错,位置好,面积大,改造好了价值肯定不止这些钱。”老刘补充道。
这句话让王大海重新燃起了信心。
接下来的几天,王大海反复考虑这个决定。
他算了一笔细账:300只羊按市价15万,改造费10万,总投入25万。
而如果要建设同样规模的仓库,成本至少需要40万,这样算下来还是划算的。
而且雷达站的土地是永久使用权,这在未来可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想通了这些,王大海下定了决心。
他再次找到老陈,正式提出了用300只羊换取雷达站的申请。
老陈也没想到王大海真的会这么做,不过既然话已经说出口了,他也不能反悔。
“行,我给你走程序,不过你得准备好所有的材料。”老陈说道。
接下来的一个月,王大海忙着准备各种材料,跑各个部门盖章。
整个过程比想象中复杂得多,需要提供用途说明、改造方案、环境评估等等。
最麻烦的是环境评估,因为雷达站涉及军事设施,需要相关部门的特殊批准。
“王哥,你这事够难办的。”老陈一边帮忙跑手续一边感叹,“光是环境评估就花了半个月。”
“没事,只要能办成就行。”王大海擦了擦汗,他已经瘦了好几斤。
在等待审批的过程中,王大海开始筹集羊只。
300只羊不是个小数目,他得从好几个牧民那里收购。
“王老板,你要这么多羊干什么?是不是接了大订单?”牧民老马好奇地问。
“算是吧。”王大海没有详细解释,他怕说出来别人会觉得他疯了。
筹集羊只的过程也很辛苦,每只羊都要检查健康状况,确保符合交易标准。
张桂花看着家里越来越多的羊,心情越来越复杂。
“老王,你真的决定了?”张桂花最后确认一次。
“决定了。”王大海的语气很坚定。
“那万一亏了怎么办?”张桂花还是担心。
“不会亏的,相信我。”王大海握住妻子的手,“咱们家这些年一直在原地踏步,是时候搏一把了。”
04
两个月后,所有的手续终于办齐了。
老陈通知王大海可以正式交易了。
交易的那天,王大海赶着300只羊来到了县政府。
这个场面确实很壮观,整条街都被羊群占满了,引来了很多围观的人。
“这是干什么?拍电影吗?”有人问道。
“听说是有人要用羊换雷达站。”另一个人回答。
“用羊换雷达站?开什么玩笑。”围观的人议论纷纷。
王大海听到这些话,脸上有些发热,但他还是坚持走完了整个程序。
验收、登记、签字、过户,一套流程下来用了整整一天。
当老陈把雷达站的钥匙交给王大海时,他的手都在发抖。
“老王,从今天开始,这个雷达站就是你的了。”老陈拍了拍王大海的肩膀,“好好干,别让我们失望。”
王大海接过钥匙,感觉沉甸甸的。
这不只是一把钥匙,而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当天晚上,王大海一个人来到雷达站。
夕阳西下,巨大的雷达天线在夕阳中显得更加雄伟。
王大海用钥匙打开了雷达站的大门,这是他第一次真正走进这个属于自己的地方。
里面比想象中大很多,主建筑分为三层,每层都有好几个房间。
虽然设备都已经拆除了,但基本的框架还在,改造的潜力很大。
地下室更是宽敞,足够存放大量的羊毛。
王大海在里面转了一圈又一圈,心情激动得无法平静。
“这是我的了,真的是我的了。”他自言自语道。
回到家,张桂花看到丈夫兴奋的样子,心情也好了一些。
“怎么样?值得吗?”她问道。
“值得,绝对值得。”王大海用力点头,“明天我就开始改造。”
接下来的几个月,王大海全身心投入到雷达站的改造工作中。
他白天跑生意,晚上就去雷达站监督工程进度。
老刘带着施工队干得很认真,水电改造、地面硬化、墙面粉刷,每一项工程都按照计划进行。
“老王,你这个地方改造完了确实不错。”老刘擦着汗说道,“比一般的仓库强多了。”
改造期间,经常有人来看热闹。
“王大海真的疯了,花这么多钱改造一个破地方。”有人议论。
“等着看吧,估计要赔惨了。”另一个人摇头。
面对这些议论,王大海并不在意,他相信自己的判断。
三个月后,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了。
整个雷达站焕然一新,虽然外观还是原来的样子,但内部已经完全现代化了。
地下室被改造成了大型仓库,可以存放上千吨的羊毛。
一楼改造成了办公区和小型仓库,二楼和三楼暂时空着,留作以后扩展使用。
最让王大海满意的是,整个改造费用控制在了9万块,比预算还少了1万。
“老刘,你这活干得不错。”王大海满意地看着改造后的雷达站。
“那是,我干了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让人失望过。”老刘得意地说。
05
雷达站正式投入使用后,王大海的生意确实有了起色。
有了自己的大仓库,他可以一次性收购更多的羊毛,议价能力也增强了。
而且不用再交仓储费,每年能节省5万多块钱。
“看来你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张桂花看到丈夫的生意越来越好,态度也有了转变。
“那当然,我什么时候看错过。”王大海得意地说。
孩子们也对这个“新家”产生了兴趣,经常跑去雷达站玩耍。
“爸爸,这里好大啊,比我们家大多了。”女儿王欣兴奋地在仓库里跑来跑去。
“爸爸真厉害,用羊换了这么大的地方。”儿子王亮也很佩服父亲。
王大海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心里很满足。
他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个雷达站不仅是一个仓库,更是一个家族事业的开始。
2005年到2018年,这13年里,王大海的生意稳步发展。
雷达站仓库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他扩大了业务规模,提高了利润。
但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
雷达站就是一个普通的仓库,每天进进出出的都是羊毛和客户。
偶尔有人听说这里的来历,会来参观一下,但也就是看看而已,没有什么特别的价值。
王大海有时也会想,自己当初的决定到底对不对。
从经济效益来看,这个投资是成功的,确实帮助他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但如果用同样的钱投资其他项目,可能收益会更高。
“老王,你后悔吗?”一次朋友聚会上,有人问道。
“不后悔,至少现在不后悔。”王大海回答,“这地方给我带来了稳定的收益。”
“可是就这样下去,也没什么特别的啊。”朋友继续问。
“做生意本来就是这样,平平淡淡才是真。”王大海笑了笑。
其实,王大海心里也有过疑虑。
特别是看到周围的朋友投资房地产、股票都赚了大钱,他有时也会想,如果当初把那25万投资到其他地方,现在会怎么样。
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没用,他只能继续经营好自己的生意。
孩子们长大了,对父亲的雷达站也没有了最初的兴趣。
“爸,你那个破地方什么时候能升值啊?”上了高中的儿子王亮有一次问道。
“破地方?那可是你爸我的心血。”王大海有些不高兴。
“可是看起来就是个破仓库嘛,一点也不高级。”女儿王欣也附和道。
听到孩子们这样说,王大海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们不理解当年那个决定的意义,也看不到这个地方的价值。
张桂花看出了丈夫的情绪:“孩子们不懂事,你别往心里去。”
“我就是觉得,这么多年了,除了当仓库,这地方好像真的没有其他用处。”王大海叹了口气。
“知足吧,至少没有亏本。”张桂花安慰道。
06
到了2018年,王大海已经53岁了,在羊毛收购这个行业也算是资深人士。
但他开始感到体力不支,经常感觉累,而且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老王,你考虑过转行吗?”老朋友老刘问道。
“转什么行?我就会这个。”王大海摇头。
“现在年轻人都搞电商、直播,咱们这种传统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老刘感叹道。
王大海深有同感,他也感受到了时代的变化。
年轻的客户越来越少,订单也不如以前稳定。
而且雷达站的维护成本也在增加,设备老化,需要经常维修。
“也许应该考虑把雷达站卖掉。”王大海有一次对妻子说。
“卖给谁?谁会要这个地方?”张桂花反问。
确实,这个雷达站除了做仓库,好像也没有其他用途。
而现在建仓库的成本也不高,没有人会愿意接手这个老建筑。
2019年春天,王大海发现了一个问题。
雷达站的主体建筑开始出现裂缝,特别是一楼的几面墙,裂缝比较明显。
“这是怎么回事?”王大海有些担心。
他找来老刘查看情况。
“这个建筑年代久了,再加上这些年的使用,出现裂缝是正常的。”老刘检查后说道。
“严重吗?”王大海问。
“目前还不严重,但需要及时处理,免得越来越大。”老刘建议道。
王大海决定进行一次全面的维修。
他不能让这个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地方出问题。
通过朋友介绍,王大海找到了一个专业的施工队。
队长是个50多岁的老师傅,姓王,大家都叫他老王,干了三十年建筑,经验丰富。
“王老板,你这个建筑确实需要维修了。”老王围着雷达站转了一圈后说道。
“主要问题在哪里?”王大海问。
“主要是地基沉降引起的,还有就是混凝土老化。”老王详细解释,“需要进行结构加固。”
老王的助手是个30岁的年轻人,叫小张,手艺精湛,胆子也大,什么活都敢接。
“王老板,这个建筑挺特别的,我们还没修过这种苏联式的建筑。”小张好奇地说。
“那你们能修好吗?”王大海有些担心。
“能修,就是需要仔细研究一下结构。”老王信心满满。
施工队开始了详细的勘察工作。
他们需要检查每一道墙,每一根梁,确定维修方案。
在检查地下室的时候,老王发现了一些异常。
“这面墙怎么这么厚?”老王敲了敲地下室的一面墙,发出空洞的回声。
“可能是承重墙吧。”小张随口说道。
“不对,承重墙不会是这个声音。”老王皱着眉头,又仔细敲了几下。
王大海听到他们的对话,走过来问:“有什么问题吗?”
“这面墙后面好像有空间。”老王指着墙面说,“按道理这里应该是实体的。”
“空间?什么空间?”王大海不明白。
老王拿出工具,在墙面上钻了一个小孔,然后用手电筒照射。
“真的有空间,而且还不小。”老王惊讶地说。
“会不会是设计上的需要?”小张猜测道。
“不像,苏联人建房子很实用,不会浪费空间。”老王摇头。
王大海也觉得奇怪,他买这个雷达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发现过隐藏空间。
07
“要不咱们打开看看?”小张建议道。
“这...”王大海有些犹豫,“会不会影响结构?”
“只要小心操作,应该没问题。”老王说道,“而且这可能跟裂缝有关系。”
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在墙上开一个小口,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
老王用切割机小心地在墙上开了一个口子,刚好能伸进一个人。
当墙体被打开的那一刻,一股陈旧的空气涌了出来,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老王第一个探头往里看,手电筒的光束照进了黑暗的空间。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老王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手里的工具叮当一声掉在了地上。
他猛地退了一步,整个人都在发抖。
“怎么了?”小张好奇地凑过去,也想看看里面是什么。
当他看到里面的景象时,整个人直接瘫坐在地上,浑身发抖,脸色比老王还要难看。
“别...别过来!”老王突然大喊,阻止了想要靠近的王大海,“马上离开这里!”
王大海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搞懵了,他从来没见过这两个经验丰富的建筑工人如此失态。
“到底怎么了?里面有什么?”王大海急切地问道。
老王和小张对视了一眼,两人眼中都满是恐惧。
工地瞬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能听到几个人粗重的呼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