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末年的乱局,总像看一锅滚沸的汤——你以为捞上来的是块肉,结果烫了满手泡。胡烈和胡渊这对父子,就是典型。他俩在成都兵变里砍翻了钟会和姜维,本该是晋朝开国功臣吧?可结局……唉,刀光血影里爬出来的人,最后又淹死在了血泊里。
![]()
一、成都那夜:父子反杀有多魔幻?
263年冬的成都军营,简直像老天爷喝醉后写的剧本。钟会把几十号魏将关小黑屋逼签字造反,居然同意让胡烈的旧部丘建找人送饭——这不就相当于给老虎递钥匙吗?胡烈趁机编瞎话:“兄弟们!钟会要把咱们活埋了!”(其实《晋书》原文写的是“闻鼓声便自坑杀”,纯属煽动)
最绝的是他儿子胡渊。十八岁,搁现在高中刚毕业,愣是带着兵就往中军帐冲。钟会正跟姜维商量给五万兵马打长安呢,听见动静吓得脸都白了,问姜维咋办?姜维拎刀就吼:“拼了!”(“兵来吾当自御之”这场景,《汉晋春秋》写得跟武侠片似的)
结果呢?姜维砍翻五六个魏兵才死,钟会被乱刀捅成筛子。但你说魏军为啥反水?说白了就是思乡病发作——仗打完了谁不想回家抱老婆孩子?胡烈父子不过是点了把火,把人心里的怨气烧炸了而已。
![]()
二、胡烈之死:被盟友坑惨的平叛专家
灭了钟会才七年,胡烈就栽在西北黄土坡上。泰始六年(270年),他当秦州刺史遇上鲜卑人造反。秃发树机能这名字听着像植物大战僵尸里的角色,打仗却贼狠。胡烈被围在万斛堆(今宁夏中卫),扯着嗓子等援军,结果……嗯,没等到。
《晋书》就冷冰冰九个字:“为虏所围,无援,遇害。”可翻《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才发现水深得很——当时朝廷派的援军是汝阴王司马骏,这位爷慢悠悠晃到半路,胡烈已经凉透了。更寒心的是,挑起叛乱的祸首其实是前任刺史胡岐(对,也姓胡!),压榨鲜卑人太狠才逼反了人家。胡烈?纯属接盘侠啊!
![]()
三、胡渊:从弑主英雄到政治炮灰
杀钟会那年,胡渊绰号“鹞鸱”(一种凶鸟),洛阳城里谁不夸句少年英豪?可三十年后八王之乱,他跟着赵王司马伦混饭吃(《晋诸公赞》说“赵王伦篡位,使渊与张泓将兵御齐王”),这就注定了结局。
304年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联军杀进洛阳,胡渊跪地投降。按说该留条命吧?结果“归降伏法”四个字看得人脊背发凉。据说司马颖的宠臣孟玖进谗言:“当年他能弑钟会,将来就不会弑您?”(事见《资治通鉴》卷八十五)得,一刀咔嚓。
这剧情眼熟不?像不像钟会囚禁诸将时,有人劝他“牙门骑督以上全宰了”?历史总爱玩回旋镖啊……
![]()
四、如果钟会没死?
用户最后那句感慨特别戳心:“诸葛亮如有三十万大军……” 嗯,钟会当时捏着三十万兵马(其实邓艾带三万偷渡阴平,诸葛绪三万堵剑阁,钟会主力十几万?但降兵加起来确实吓人),要是没胡渊搅局,他和姜维真可能把天捅破。
姜维投降时给刘禅的密信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摆明要玩无间道。按《华阳国志》记载,他甚至忽悠钟会杀光北方将领——若成了,蜀地复国不是梦。可惜啊,火锅里捞起来的肉终究掉回了汤里。
![]()
胡烈死时,西北乱局延续九年,消耗晋朝百万斛粮;胡渊死时,八王之乱才刚撕开序幕。这对父子像两滴血落进历史砚台,晕开的却是整个时代的腥气。真应了《晋书》那句吐槽:“刚猛父子,皆以凶终。”
哦对,差点忘了说——胡渊被杀那年,有个叫刘渊的匈奴人在山西称帝。瞧,旧的轮回未停,新的绞肉机又转起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