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成为资本,首先就要了解资本,资本是如何运作的?凭什么别人躺着就能赚取你一辈子无法想象的财富?
伯克希尔是美国一家多元化控股的公司,也就是投资公司,涵盖全球各大产业。这个世界每运转一分钟,都在为这家公司输血。这家公司在2024年的营收规模高达3714亿美元,全年净利润有889亿美元左右。
在这个时代,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美国大量的钱是流入金融市场里的,美国的企业将大量利润用于股票回购和分红。就拿苹果公司举例,近十年累计回购7477亿美元,占利润的84%;分红1294亿美元,加起来占净利润的116%。
股票回购指上市公司利用现金等方式,从股票市场上购回本公司发行在外的一定数额的股票的行为。当公司认为股价被市场低估时,回购传递信息信号,吸引投资者买入支撑股价。
也就是说,苹果近10年总支出8857亿美元用于股东回报,十年累计2250亿美元流入全球的生产支出,也就是少部分人分8000多亿,一堆人分2000多亿,而这2000多亿中还有90%流入本土高层员工口袋里,供应链贡献96%的生产价值,却只得到苹果10%的利润分成。所以这个时代的风口就是在金融市场。
然而,如何在金融市场里面赚钱呢?
这就需要了解一下股神巴菲特的成长路线。巴菲特出生于1930年,他的父亲过去是一名股票交易员,后来开了一家投资公司,父亲对巴菲特的影响极其深远。当时正好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美股崩盘,市场暴跌80%以上,这场大萧条成就了日后的巴菲特,让他深刻理解到金融市场的本质。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是多重结构性失衡与政策失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收入分配严重失衡。美国5%的最高收入群体占据全国个人收入总额的三分之一,导致经济增长依赖少数富人的投资和奢侈品消费,而大众消费能力薄弱。
1920年到1929年,工人每小时工资仅增长2%,但生产率猛增55%,贫富差距扩大,使社会总需求脆弱,经济过度依赖股市投机。1929年,美国约300万家庭参与股市,占人口10%,连家庭主妇纷纷入市。当时的耶鲁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宣称股价将永驻高位,还被人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费雪也以三倍杠杆重仓科技成长股,如当时的汽车和电器公司。
1929年9月3日,费雪宣称股价将永驻高位,到了1929年10月24日,导致单日暴跌11.5%。这时候的费雪表示只是短期性的调控,一切都在拿捏之中。到了10月29日,5日累计跌了25%。1929年到1932年,费雪持续加仓抄底,道指从381点跌至41点。到了1933年,费雪被破产清算,负债75万美元,一直至1947年去世,仍未还清债务。
在大萧条前,有没有人成功预判到呢?不多,而当时的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其中一人。1929年秋,肯尼迪在纽约中央火车站擦鞋时,鞋童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股票投资心得,甚至推荐热门股。肯尼迪当即警觉,若连社会底层的擦鞋童都涌入股市,意味着市场已吸纳所有潜在资金,再无新资金接盘。
第二天,他就清仓所有股票,成功躲过股灾。而巴菲特的父亲在当时看得十分清楚,之后也形成了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他人贪婪,我恐惧;他人恐惧,我贪婪”。
看到这里,许多人还没有看清楚金融市场的本质。金融市场是零和博弈的终极形态。企业金融化后,利润优先流向股东,而非工人薪资,这是第一波收割。而劳动者收入停滞,各大企业依旧在刺激消费,劳动者就借贷维持消费,债务利息成为金融机构第二次收割工具。
这个时期,工人工资没涨,消费反而增加,整个社会看似一片欣欣向荣。1929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出现了大量的负债人群和各种分期消费贷款。当时工人周薪仅25美元,就敢贷款500美元买收音机。到了这个时候,底层已经到了割无可割的地步。
当时的美国政府还处于无能且腐败的状态,一问就是短期调整,一切尽在拿捏之中。1929年3月4日,美国第31任总统胡佛刚上任,当时整个美国看似一片欣欣向荣,他就职时宣称贫困将从美国消失。同年10月,股灾发生后,他仍称经济基础健全,一切稳如老狗,认为技术进步已消灭经济周期。而在此时,但凡了解点历史的资本们已经开始逐步退场。
然而,怎么判断什么时间点可以开始抄底买入呢?就要看底层和中产们什么时候收入开始大幅提升,那就是抄底的最佳时机,而且这种提升绝对不是通胀导致的,而是真正质的提升。像经济大萧条后,经过罗斯福新政一系列举措,让财富重新分配,普遍底层民众都富起来了。
而特朗普家族在1948年于纽约皇后区低价购地,可以说是精准抄底。在1923年至1929年,美国房地产开始暴跌。1929年到1933年,连续4年股市崩盘,楼市持续暴跌70%左右。1933年,罗斯福上台,一直到1945年的12年时间,可以说都在一个修复与潜伏期,房价都在低位,还在一点点下跌。
所谓的各种救楼市、救股市,那都是些烟雾弹。罗斯福时期真正在解决的是底层的收入问题。一直到了1946年,罗斯福新政的效果显现,成为了婴儿潮的起点,也就是战后婴儿潮,新生儿数量暴增。但是当时由于是战后,军工订单骤减,导致工厂产能闲置,钢铁、汽车等行业面临转型压力,大量退伍军人返乡,短期内推高失业率,股市楼市都在下跌。
这个烟雾弹让许多人对楼市股市再度进入消极状态。但是当时的美国人忽略了,罗斯福新政搞了十几年,让多少美国中产崛起,无数工人的收入翻了一倍以上,工人3个月工资就能买台雪佛兰轿车,福利保障、医保、养老金基本成为工人的标配,工会势力达到巅峰时期。
而我们的股神巴菲特看准了这个时期,也就是他16岁的时候,已经产生立即退学去炒股的想法。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很傻,因为当时学历越高,工资就越高,是工人们的黄金年代。不过,巴菲特的退学想法还是被摁住了,最终接受了大学教育,并且考上了研究生,跟随本杰明·格雷厄姆教授学习了价值投资理论。
他在本杰明身上学会两个铁律。
第一个不要赔钱。
第二个不要忘记第一铁律。
而对他影响最深的是戴尔·卡耐基,也就是《人性的弱点》一书的作者,其实就是现在所谓的成功学大师。当一个社会经济上行时期,就会有人站出来告诉你如何进一步成功,个体容易将时代红利误解为个人能力决定论,让人形成一种可控幻觉。反过来,经济衰退期,各大政治理论家就会蜂拥而出,人人都开始关心政治了。
巴菲特在这个经济上行期又是如何投资的呢?为什么他能成功?巴菲特提出一个理论,就是等待。在这个等待过程中,你可以用任何方式储蓄资金。整个金融市场极为繁杂,会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你的能力圈就只有那么一点,例如一个人打棒球,能打出好球的区域就只有那么一小块。球还没落到这个区域时,你就去挥棒,那就是脑袋进水。
股市出手的最好时机就是在好球区等待球的到来。在这个期间,任何叫你挥棒的人都给他一巴掌,你只需要明确你的能力圈在哪里,你的好球区在哪里,否则你只会盲目地跟着市场走。
那什么是你的能力圈与好球区呢?
能力圈就是投资者基于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形成的可理解领域,就是你真正投入过精力与时间,有过调查与实践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找到一家企业,当股价跌至内在价值50%到70%时,这就是好球区,也就是高确定性加低估值组合。
这个时期的巴菲特通常选择购买烟蒂股。烟蒂股就是以远低于清算价值的价格买入濒临破产的企业,赚取最后一口烟的利润。当一个企业陷入财务危机或行业衰退时,市场往往过度放大风险,导致股价暴跌至清算价值以下,持有者急于脱手,买方借机压价。
而巴菲特在他父亲的影响下,很清楚经济大萧条的原因以及走向。当经济繁荣期居民收入提升,消费品就是爆发点。而在消费品当中,巴菲特买了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份。伯克希尔在当时是一个纺织厂,是一家很便宜的股票。
在巴菲特买进之前,经营状况非常糟糕,资产缩水了57%,几乎年年亏损。1962年,巴菲特以7.5美元/股的价格首次大量买入。当时,巴菲特预期公司破产清算后释放资本金,通过股票回购套利。至于为什么企业要破产了还要回购,这里面涉及问题很多,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讲解。
到了1964年,股价涨到了11.5美元,协议价是以11.5美元一股回购巴菲特持股,可是实际出价11.375美元一股回购持股。这下巴菲特怒了,感觉对方不守信用,最终巴菲特反而以15美元一股大量增持,直接就把公司接手过来。
这一次的投资可以说是巴菲特最为惨痛的教训,他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因为这个交易是在他父亲去世后5天。当时美国的纺织业面临亚洲的低价竞争,基本就是夕阳行业。巴菲特本想在父亲死前捞一笔,没想到把自己套进去了。接管后,巴菲特任命新管理层并优化运营,但行业结构性衰退无法逆转。1985年被迫关闭纺织厂。
这个时期,他还是采用买低价股票、亏本公司,然后等涨起来再卖的策略。在这之前,他确实也靠这个方法赚了不少钱。所以在能力圈和好球区理论上,他增加了“好公司”这一项。虽然他了解消费品行业,消费品行业在他的能力圈里面,但在这之前,他没有好好去研究这到底是不是好球。后来一个叫查理·芒格的人告诉他,应该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去买价格合理的好公司,而不是一味追求便宜,也就是不要追求暴利。
然而,一家公司怎么才算是好公司呢?在美国60年代,股票市场可以说是充满各种欺诈,内幕交易泛滥、监管系统滞后,各种作假账伪造数据误导股民,华尔街就是一群骗子的集中营。
因为当时一堆中产手里有不少存款,你不割,有的是人割,只要不把你割回解放前,基本不会停手。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评判一家公司好坏的能力极其重要。而巴菲特往后的一生,基本就是在研究各种公司究竟是好是坏。
巴菲特主要通过五大维度去评价一家公司:
第一是护城河,也就是这家公司的竞争壁垒是什么,凭什么维持长期超额利润,其中自然包括足够低廉的人力成本,因为这是一切股东至上的时代,其余都是燃料;
第二是财务健康状态,财务健康最重要的一点是现金流充足,不要是重资产且回款周期长的企业;
第三是管理能力,巴菲特每投一家企业必定要对他们整个管理层了解甚至接触;第四,业务的特性是否简单、稳定,可预测,不要搞那种九曲十八弯的东西,最好产品做出来就立即收到钱,而且在社会有足够稳定的市场;
最后一点,在满足以上要求后,巴菲特仍需价格低于内在价值50%到70%才出手。所以巴菲特是一个长线投资者,他很清楚,只要一个企业足够好,哪怕暂时跌,但只要不倒闭,股价必定涨起来。
在股市中被收割的群体,往往是一些搞短线的人中龙凤,每天的心情跟股市的升跌捆绑。如巴菲特所言,投资的艺术是放弃99%的机会,只拥抱那1%的确定性。巴菲特是一个极为理性的人,在股票市场上经历了这么多年,对于自身的情绪,可以说是练得炉火纯青,不做任何带有情绪的投资,不做任何不符合利益的傻事。
例如他不会选择进一家公司工作,因为他很清楚,这个世界的钱都高度集中在金融市场里,同时他也不会花大量的钱甚至贷款去买一个消费品,因为你分期买一台苹果产品,不如买苹果的股票。同时,巴菲特也在斥责美国教育体系,让大量年轻人变成“傻叉”。
巴菲特推荐高中开设基础投资课的案例中,里面的学生18岁后,平均账户余额达1.2万美元。在金钱高度集中在金融市场的时代,你把工作换薪水的路径作为一生的托付,你信美国的福利保障,不如信金融市场。巴菲特的复利计算加储蓄计划,才是真正让你从消费奴隶蜕变为资本主人。
巴菲特批判透支未来的消费行为,倡导消费降级,投资升级。例如,分期买iphone年化利率12%,两年利息支出1200元,同等金额定投苹果股票从2016年至2025年可增值至约1.5万元。真正的消费一定是你力所能及的消费,而不是被盲目刺激的消费。你不改变,就会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