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战友借我800元不还,退伍后音讯全无,30年后他哭着道歉

分享至

“老李,是我,王志远,你还记得我吗?”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握着手机的手微微发抖,那个名字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我的脑海。

三十年了,这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名字,终于又出现在我的生活里。



01

2018年的某个午后,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百叶窗洒在我的桌案上。

我正在整理一份报表,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看着陌生的号码,我犹豫了一下才接通。

“喂,您好。”

“老李,是我,王志远。”

我手中的笔掉在了桌上,整个人愣在那里。

王志远,这个名字已经在我心里埋藏了三十年。

“你……你是王志远?”我的声音有些发颤。

我的心跳开始加速,仿佛回到了1988年的那个秋天。

那时候我们都还是十九岁的毛头小子,穿着草绿色的军装,在西北的戈壁滩上挥洒着青春的汗水。

王志远比我大一岁,是我们班里话最少的那个人。

他来自山东农村,皮肤黝黑,眼神总是很专注。

我们俩的床铺紧挨着,每天晚上熄灯后,他总是最先入睡的那个。

有时候我会听到他在梦中喊妈妈,声音很轻很轻,像是怕被人听到。

那个年代的部队生活很苦,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准时出操。

戈壁滩上的风沙很大,训练结束后,我们的军装上总是一层厚厚的土。

王志远在射击训练中表现很出色,几乎每次都能打出满环。

班长老刘经常夸他,说他有当兵的天赋。

我记得他第一次被表扬时脸红的样子,像个害羞的孩子。

“志远啊,你这枪法比我当年还准。”老刘拍着他的肩膀说。

王志远只是憨憨地笑,什么话也不说。

我们经常一起站岗,在漫长的夜晚里聊着各自的家乡。

他告诉我他家里很穷,父亲是个农民,母亲身体不好。

“我当兵就是想改变家里的状况,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他的眼中闪着坚定的光芒。

我被他的孝心深深感动,觉得能有这样的战友是我的幸运。

我们还经常一起去连队的图书室看书,他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籍。

“建国,你说咱们这辈子能不能做出点什么大事来?”他有一次这样问我。

“当然能,只要我们努力,什么都可能。”我拍着他的后背说。

那时候的我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以为友谊能够天长地久。

1988年的秋天来得很早,戈壁滩上的胡杨叶子刚刚泛黄。

那天晚上,王志远在熄灯后悄悄把我叫到了营房外面。

月光很亮,他的脸在月光下显得有些苍白。

“建国,我有件事想求你帮忙。”他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我从未听过的紧张。

“什么事?你说就行了。”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沉默了很长时间,我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挣扎。

“我想向你借800元钱。”他终于开口了,声音几乎听不见。

800元,对于当时每个月只有几十元津贴的我们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我当时已经当了两年兵,把所有的津贴都攒了起来,正好有八百多元。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我问道,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怎么帮他。

“我爸生病了,需要做手术,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他的眼眶红了,“我知道这很为难你,但是我实在没办法了。”

看着他痛苦的表情,我的心软了。

“没问题,钱我借给你。”我没有丝毫犹豫。

“真的吗?”他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满含泪水。

“当然是真的,咱们是兄弟,你家的事就是我家的事。”

第二天,我把所有的存款都取了出来,一张张地数给他。

八百零六元,这是我两年来的全部积蓄。

王志远接过钱的时候,手在颤抖。

“建国,这份恩情我王志远永远不会忘记。”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我保证,退伍前一定把钱还给你。”

我们甚至还写了一张借条,他用工整的字迹写下了借款的原因和归还日期。

看着那张借条,我心里感到很踏实,觉得这个朋友值得信任。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志远变得更加沉默了。

有时候我看到他一个人坐在营房外面发呆,眼神中带着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我以为他是在担心家里父亲的病情,便经常去安慰他。

“别担心,有了这笔钱,叔叔的病一定能治好的。”我拍着他的肩膀说。

他总是点点头,但是脸上的愁容从来没有消散过。



有几次我看到他在写信,写得很认真,一写就是一个多小时。

“给家里写信吗?”我好奇地问。

“嗯,向家里报平安。”他淡淡地回答,然后把信纸收了起来。

冬天的戈壁滩异常寒冷,我们的训练强度也在加大。

王志远在训练中变得更加拼命,仿佛要把所有的痛苦都发泄在训练场上。

班长老刘有时候都要劝他注意身体,别太拼命。

“志远这孩子最近怎么了?感觉他有心事。”老刘私下里问我。

“可能是想家了吧,毕竟马上就要退伍了。”我为他找了个借口。

我并没有把借钱的事情告诉任何人,这是我们之间的秘密。

1989年的春天来临时,我们接到了退伍的通知。

所有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复员而兴奋,只有王志远显得格外安静。

“志远,还有一个月就退伍了,激动吗?”我问他。

“激动什么,离开这里我还真有点舍不得。”他望着远山说道。

我以为他是舍不得军营生活,便没有多想。

就在退伍前一个月,王志远突然被紧急调走了。

那天早上,连长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下午他就背着行李离开了。

“志远要走了?”我惊讶地问班长。

“家里有急事,提前办了退伍手续。”老刘也显得很意外,“走得这么匆忙,连告别都来不及说。”

我急忙跑到他的床位,发现他留下了一张纸条。

“建国兄弟,家里突然有急事,我必须马上走。欠你的钱我一定会尽快还上,我们江湖再见。志远留。”

看着这张纸条,我心里五味杂陈。

既担心他家里出了什么大事,又遗憾没能和他好好告别。

我把那张借条和纸条一起收在了枕头下面,等着他的消息。

一个月后,我也退伍回到了家乡。

我在当地的一家工厂找了份工作,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

每天上班下班,日子过得平淡而规律。

偶尔想起王志远,我会寄一封信到他老家的地址,但是从来没有收到过回信。

02

1991年,我结了婚,妻子是厂里的会计,人很温柔善良。

婚礼那天我想起了王志远,如果他在就好了,我们可以一起喝酒庆祝。

“你在想什么呢?”妻子看到我发呆,关切地问。

“想起一个老战友,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

妻子知道我有个战友欠了我钱,但她从来不催我要账。

“或许他有什么难处吧,别太放在心上。”她总是这样安慰我。

1993年,我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李昊。

看着襁褓中的孩子,我想起了当年王志远说过的话:“我当兵就是想改变家里的状况,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也许他现在正在某个地方努力工作,为了还债而拼搏着。

这样想着,我对他的怨恨少了一些,更多的是理解和牵挂。

1995年,我托一个出差到山东的同事帮我打听王志远的消息。

同事回来告诉我,他老家的村子里已经没有王家的人了。

“村里的老人说,王家在好几年前就搬走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彻底凉了。

看来这辈子可能再也见不到王志远了。

我把那张借条和纸条收进了一个旧铁盒里,锁在了抽屉的最深处。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到了2000年。

儿子已经上小学了,我也从工人升职为车间主任。

生活虽然不算富裕,但也算安稳幸福。



有时候朋友们聊起当兵的经历,我总是会提到王志远。

“有个战友欠了我八百块钱,到现在还没还。”我半开玩笑地说。

朋友们都劝我算了,说八百块钱不算什么大钱。

可是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金钱的问题,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我希望有一天能再见到他,哪怕不为了钱,就是想知道他过得好不好。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在电视上看到救援队伍中有很多退伍军人。

我仔细寻找着每一个熟悉的面孔,希望能看到王志远的身影。

虽然没有找到,但我相信以他的品格,一定会在某个地方默默帮助着别人。

2010年,互联网开始普及,我学会了使用QQ和微信。

我建了一个战友群,把能联系上的老战友都拉了进来。

大家经常在群里聊天,分享各自的生活近况。

每当有人提起王志远,气氛总是会变得有些沉重。

“志远这小子,消失得太彻底了。”老刘在群里感慨。

“是啊,这么多年一点消息都没有。”其他战友也纷纷附和。

我默默地看着聊天记录,心里涌起一阵酸楚。

2015年,我儿子考上了大学,我们全家都很高兴。

送儿子到学校报到的路上,我又想起了王志远。

如果他有孩子的话,现在应该也这么大了吧。

“爸,你怎么又发呆了?”儿子推了推我的胳膊。

“没什么,爸爸想起一个老朋友了。”

“是那个欠你钱的叔叔吗?”儿子从小就知道这个故事。

“是啊,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儿子想了想说:“也许他早就想还钱了,只是找不到您的联系方式。”

这句话让我心里一动,也许真的是这样呢。

2018年的春天,我们战友群里来了一个新成员。

是一个叫张军的战友,他说认识王志远的一个亲戚。

我立刻私聊了他,询问王志远的消息。

“我也很久没有他的消息了,不过我可以帮你打听打听。”张军很热心。

过了一个月,张军告诉我,他打听到了王志远的电话号码。

我拿着这个号码,在手机上输入了好几次,但始终没有勇气拨出去。

我害怕他不想接我的电话,更害怕听到一些不好的消息。

就这样,那个号码在我的手机里躺了整整一个月。

直到那个午后,王志远主动给我打来了电话。

“老李,我知道你现在可能不想见我,但是我必须当面向你道歉。”电话里的王志远声音有些哽咽。

“志远,这么多年你都去哪了?”我的声音也有些颤抖。

“说来话长,老李,我们能见个面吗?我想把当年的事情跟你说清楚。”

“好,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就在咱们当年部队附近的县城吧,那里对我们都有特殊的意义。”

我们约定了时间地点,挂断电话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三十年了,终于要见到王志远了。

我不知道他会对我说什么,但我知道,无论如何,我都要听听他的解释。

一周后,我坐上了前往西北的火车。

火车缓缓驶过熟悉的戈壁滩,窗外的景色勾起了我无数的回忆。

那些年轻的岁月,那些纯真的友谊,还有那个让我牵挂了三十年的战友。

03

到达县城后,我提前到了约定的茶馆。

这是一家很有特色的茶馆,装修古朴,环境清雅。

我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紧张地等待着王志远的出现。

下午两点,茶馆的门被推开了。

一个穿着得体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目光在茶馆里搜寻着。

当我们的目光相遇时,我立刻认出了他。

尽管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痕迹,但那双眼睛依然是我记忆中的样子。

“建国!”他快步走向我,眼中已经含满了泪水。



“志远,真的是你。”我站起身来,心情复杂。

他走到我面前,突然跪了下来。

“老李,对不起,真的对不起!”他哭着说,“这三十年来,我每天都在后悔,每天都在想你。”

茶馆里的其他客人都好奇地看向我们,我赶紧把他扶起来。

“你这是干什么,有话坐下说。”

他坐下后,从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信封。

“这里是八万块钱,当年借你的八百块,按照银行利息,应该是这个数。”

我看着那个信封,心情五味杂陈。

“志远,我不是为了钱才来见你的。”我推开了信封,“我只想知道,这三十年你都去哪了?为什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他的眼泪又流了下来,声音哽咽着说:“老李,我对不起你,真的对不起你。”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你当年为什么要骗我?”我终于问出了憋在心里三十年的问题。

王志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在为接下来的话做准备。

“老李,我当年确实骗了你。”他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敲在我的心上,“我父亲根本没有生病。”

我感到胸口一紧,果然如我所想,当年的借钱理由是假的。

“那你借钱是为了什么?”我努力保持着冷静。

王志远的手在桌子上颤抖着,仿佛在回忆那段痛苦的往事。

他抬起头看着我,眼中满含痛苦,缓缓说出真相。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我从来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原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