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我醉倒路边,新来的女知青扶起我:我屋子大,去我那醒醒酒

分享至


1987年初春,柳絮飞舞的黄昏。

胡建华像一滩烂泥瘫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空酒瓶子在身边滚了一地。夕阳西下,他眯着醉眼看见一个陌生女子走近,身影摇摆不定。

"大叔,您没事吧?"清脆的女声传来。

他艰难抬头,模糊中看见一张年轻的脸庞,眼神清澈得像山泉。女子蹲下身,伸手想扶起他。

"我...我屋子大,去我那醒醒酒。"话音刚落,胡建华就昏了过去。

那一刻,他不知道这句醉话将改变两个人的命运轨迹。

更不知道,十年后他会在同一棵槐树下,含泪说出那个埋藏已久的秘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01

三月的风还带着料峭春寒,胡建华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自家炕上。

枕边放着一碗热腾腾的小米粥,旁边坐着那个扶他回来的女子。她正专注地缝补着什么,针线在她指间穿梭,动作娴熟而优雅。

"醒了?"女子抬头,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

胡建华撑起身子,脑袋还有些发胀。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个女人——二十出头的年纪,皮肤白皙,五官清秀,一头乌黑的长发随意地挽在脑后。最引人注目的是她的眼睛,清澈透亮,像是能看透人心。

"你是...?"

"我叫赵梓涵,刚分配到咱们村的知青。"她放下手中的针线,"昨晚你醉倒在路边,我就扶你回来了。"

胡建华想起昨夜的情形,脸上浮起一丝尴尬。他今年三十五岁,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店,平日里为人厚道,深得乡亲们信任。可自从去年妻子因病去世后,他就经常借酒消愁。

"麻烦你了。"他低声说道。

赵梓涵摇摇头:"举手之劳。你先喝点粥,我给你熬了一夜。"

小米粥温热香甜,胡建华一口口喝着,心中涌起一股久违的温暖。自从妻子走后,已经很久没人这样照顾他了。

"你怎么知道我家在哪?"

"问了几个村民。"赵梓涵收拾着桌上的碗筷,"他们都说胡老板是个好人,就是这段时间状态不太好。"

胡建华苦笑一声。村里人都知道他的遭遇,妻子病重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借钱给妻子治病,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她。现在一个人守着这间老屋,每到夜深人静时,思念便如潮水般涌来。

"你住在哪?"他问道。

"村委会给我安排了间房,就在学校旁边。"赵梓涵顿了顿,"其实挺简陋的,连个像样的炉子都没有。"

胡建华心中一动。他看向赵梓涵,这个女子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气质,不像一般的农村姑娘。她的手很细腻,显然没干过重活,说话的腔调也带着外地口音。

"你是哪里人?"

"上海。"赵梓涵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家里...出了些事,所以申请到这里来。"

她没有多说,胡建华也没有追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他明白这个道理。

窗外传来鸡鸣声,晨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赵梓涵站起身:"我该走了,还要去学校报到。"

"等等。"胡建华叫住她,"你说你那里条件不好?"

"确实简陋了些,不过能遮风挡雨就行。"

胡建华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我这屋子挺大的,后院还有间房空着,如果你不嫌弃的话..."

话还没说完,他就意识到这样说不太合适。一个鳏夫主动邀请年轻女子住进家里,传出去会被人说闲话的。

赵梓涵似乎看出了他的顾虑,淡淡地说:"谢谢你的好意,我还是住原来的地方吧。"

她拿起自己的包袱,走到门口时回头看了胡建华一眼:"保重身体,别再喝那么多酒了。"

门轻轻关上,屋子里重新陷入寂静。胡建华坐在炕上,望着赵梓涵离去的方向,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个女子就像一阵清风,吹散了笼罩在他心头的阴霾。

02

接下来的几天,胡建华总是不由自主地关注着赵梓涵的消息。

村里人都在议论这个新来的女知青。有人说她很有文化,字写得特别好看;有人说她人很和气,见人总是笑着打招呼;还有人说她住的地方确实简陋,晚上经常点着蜡烛看书到很晚。

胡建华的杂货店就在村子中心,来来往往的人很多。他从闲言碎语中拼凑出赵梓涵的生活片段:她在村小学当代课老师,教一到三年级的语文;她很节俭,经常用咸菜就馒头当一顿饭;她性格温和,从不与人争执。

这天下午,胡建华正在店里整理货物,赵梓涵推门而入。

"胡老板,买点东西。"她手里拿着一张纸条。

"要什么?"胡建华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

赵梓涵念着纸条上的物品:盐、醋、火柴、蜡烛、还有一些学习用品。她一样样选着,动作很轻很慢,似乎在仔细计算着价钱。

胡建华看在眼里,心中有些不忍。他知道知青的补贴微薄,赵梓涵又是一个人生活,日子过得肯定不容易。

"一共三块二毛钱。"他算完账说道。

赵梓涵从兜里掏出钱,数了两遍才递给他。胡建华接过钱时,无意中碰到她的手指,发现很凉,而且有些粗糙了。

"天气还冷,要注意保暖。"他忍不住说道。

"嗯。"赵梓涵点点头,拿起东西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下起雨来,春雨如丝,但很密集。赵梓涵站在门口,有些犹豫。

"等等再走吧,雨太大了。"胡建华说着,给她倒了杯热水。

赵梓涵接过茶杯,双手捧着,似乎想借此取暖。她望着窗外的雨帘,眼中带着一丝忧郁。

"想家了?"胡建华轻声问道。

赵梓涵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有时候会想。"

"上海应该比这里繁华很多吧。"

"繁华是繁华,但..."她停顿了一下,"人情味没有这里浓。"

胡建华听出了她话中的苦涩。他想问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这个女子身上总有种淡淡的忧伤,让人忍不住想要关怀。

雨渐渐小了些,赵梓涵放下茶杯:"我该走了,谢谢你的茶。"

"等等。"胡建华叫住她,从柜台下拿出一把伞,"拿着吧,路上小心。"

赵梓涵看着那把黑色的雨伞,眼中闪过一丝犹豫:"这怎么好意思..."

"就是把伞而已,不是什么贵重东西。"胡建华笑着说,"改天记得还给我就行。"

赵梓涵接过伞,轻声说了声谢谢,然后撑着伞走进雨中。

胡建华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雨雾中。那个纤弱的背影让他想起了已故的妻子,同样的善良温和,同样的让人心疼。

夜幕降临,雨还在下。胡建华关了店门,回到屋里。他坐在炕上,想着赵梓涵住的那间简陋房屋,心中涌起一阵担忧。

这样的雨夜,她一个人会不会害怕?房子会不会漏雨?

他起身走到窗前,朝学校的方向望去。远远的,能看见一点微弱的烛光在雨夜中摇曳,那应该就是赵梓涵的住处。

胡建华站了很久,直到那点烛光熄灭,他才重新回到炕上。

但这一夜,他辗转难眠。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03

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村子里的桃花开得正盛。

胡建华发现自己开始期待赵梓涵来店里买东西。她总是很有礼貌,说话轻声细语,从不讨价还价。有时候她会多站一会儿,和他聊几句家常,那些平淡的对话却让胡建华觉得温暖。

这天上午,村里的妇女主任刘慧兰来到店里。

"建华,听说那个新来的女知青经常来你这买东西?"刘慧兰一边挑选着商品,一边若无其事地问道。

胡建华点点头:"偶尔来买些日用品。"

"我看那姑娘人挺好的,就是一个人过日子太不容易了。"刘慧兰叹了口气,"昨天我去她那看了看,房子又冷又潮,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是挺难的。"胡建华附和着。

刘慧兰突然停下挑选的动作,转身看着胡建华:"建华,你今年也三十五了,一个人过也不是长久之计。要不要我给你介绍个合适的?"

胡建华连忙摇头:"慧兰姨,我现在还不想考虑这些。"

"你妻子走都快一年了,总不能一辈子守着吧。"刘慧兰语重心长地说,"人要往前看,她在天之灵也希望你好好生活。"

就在这时,赵梓涵推门而入。她看到刘慧兰,礼貌地打了个招呼。

"梓涵来了,正好我们在说你呢。"刘慧兰热情地拉住她的手,"你一个人住得还习惯吗?"

"挺好的,谢谢您关心。"赵梓涵温和地回答。

刘慧兰上下打量着她,眼中带着明显的赞赏:"这孩子真是水灵,就是太瘦了。你看看,手都冻得通红的。"

赵梓涵有些不好意思,轻轻抽回手:"没事的,我不怕冷。"

"怎么能不怕冷呢?"刘慧兰心疼地说,"你那房子我去看过,又冷又潮的,住久了会生病的。"

胡建华在一旁听着,心中也涌起担忧。他知道赵梓涵住的条件确实很差,但作为一个男人,他不方便过多关心。

"要不这样吧,"刘慧兰突然提议,"梓涵,你搬到建华家去住吧。他家房子大,后院还有空房。"

这话一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

胡建华愣住了,他没想到刘慧兰会这样直接。赵梓涵也显得很意外,脸上浮起一丝红晕。

"这...这不太合适吧。"赵梓涵轻声说道。

"有什么不合适的?"刘慧兰大大咧咧地说,"建华是个好人,不会欺负你的。再说了,村里这么多人看着,能有什么事?"

胡建华连忙解释:"慧兰姨,你别乱说。梓涵住得好好的,干嘛要搬?"

但他心里其实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这样安排不妥,另一方面又确实担心赵梓涵的居住条件。

"我只是担心你们两个都不容易。"刘慧兰看着他们,"建华一个人守着大房子,梓涵一个人住破房子,何必呢?"

赵梓涵低着头,没有说话。她的脸红得像桃花,显得更加娇美。

胡建华看着她,心中涌起一种保护的冲动。他想起那个雨夜,想起她手指的冰凉,想起她眼中的忧伤。

"如果...如果梓涵觉得合适的话,"他听见自己说道,"我那里确实有空房。"

赵梓涵抬起头,眼中带着复杂的情绪看着他。那一刻,胡建华仿佛看见了什么,但又说不清是什么。

"我...我考虑考虑。"她轻声说道。

04

赵梓涵最终还是搬到了胡建华家。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拎着简单的行李出现在胡建华的院门口。行李很少,只有一个帆布包和一个木箱子,看起来有些寒酸。

胡建华早就收拾好了后院的那间房。房间不大,但很整洁,他特意买了新的被褥和日用品。窗台上还放了一盆开得正艳的月季花。

"房间还行吗?"他有些紧张地问道。

赵梓涵环顾四周,眼中露出满意的神色:"很好,比我原来住的地方好太多了。谢谢你。"

"客气什么。"胡建华挠挠头,"我去给你烧点热水,你先休息会儿。"

从那天起,两个人开始了同住一个院子的生活。

胡建华发现赵梓涵是个很有规律的人。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洗漱完毕后会到院子里读一会儿书;七点钟吃早餐,然后去学校上课;下午放学后,她会在院子里批改作业或者备课;晚上八点钟准时休息。

她很安静,几乎不会发出什么声响。有时候胡建华甚至会忘记家里还住着另一个人。

但她的存在却让这个家变得不一样了。

院子里多了晾晒的衣物,有女人特有的淡淡香味;厨房里多了精致的小碗小盘,摆放得整整齐齐;连空气中都似乎多了一丝温馨的气息。

最让胡建华感动的是,赵梓涵总是很贴心。她会在他醉酒回来时,悄悄地给他准备醒酒汤;会在他感冒时,煮一碗热腾腾的姜汤;会在他心情不好时,安静地陪在一旁,不说话,但让人感到安慰。

这天晚上,胡建华又喝多了。他从村头的小酒馆摇摇摆摆地走回家,脚步虚浮,差点撞到院门上。

赵梓涵听到声响,从屋里走出来。她没有责怪他,只是默默地扶住他的胳膊。

"又喝这么多。"她轻声说道,语气中带着淡淡的无奈。

胡建华醉眼朦胧地看着她,月光下,她的脸庞显得格外温柔。

"梓涵..."他嘟囔着,"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是他经常问的问题,每次喝醉了都会这样问。赵梓涵已经习惯了,她总是很耐心地听着,从不厌烦。

"为了明天的太阳。"她轻声回答,这是她固定的答案。

"明天的太阳..."胡建华重复着这句话,眼中涌起一丝迷茫,"我的太阳早就落山了。"

赵梓涵停下脚步,转身看着他。月光洒在她的脸上,让她的眼睛显得特别亮。

"胡大哥,"她认真地说,"太阳落了还会升起的。"

胡建华怔怔地看着她,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个女子总是能在他最迷茫的时候,给他一些温暖的话语。虽然简单,但却像一盏明灯,照亮他内心的黑暗。

"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他突然问道。

赵梓涵愣了一下,然后轻声回答:"因为你是个好人。"

"我不是好人。"胡建华苦笑着摇头,"我是个废物,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

"不是的。"赵梓涵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你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

那一刻,胡建华感觉心中某个角落被轻轻触动了。他看着赵梓涵,想要说些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们就这样在月光下站着,两个孤独的人,因为命运的安排走到了一起。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05

五月的乡村,麦浪翻滚,生机盎然。

胡建华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赵梓涵了。不是那种男女之间的依恋,而是一种更深层的依靠,像是找到了生活的支撑点。

赵梓涵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刚来时的忧郁渐渐消散,脸上多了些笑容。她开始和邻居们交流,会在周末帮助村里的老人干些农活,孩子们都很喜欢她。

这天下午,胡建华正在店里算账,赵梓涵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胡大哥,不好了!"她脸色苍白,声音有些颤抖。

"怎么了?"胡建华连忙放下手中的账本。

"学校来了几个人,说是上面派来的调查组,要调查我的身份。"赵梓涵的眼中满是恐惧,"他们问了很多问题,还要看我的档案。"

胡建华心中一沉。他早就觉得赵梓涵的身份有些神秘,现在看来果然有问题。

"你别着急,先坐下来慢慢说。"他安慰道。

赵梓涵坐下来,双手紧握着,指关节都发白了。她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开始讲述:

"我...我不是上海人。我是北京人,父亲是个干部。去年,父亲因为一些事情被调查,我也受到了牵连。"她的声音越来越小,"我害怕,就用了假身份逃到这里来。"

胡建华听着,心中五味杂陈。他没想到赵梓涵竟然有这样的背景,也没想到她会对自己坦白。

"现在他们找到我了,"赵梓涵眼中含着泪水,"我可能要被带回去。"

"会有什么后果?"

"不知道,"她摇摇头,"可能会被判刑,也可能..."

她没有说完,但胡建华明白她的担心。那个年代,政治问题往往意味着严重的后果。

"还有多长时间?"

"明天他们就要来带我走。"

胡建华的心猛地紧了一下。他想象不出没有赵梓涵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这几个月来,她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梓涵,"他握住她的手,"告诉我实话,你父亲到底犯了什么事?"

赵梓涵犹豫了一下,然后轻声说道:"他被指控贪污,但我知道他是清白的。有人陷害他,想要他的职位。"

"那你为什么要逃?"

"因为我手里有证据,能证明父亲的清白。"她从贴身的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但同时,这些证据也会让那些陷害父亲的人暴露。他们一直在找我,想要销毁证据。"

胡建华这才明白,赵梓涵不仅仅是在逃避,她还肩负着为父亲洗清冤屈的重任。

"你打算怎么办?"

赵梓涵沉默了很久,然后说道:"我想再逃,但不知道能逃到哪里去。"

"我帮你。"胡建华毫不犹豫地说道。

赵梓涵抬头看着他,眼中满是感激:"胡大哥,你已经帮了我很多,不能再连累你了。"

"我们是一家人,说什么连累不连累的。"胡建华紧握着她的手,"你相信我吗?"

赵梓涵点点头,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

那一刻,胡建华心中涌起一种强烈的保护欲。他要保护这个女子,不让任何人伤害她。

夜幕降临,两个人开始制定逃跑计划。

06

深夜,胡建华和赵梓涵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商讨着逃跑的细节。

"我有个表兄在南方,可以暂时去投靠他。"胡建华在纸上画着路线图,"从这里坐车到省城,然后转火车南下。"

赵梓涵看着地图,眉头紧锁:"路太远了,而且他们肯定会在车站设卡。"

"那怎么办?"

赵梓涵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想先把证据送出去,让我父亲的朋友看到。只要证据公开了,那些人就不敢对我怎么样了。"

"怎么送?"

"邮寄太不安全,必须有人亲自送到北京去。"

胡建华立刻明白了她的意思:"你是想让我去?"

"除了你,我不相信任何人。"赵梓涵认真地看着他,"胡大哥,这件事很危险,你可以拒绝。"

胡建华没有犹豫:"我去。"

"真的?"

"真的。明天一早我就出发。"

赵梓涵眼中涌出泪水:"胡大哥,你为什么要为我做这些?"

胡建华看着她,心中涌起千言万语,但最终只说了一句:"因为你值得。"

第二天清晨,胡建华带着证据踏上了去北京的路。临行前,赵梓涵送他到村口。

"小心点,"她叮嘱道,"如果有危险,就别管我了。"

"不会有事的。"胡建华安慰她,"你就在家里等我,哪里也不要去。"

赵梓涵点点头,看着胡建华的身影消失在晨雾中。

但她不知道的是,就在胡建华离开后不久,那些调查人员就来到了村里。他们很快发现赵梓涵不见了,开始在全村搜查。

与此同时,胡建华已经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他紧紧握着怀中的证据,心中既紧张又兴奋。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也是第一次做这样冒险的事情。

火车在铁轨上飞驰,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胡建华望着窗外,心中想着赵梓涵。他想象着她在家中等待的样子,想象着事情成功后她脸上的笑容。

但他没有想到,此时的赵梓涵正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调查人员找不到她,开始威胁村民。他们怀疑有人帮助她逃跑,开始逐户搜查。

刘慧兰被带到村委会审问,她坚持说不知道赵梓涵的下落。但调查人员显然不相信,他们开始调查和赵梓涵关系密切的人。

很快,他们就把目标锁定在了胡建华身上。

"胡建华在哪里?"调查人员质问村民。

"出远门了,说是去看亲戚。"村民们如实回答。

调查人员互相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意识到胡建华的离开绝非巧合。

"马上通知各地公安,拦截胡建华。"领头的人下达了命令。

此时的胡建华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暴露,他正在火车上计划着到北京后的行程。

火车隆隆地向前行驶着,载着他的希望,也载着即将到来的危险。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