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8月18号,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扬长避短。五年来,蒙洼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水患洼地”变为“产业高地”,加速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
立秋时节,记者走进阜南县王家坝镇红亮乡村振兴产业园。“产业园占地83亩,建在我们的保庄圩,目前进驻了3家企业,带动就业200多人,我们的明星企业红亮箱包厂带动就业占比80%。”阜南县王家坝镇副镇长杨冠友介绍。
时间回到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红亮箱包还只是一个不足百人的扶贫车间,生产简单箱包。总书记叮嘱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保障受灾群众、贫困群众就业。
![]()
牢记总书记嘱托,当地政府聚焦箱包、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高标准打造现代化产业园。在政策强力支持下,红亮箱包迁入现代化标准厂房,生产线从4条扩展到7条,总产能提升超过六成。
“这五年来,总书记的关心一直激励着大家。” 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恒亮说,在党的好政策的支持下,箱包产量从过去的每年50多万只,增加到现在的80多万只。“目前,我们的箱包销往十几个国家,预计今年的产值可以达到3000多万元。”
产业兴则就业旺
![]()
![]()
![]()
如今,蒙洼四个乡镇保庄圩周边已建成3个工业产业园,3000多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阜南县王家坝镇居民曾现孝说:“ 我之前在杭州、温州都干过,现在家乡有了厂子,就返回来了。”一旁的居民附和道,“过去一天能挣五六十块钱,现在一天能挣100多”“俺出了家门到厂里就5分钟,大家干得可起劲”……
在蒙洼蓄洪区4个乡镇
同步上演着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变化
秋意还浅,期盼已久的收获如约而至。在曹集镇千亩藕塘,采藕人手持高压水枪冲开淤泥,雪白的莲藕浮出水面,木筏满载而归。
![]()
![]()
“今天上午收获了7300多斤,能卖11000块钱。”忙着称重记账的村民叫万小兵,他利用洼地种植了1700亩莲藕,建起了万氏家庭农场。得益于当地推行的“莲藕+粮食作物”轮作模式,不仅减少了病虫害,莲藕品质和产量也双双提升。
万小兵说:“ 今年的莲藕又大丰收了,每亩净莲藕能达到4000斤。”
“避水害、借水生”
曹集镇在滩涂、洼地等不宜传统耕作的土地上,发展起以芡实、莲藕为主的万亩水生蔬菜产业带。同时创新推出“莲藕、小龙虾、淡水鱼”的适应性农业保险政策,让种养户感到更安心。
“现在搞农业有保险,自己只出40%,国家补贴60%。我们的干劲更足,底气也更足。”万小兵说。
![]()
![]()
阜南县曹集镇人大主席张文举表示:“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扶持、壮大适应性农业发展,‘阜南芡实’‘阜南莲藕’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品牌效应更加凸显,现在全镇适应性农业百亩以上的规模大户达到9家,水生蔬菜年产值达到6000万元,带动周边乡镇160多人就业增收。”
“地都流转出去了,收入还不错,在家乡就能把我们的饭碗端稳。”阜南县曹集镇居民张子发说。
五年来
蒙洼的振兴画卷日益多彩
小麦、水稻等品牌粮食种植面积扩大至29万亩,筑牢粮食安全根基;4.5万亩适应性水生蔬菜“借水生金”;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端稳“就业碗”。
![]()
![]()
![]()
![]()
蒙洼群众用实干诠释着总书记的嘱托——立足蓄洪区特点,变“水患”为“水利”,变“短板”为“长板”。
如今的蒙洼,产业高地拔节生长,群众笑容更加灿烂,正以昂扬姿态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
记 者 | 周佰钦 王新茹
通讯员 | 司东 吴守魁
编 辑 | 刘超然
审 核 | 张凯培 任秉文
来 源 | 阜阳新闻联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