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你说咱们这一辈子,到底图个啥?"
病房里,80岁的陈德寿躺在病床上,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神依然犀利。他看着坐在床边的老伴王淑英,语气中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愤懑。
"你别胡思乱想了,好好养病。"王淑英轻声劝道,手里端着刚从食堂打来的小米粥,正在一勺一勺地喂给老伴。
"胡思乱想?"
陈德寿突然激动起来,想要坐起身,却被牵动了胸前的心电监护线,"我这是看得太明白了!淑英,你说咱们辛辛苦苦养了三个孩子,现在我躺在这里三天了,哪个来看过我一眼?"
王淑英的手停在半空中,粥勺里的小米粥慢慢滴落。她知道老伴心里憋着一肚子火,这火憋了不是一天两天了。
"建国说生意忙,建华说单位有事,丽娟倒是想来,可她说路费太贵..."
陈德寿越说越激动,"我一个退休老师,省吃俭用供他们上大学,现在我生病了,连看我一眼都舍不得时间和钱?"
"你声音小点,别让其他病人听见了。"王淑英有些紧张地看看四周。
"我就要让人听见!"陈德寿的声音更大了,"我这辈子算是看明白了,彻底看明白了!"
"明白什么了?"王淑英放下粥碗,握住了老伴的手。
陈德寿看着老伴关切的眼神,忽然停顿了下来。他想说什么,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病房里安静了下来,只有心电监护仪规律的滴滴声在提醒着生命的存在...
![]()
"德寿啊,你还记得建国小时候的模样吗?那时候他多黏你啊。"
回到家中,王淑英一边收拾着从医院带回来的东西,一边试图缓解老伴心中的郁结。她知道,这次住院对陈德寿的打击很大。
陈德寿坐在客厅的老藤椅上,目光有些呆滞。听到老伴提起往事,他的思绪慢慢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那是1970年代,陈德寿刚刚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长子陈建国那时候才八岁,每天放学后总是跟着父亲到学校,趴在办公桌旁做作业。
"爸爸,我长大了也要当老师,像您一样教书育人。"小建国常常这样说,眼神里满是崇拜。
可是现实很快就改变了这个梦想。
陈德寿深知教师工资微薄,他不愿意儿子重走自己的老路。于是,他省吃俭用,把所有的钱都用在了孩子们的教育上。
"建国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生意赚大钱。"
"建华,你脑子聪明,以后考个好大学,进事业单位。" "丽娟,虽然你是女孩子,但也要有本事,不能指望别人。"
陈德寿每天都这样教导着三个孩子。
为了供他们上学,他和王淑英过着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穿的衣服都是补了又补,吃的菜永远是最便宜的白菜土豆,偶尔买点肉也是在过年的时候。
"那时候我们确实苦啊。"
陈德寿喃喃自语,"记得建国上高中那年,学费涨了,为了凑钱,把结婚时你外婆给的金镯子都卖了。"
王淑英停下手中的活,也陷入了回忆:"是啊,卖镯子的时候我还哭了,不是舍不得镯子,是觉得对不起我妈。可是看到建国拿到通知书时高兴的样子,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三个孩子都很争气。建国后来确实做了生意,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当地也算是小有成就的老板。
建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进了大单位。丽娟也不甘示弱,大学毕业后嫁到了外地,丈夫是个工程师,小日子过得不错。
"你说那时候他们多孝顺啊。"
陈德寿的语气里带着一丝苦涩,"建国刚开始做生意赚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和你妈买新衣服。建华第一次发工资,直接把一半的钱拿回家。丽娟出嫁前还哭着说舍不得我们。"
确实,孩子们年轻的时候都很孝顺。
每年过年过节,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建国会开车来接父母去酒店吃饭,建华会提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回家,丽娟即使远在外地,也会寄钱寄东西回来。
那时候的陈德寿是满足的,甚至是骄傲的。邻居们都羡慕他有三个有出息的孩子。
"陈老师,你真是太幸福了,三个孩子都这么孝顺。"
"是啊,养儿防老这句话在陈老师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都要向陈老师学习,怎么教育孩子。"
听到这些夸奖,陈德寿总是谦虚地摆摆手,但心里是美滋滋的。他觉得自己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培养出了三个好孩子。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变了
![]()
也许是从建国的生意越做越大开始的。忙碌的生意让他很少有时间回家,即使回来也是匆匆忙忙,电话不断。
"妈,我下个月的行程都排满了,过段时间再来看你们。"
也许是从建华在单位升职开始的。也许是从丽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开始的。
陈德寿说不清楚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总之,孩子们的电话越来越少,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即使偶尔回来,也是来去匆匆,更多的时候是希望父母能理解他们的难处。
"德寿,你别想这些了,孩子们也有他们的难处。"王淑英坐到老伴身边,轻抚着他的后背。
"难处?"陈德寿的声音有些颤抖,"我生病的时候,哪个来照顾过我?上次我摔倒在家里,要不是你在,我都不知道会怎么样。打电话给建国,他说正在和客户谈生意;打给建华,他说单位有重要会议;打给丽娟,她说孩子正发烧。"
那次摔倒是在三个月前。
陈德寿在浴室里洗澡时突然头晕,一下子摔在了地上,头上磕了一个大包,还流了不少血。幸亏王淑英听到动静及时赶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三个孩子接到电话后的反应让陈德寿彻底心寒了。
"爸,您没事吧?要不要去医院?我这边实在走不开,要不您让妈陪您去吧。"建国在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确实很忙,背景还有其他人说话的声音。
"爸,您年纪大了要小心啊。我现在在开会,回头我让我老婆给您买点消炎药寄过去。"建华的语气有些不耐烦,仿佛父亲受伤是一件麻烦事。
"爸,我这边孩子发烧,实在走不开。您和妈妈互相照顾着点啊。"丽娟的声音听起来很焦急,但那焦急显然不是为了父亲。
最后,还是王淑英搀扶着陈德寿去了医院。在挂号、缴费、检查的整个过程中,都是这个79岁的老太太在忙前忙后。
"淑英,辛苦了。"坐在回家的出租车上,陈德寿握着老伴的手,眼中含着泪水。
"说什么傻话呢,我们是老伴儿,不是应该互相照顾吗?"王淑英笑着说,但陈德寿分明看到了她眼中的疲惫。
从那以后,陈德寿开始频繁地想起邻居李婆婆的话。
李婆婆今年85岁,老伴早逝,只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表面上对母亲还算关心,逢年过节也会回来看看,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匆匆来去。
"德寿啊,你别看我儿子平时对我还行,可真到了关键时候,还不如没有呢。"
李婆婆有一次和陈德寿聊天时说,"去年我生病住院,他来看了我一次,说是工作忙,就再也没来过。我一个人在医院里躺了半个月,全靠护工照顾。"
"那您怎么不给他打电话呢?"陈德寿当时还有些不理解。
"打了又怎么样?"
李婆婆苦笑着说,"他说来了也帮不上什么忙,还不如出钱请个好护工。可是德寿啊,钱能买到亲情吗?我躺在病床上,看着别人家的儿女陪床,心里那个酸啊。"
当时陈德寿还觉得李婆婆有些杞人忧天,自己的三个孩子这么孝顺,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是现在,他觉得李婆婆的话简直就是预言。
"淑英啊,你说我们这一辈子,到底值不值得?"陈德寿忽然问道。
"什么值不值得的?"王淑英有些不明白老伴的意思。
"我们把最好的年华都给了孩子们,省吃俭用供他们读书,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可是到头来,我们老了病了,他们在哪里?"陈德寿的声音越来越激动,"我们这样做到底值不值得?"
王淑英沉默了。她何尝不明白老伴心中的苦闷?
作为母亲,她对孩子们的失望不比陈德寿少。但是作为妻子,她更心疼的是眼前这个为了家庭奉献了一生的老人。
![]()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到了春节。按照往年的惯例,三个孩子都会回家过年。可是今年,情况又有所不同。
建国打电话说生意上有个重要的应酬,只能年三十回来吃个饭,初一就要走。
建华说单位安排了值班,只能初二回来待一天。丽娟更是直接说今年不回来了,说是孩子要上辅导班,寒假时间安排得很紧。
"爸妈,我们知道你们理解我们的,现在生活压力这么大,我们也是迫不得已啊。"电话里,孩子们的声音都很委屈,仿佛父母不理解他们是一种罪过。
陈德寿听着电话,心一点点地凉了下去。他忽然想起了一句古话: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可是现在看来,这积的谷可能比养的儿更靠得住。
年三十那天,建国确实回来了,但是只待了两个小时。他匆匆忙忙吃了几口饺子,然后说有个重要客户要见面,就又急急忙忙地走了。
"爸妈,过年快乐啊,我给你们包了个红包。"建国把一个红包放在桌上,"我真的有急事,改天再来看你们。"
红包里是两千块钱。
对于现在的建国来说,这点钱可能真的不算什么,但对于陈德寿来说,却像是对他几十年养育之恩的一个定价。
"两千块钱,就这样把我们打发了。"陈德寿看着红包,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建华初二倒是来了,但是带着一肚子怨气。
"爸妈,你们能不能理解一下我们的难处?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我们不努力工作怎么行?"
建华一进门就开始抱怨,"而且你们身体还挺好的,又不需要人照顾,我们总不能天天围着你们转吧?"
"我们什么时候要求你们天天围着我们转了?"陈德寿有些愤怒,"我们只是希望生病的时候,你们能来看看我们。"
"爸,您这话说得就不对了。"建华的语气变得严厉起来,"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不可能随叫随到。而且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真有什么事直接叫救护车不就行了?"
陈德寿听到这话,感觉心脏都要停止跳动了。这是他的儿子,他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现在竟然说出这样的话。
"你出去!"陈德寿指着门口,声音颤抖,"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爸,您别这样,我也是为了这个家好啊。"建华还想解释什么。
"出去!"陈德寿更加愤怒了。
最终,建华摔门而去,留下老两口在家里相对无言。
这个春节,是陈德寿过得最凄凉的一个春节。没有儿孙绕膝的热闹,没有其乐融融的团圆,有的只是两个老人的相依为命。
"德寿,我们就这样过年,也挺好的。"王淑英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轻松一些。
"好什么好?"陈德寿的眼中满含泪水,"我们辛苦一辈子,到头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这时候,隔壁李婆婆的哭声传了过来。
原来,李婆婆的儿子今年也没有回来过年,说是要带孩子去旅游。八十多岁的老人,一个人在家里过年,那种孤独和绝望可想而知。
"德寿啊,你说这传统的养儿防老,到底还靠不靠得住?"王淑英忽然问道。
陈德寿没有回答,但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靠不住,一点都靠不住。那些年轻时候以为能够依靠的东西,到了关键时刻,都变得虚无缥缈。
那个春节过后,陈德寿整个人都变了。
![]()
他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发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不知道在想什么。
王淑英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知道老伴心中的结解不开,这个结可能会伴随他一生。
就在这样的心境下,陈德寿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3月的一个下午,陈德寿正在客厅里看电视,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剧痛。
"淑英...淑英..."他艰难地呼唤着老伴的名字,声音越来越微弱。
王淑英听到呼唤声急忙从厨房跑出来,看到老伴脸色苍白,冷汗直流,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妙。
"德寿,你怎么了?坚持住,我马上叫救护车!"
在等待救护车的几分钟里,王淑英一边安慰着老伴,一边给三个孩子打电话。
"建国,你爸爸心脏病发作了,正在送医院,你快来!"
"妈,什么?爸怎么了?我这边正在和客户签合同,这个合同特别重要,我...我让我老婆先过去行吗?"
"建华,你爸爸心脏病发作了,在医院抢救!"
"妈,您别着急,现在医疗技术这么发达,肯定没事的。我这边有个重要会议,开完了就过去。"
"丽娟,你爸爸心脏病了!"
"妈,什么?那怎么办啊?可是我在外地,买票、坐车,最快也要明天才能到,而且这个时候的票价特别贵..."
三个电话打完,三个孩子都有各自的理由不能立刻赶来。王淑英放下电话,看着躺在急救车上的老伴,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在医院里,经过三个小时的抢救,陈德寿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当他在病房里醒来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是满脸疲惫的王淑英。
"淑英,你一直在这里吗?"陈德寿的声音很虚弱。
"是啊,我哪里都不去,就在这里陪着你。"王淑英握着老伴的手,"医生说你没事了,休息几天就能回家。"
"孩子们呢?"陈德寿问道,虽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建国说明天来,建华说开完会就来,丽娟说...说正在买票。"王淑英的声音越来越小。
陈德寿闭上了眼睛,心中五味杂陈。
他生死关头的时候,三个孩子竟然都没有第一时间赶来。而这个79岁的老太太,却在医院里守了他整整一夜。
看着老伴疲惫的面容,看着她因为长时间坐着而有些僵硬的身体,陈德寿突然明白了什么。
"淑英啊,我算是彻底明白了。"陈德寿睁开眼睛,看着老伴,"都说养儿防老,养儿真的能防老吗?靠不住啊,根本靠不住,原来真正靠得住的..."
话说到一半,他突然停住了,握着王淑英的手,目光变得深邃而复杂,这才一字一句地说出了自己多年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