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改革先锋 续写改革新篇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上册的四川史实中感悟改革开放精神
饶嘉 马睿 卢瑾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三卷(以下简称《党史》三卷上册)是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指导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6周年之际正式出版。这一中共史册记载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这一时期党的历史,展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壮阔历程。该书12章中,有8章反映四川的改革创新实践,12条改革创新典型案例载入中共史册,特别是4处着重记载了中共四川省委的重要部署和关键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对四川工作的特殊信任,是巴蜀儿女勇立改革潮头、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精神的展示,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改革之乡”的时代荣光与历史担当。
一、《党史》三卷上册中的四川史实
(一)精选反映四川党史的图片3张
在《党史》三卷上册精选的36张图片中,涉及四川的有3处。有1张图片说明写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四川、安徽等地率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的试验。这些大胆尝试,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得到邓小平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有2张图片直接反映四川工作:一是“四川省农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后忙于春耕”;二是“1980年,四川省首先在广汉县进行撤销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试点。”
(二)记载四川省委4个方面的重大决策部署
恢复和调整党的农村政策,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表述:“1978年2月,中共四川省委根据四川实际,制定《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在文件制定的过程中,正在成都视察的邓小平听取中共四川省委的工作汇报……四川省委《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下发后,有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形势很快好转。”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胆尝试和突破性进展,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表述:“四川省委经过调查研究……1979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农村经济政策使生产队逐步富裕起来的意见(试行草案)》,提出对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的责任制,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加以推广。”
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用了整整一个自然段来表述:“1978年10月,四川省首先开始以扩权让利为特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尝试……四川省的改革试点得到中央的支持。1979年2月,四川省委又将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的试点增加到100家企业。”
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试点,用了一大段文字来表述:1979年3月“中共四川省委正式确定广汉县为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县……9月,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挂出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的地方。”
(三)记载了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四川进行的9个方面改革试点工作
一是1979年9月开始率先经营国内保险业务;二是将峨眉山风景区的总体规划纳入国家“六五”计划;三是1983年在四川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四是在四川进行国企股份制改革试点;五是在四川进行国企破产改革试点;六是在四川等辖有自治地方的省颁布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七是在四川推进深化企业改革试点,试办产权转让市场的改革;八是1988年在四川试办债券市场;九是推动沿海和内地“两个大局”的发展。
(四)多处对四川基层的改革创新进行特写
改变企业只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一则广告,四川省宁江机床厂向全国发出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的信息,迅速使该厂积压的机床成为畅销产品,变产销脱节为双方满意。”
干部考核改革,“1986年初,四川省遂宁市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实行政绩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表彰13名政绩比较突出的县级领导干部,提拔63名德才兼备、工作实绩显著的干部担任高一级的领导工作,降职安排23名工作成绩平平、不能打开新局面的领导干部,罢免53名不称职的干部。”
(五)多处记载四川在全国面上有典型性的史实
改进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1982年11月,中央军委授予成都军区某测绘大队‘丈量世界屋脊的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填补了我国大陆的测图空白。”
二、学好《党史》三卷上册,激发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动力
《党史》三卷上册记载的四川史实是四川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锐意进取的实干结果,学深用好党史基本著作,深刻认识四川在改革开放史上的伟大贡献,对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一)为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鲜活教材
《党史》三卷上册记载的四川史实生动诠释了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四川改革发展的战略擘画,全面彰显四川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示范作用。四川很多改革的原初动力、原初设想、原初探索都源自基层和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这些“群众智慧”的持续喷发,印证改革创新的生命力源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自下而上的探索与顶层设计的指引汇聚起双向奔赴的改革合力,跃然纸上的四川史实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具象化、可感知的典型案例。
(二)为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参考借鉴
《党史》三卷上册深刻揭示改革的目的、性质、方向、原则等问题,系统总结一系列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论。书中的四川史实集中展现四川在这个时期的改革已初具全域性、全局性、系统性、协同性等特质,既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论教科书,更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启示录和战略工具箱。
(三)为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精神滋养
《党史》三卷上册记载的四川史实,大都具有“首创”“首次”“率先”等全国性意义,蕴含“思想破茧”的锐气、“制度突围”的胆略、“实干兴业”的作风,很好阐释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勇于创新,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巴蜀大地的生动演绎,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省凝聚共识、接续奋斗的精神源泉和思想富矿。我们要弘扬好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把四川人民的改革智慧和力量转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深入梳理四川在新时期、新时代的党史文献,把更多鲜活、生动的实践创造载入中共史册
《党史》三卷编写期间,四川各级党史部门及时报送史料,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程到四川调研,求证史实,四川党史部门密切配合,让《党史》三卷中的四川史实随处可见、可圈可点。我们要学习这种开门办史的好经验,进一步修好党的“红色家谱”,让更多的四川故事载入史册。
(一)围绕党在新时期的历史,持续挖掘四川先进典型经验,积极争取更多史实载入中共史册
目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正在加紧编撰《党史》三卷中册、下册。四川这个时期也有许多引领全国的重要经验,比如,建成了20世纪亚洲最大的水电站——二滩电站,在全国率先取消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形成“宜宾模式”,在全国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率先取消农业税,在全国率先开发乡村旅游,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中凝结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都值得载入史册。在编写四川地方党史中,要对《党史》三卷中的四川史实进行充分挖掘、精心整理、专题研究、深度阐释,将党史三卷四川史实的“写意画”变成精雕细琢的“工笔画”,写深写实写活,启迪当下,激励后人。
(二)围绕党在新时代的历史,及时跟进研究,展现好党带领四川人民治蜀兴川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对四川人民亲切关怀,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4次来川,对四川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进入新时代,四川发展战略持续深化:2013年5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和推进“两个跨越”发展战略;2018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2022年11月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以来,省委聚焦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省上下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省委决策部署努力转化为治蜀兴川的实际行动,各项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举全省之力、下足绣花功夫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金字招牌不断擦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力推进,“五区共兴”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加速推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全国第5位,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党和国家迈步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生动缩影和有力印证。记载好、提炼好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新时代主题下,省委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治蜀兴川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党史部门集体修史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原载《巴蜀史志》2025年第2期)
作者:饶 嘉(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处一级主任科员)
马 睿(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处三级调研员)
卢 瑾(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二处三级主任科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