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百名女大学生讲述抗战故事丨千名船工,送4万名八路军东渡黄河!

0
分享至


老船工徐岱云的故居里,泛黄的船板与锈迹斑斑的船锚,在徐岱云的照片旁静静伫立。1937年8月,正是这位党员老船工,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挨家挨户动员船工,如期集齐了100多条渡船,千余名船工载着4万多名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


徐岱云故居中的船板和船锚。高亚菲/摄

决走韩城渡黄河


而今,徐岱云的孙子徐孝敏一家依然生活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城南村。已是花甲之年的徐孝敏推开爷爷故居的房门,房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徐岱云生前使用过的各种物品、相片等一应俱全。

“爷爷没有留下什么物质遗产,却教会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听党话、跟党走,用勤劳的双手,追求幸福生活。这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传家宝’。”望着爷爷留下的老物件,徐孝敏目光坚毅。

在徐孝敏的讲述中,韩城百姓帮助八路军东渡黄河的往事一幕幕重现……

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面对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提出把全国人民组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双方就红军改编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宣布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3个师。历经十年血火淬炼的红军将士,以新的番号挺进抗日战场。

如何安全、迅速地开赴抗日前线?当时可供选择的渡河地点有多处,毛泽东同志提出:“红军为安全计、为隐蔽计、为满足晋绥渴望计,决走韩城渡河,在侯马上车,到大同集中,再转至怀来、蔚县,决不走平汉路。”

历史的选择绝非偶然。韩城地处黄河中游,这里的河床宽度达30里,水流相对平缓,渡河安全性高;更关键的是,这里有着深厚的红色基础——早在1927年10月,韩城就建立了渭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范家庄党支部”,群众基础坚实可靠。

“哪怕拼上性命,也要把八路军送过黄河”


八路军东渡前夕,中共陕西省委特派员赵伯平前往韩城联系相关事宜。当他到达芝川考察时,发现这里群众基础好,村里船工多,老船工徐岱云一呼百应。

“当时赵特派员交代爷爷一项艰巨任务,要求他配合韩城地方政府,在最短时间内为八路军过河筹集100条船。”徐孝敏说。

中共韩城县委随即成立“抗敌后援会”,由县委书记孙云斋负责,组织党员徐岱云动员船工。一连几天,徐岱云开着船在黄河沿岸挨个给船工做工作。“最后,爷爷连弟弟家的门板都拆下来用上了。”徐孝敏说。

徐岱云用最短时间筹集到100余只木船。以自然村为单位,船工们组成了8个分队,每队大约配备10~15名经验丰富的船工。大家立下誓言:“哪怕拼上性命,也要把八路军送过黄河!”

如今,在城南村的八路军东渡黄河城南旧址,仍能看到保存完整的3个窑洞,正是1937年八路军东渡黄河旅指挥所的驻地和船工队的居所。


八路军东渡黄河城南旧址。高亚菲/摄

“那40多天,黄河上的船就没停过。”韩城市政协芝川文史调研组副组长鱼天祥轻抚窑洞内纪念墙上的船工照片说:“船工们脸上刻着风霜,眼里却像星星一样亮。”


八路军东渡黄河城南旧址内的船工队成员照片墙。高亚菲/摄

这些来自城南村、城北村、姚家庄村、榆林等村的普通船工,在民族危亡之际,成了“摆渡家国希望”的勇士。1000多名船工驾着100多条木船,在黄河中往返,把八路军战士们送到彼岸,也把保家卫国的信念刻进生命。

八路军东渡地点在窑儿坡底,时逢40天连阴雨,芝水、澽水、黄河三水交汇处,渡口周边沼泽地道路泥泞。在中共韩城县委的组织领导和抗敌后援会的支持下,韩城的乡亲们积极支前,筹备好数以千计的门板、木料甚至寿木板和100多条船筏,一头搭在船头,一头铺在黄河岸边,依次连接10多里长,使部队将士得以通行。同时筹集了数以万计的粮秣,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嵬阳乡后援支会还动员妇女筹集了数以百计的衣服、鞋袜。

两名妇女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她俩是董桂花和曹玉娥,都是船工的妻子,也是优秀的妇女代表。当年,她们不分昼夜抱着月娃子(北方地区对1岁以内婴儿的俗称),组织妇女们给八路军缝鞋缝袜。”鱼天祥介绍。


八路军东渡黄河城南旧址内的船工队成员照片墙。高亚菲/摄

“咱不认字,可咱知道,八路军是去打鬼子、保咱家园的!”韩城市政协芝川联络组联络员徐培斌说,当年船工的话,道出了韩城百姓的心声。

从8月底到10月中旬,部队先后以115师、120师、总部、129师分4批次渡河,直奔华北抗日前线。

家国担当代代相传


旭日东升,金晖轻抚芝川镇黄河岸边的台塬,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巍然屹立,像一名坚毅的战士,凝视着滔滔黄河。


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碑。高亚菲/摄

“纪念碑高12米,宽12米,尺寸寓意‘双十二事变’促进国共合作;三根立柱象征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八个船形基座代表八年全面抗战;飘扬的党旗造型连接立柱,象征着八路军由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讲解员薛越肃立在纪念碑前,神情庄重。

“革命先辈为了信仰愿意舍弃一切,非常伟大,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来参观的韩城市桢州初级中学学生赵隽昊坚定地说。

徐孝敏的妻子杜秋香翻看着手机里儿子徐欣宇的照片,身着海军军装的徐欣宇,在舰艇上守护着祖国的万里海疆。“曾祖父渡八路军过黄河保家,我守海疆护国,都是一样的。”电话里,年轻士兵的声音坚定有力。杜秋香的笑容里透着骄傲:“这红色的根,在咱家里扎得深着哩!”

黄河依旧东流,碑石永镇山河。当年那曲军民共赴国难的壮歌,早已化作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女大学生手记

民心作桨,摆渡家国希望

□ 长安大学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学生 张泊彦

听到千余名船工载着4万多名八路军将士东渡黄河的故事后,我的内心满是感动与震撼,仿佛穿越时空,见证了那段弥漫着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

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是民族危亡之际的英勇壮举,国难当头,他们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在帮助八路军渡河的过程中,以徐岱云为代表的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抛开私利,全力以赴筹船,耐心说服船主和船工,其奉献精神令人敬仰。而韩城百姓的表现同样可歌可泣。他们积极响应号召,齐心协力为八路军搭建渡河通道,是军民同心、保家卫国的生动写照。正是因为有这样无私无畏的人民,抗战才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

一个个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故事,在抗战史上留下了不朽印记。民族的脊梁从来不是少数人的孤勇,而是危难时刻,普通人众志成城的平凡壮举。当个体的微光汇聚成星河,便没有跨不过的激流,没有渡不过的难关。岁月流转,那些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团结一心,勇往直前。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19日1版,原题为《千名船工送四万名八路军渡黄河赴前线》。

内容来源:中国妇女报

技术编辑:曾杰

责任编辑:云静

审核:马学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宁夏女儿 incentive-icons
宁夏女儿
宁夏回族自治区妇女联合会
4958文章数 57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