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 果”
ZJUSOM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经济全球化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驱动发展”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的战略首选。对于公司而言,这不仅是技术或产品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组织架构和商业逻辑的系统性变革。而创新也从“备选”走向“刚需”,不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
作为研究中国上市公司创新发展多年的学者,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郭斌教授带领团队自2015年起便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逐年编制和发布《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
近日,由郭斌及其研究团队成员张宁、张嘉乐、殷嘉咛、吴菲、张姝馨、姚一帆编制的《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正式发布,随之出炉的还有今年的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强。
![]()
今年的报告有哪些新的关注点?与往年相比,中国企业的创新表现有何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中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又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期【成果】将围绕上述议题,为您详细解读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表现,以期为更多创新型企业提供指引,助力中国企业科技硬实力提升。同时,报告编制团队负责人郭斌教授将聚焦报告核心发现,谈谈对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看法。
![]()
郭斌✦
本期学者
学者简介:郭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与战略。
报告发现
2025 CHINESE CORPORATE INNOVATION REPORT
今年的报告选取了4054家A股上市企业(含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为分析样本,覆盖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综合四大类37个二级细分行业。
为客观评估中国企业的创新表现,编制团队基于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科研人员规模、专利规模数据、平均销售利润率和研发强度指标、技术效率、商业模式新颖性,分别构建出创新势力和创新效率两大维度,共同组成企业创新指数。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企业年报在经营年份的下一年发布,2025年创新指数报告采用202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反映的是2024年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情况。
01
创新500强企业最多省份——浙江
从2024年创新指数500强企业的省份分布来看,这些企业依然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和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数据显示,浙江省(76家)、江苏省(72家 )、 广东省(69家)、上海市(63家)和北京市(46家)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
其中,浙江省以上榜76家,跃居榜首,成为全国创新指数500强企业最多的省份,显示出浙江近年来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制度优化方面的持续发力。
从整体分布来看,长三角(浙江、江苏、上海)和珠三角(广东省为代表)依旧是我国创新活动最为密集的区域。这些地区在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聚集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人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一分布格局的形成,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与投入,也反映出我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的不断推进与深化。
从区域演变趋势看,创新资源向优势地区进一步集聚的态势仍在延续,但局部省份也展现出新增长点。以河北省与云南省为例,两地的上榜企业数量在2024年均出现小幅上升,较上年分别增加了4家,反映出地方政策引导、特色产业培育和技术需求释放正在共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边际改善。
从各行业企业数量分布来看,2024年创新指数500强企业在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行业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和区域特色。
![]()
具体来看,各省市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医药制造业等领域。这些行业构成了当前中国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集群,反映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各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方面的深度布局。
从区域特色来看,浙江延续传统制造优势,突出装备与化工协同发展的特点;江苏呈现制造业多点布局;广东聚焦电子信息制造;上海则在高端制造基础上发展数字与医药产业;北京聚焦专用设备、互联网与软件服务,展现出智能制造与数字经济并重的趋势。
通过对创新指数500强上榜企业在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行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报告归纳出以下四点显著特征:
2025 CHINESE CORPORATE INNOVATION REPORT
1. 区域间的产业集群化趋势愈加明显
2. 制造业细分领域的专业化程度提升
3. 服务型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凸显
4. 传统优势产业依然展现出较大的创新潜力
总体而言,2024年的行业分布体现出地方政府与企业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转型的双重重视,也显现出中国创新版图正由“广度扩张”向“深度耕耘”转变。在政策驱动与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各地正逐步形成以专业化、集群化和融合化为特征的新一代创新发展格局。
02
AI正成为新一轮数字化升级突破口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涌现,数字化正在成为全球企业创新变革的重要突破点。根据数字化关键词词频总数来衡量企业对数字化的关注度,出现频次越多,表明该企业对数字化的关注越高。
报告显示,在4054家样本企业中,其年报共提及数字化关键词85881次,与2023年相比提升近6000次,说明上市企业整体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视程度持续增强。
![]()
从2024年关键词提及频次来看,人工智能以19415次的高频率位居首位,较2023年(15285次)显著上升,显示出企业对AI技术应用的关注与投入正快速增长。紧随其后的是大数据(12984次)和物联网(12859次),这两个技术与人工智能高度互补,构成了当前企业数据驱动转型的核心支柱。
与2023年相比,除了人工智能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外,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提及频次相对稳定,表明企业对这些技术的认知已经较为成熟,且应用处于稳步推进阶段。这种变化趋势从侧面反映出,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数字化升级的突破口。
![]()
在样本的行业分布当中,涵盖的36个细分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在年报中提及了数字化相关关键词。值得注意的是,仍有较多行业的数字化关注度相对较低。例如,纺织服装与服饰业(474次)、食品制造业(464次)、农副食品加工业(339次)等19个行业的数字化词频低于500次,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和原材料加工领域。这一现象表明,尽管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业,但部分传统行业在战略认知、技术应用或资源投入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行业层面的数字化关注格局呈现出“高技术行业高频聚焦,传统行业起步推进”的双层结构。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与IT服务领域继续发挥数字化“引擎”作用,而传统行业的转型仍需政策引导与能力培育。
![]()
进一步分析,以样本中对数字化关注最多的十大行业为例,报告发现各行业在数字化战略实施中展现出不同的重点方向与技术侧重,但也有一些共同的趋势和关注点。总体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底层技术运用”型关键词依然是大多数行业高频提及的核心内容,说明基础数字技术仍是推动企业数字化升级的关键驱动力量。与此同时,多个行业中也频繁出现 “技术实践运用”型关键词,反映出企业正从底层技术采纳向具体业务场景融合迈进。
![]()
在热点关键词方面,创新指数排名前500企业对数字化的关注与总样本整体趋势高度相同,表明创新指数500强的企业在数字化关注方面同样具有引领性。具体而言,上榜企业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在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应用,显示出这些技术在推动企业数字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智能家居、电子商务、网联、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和自动驾驶等应用场景型关键词也获得了较高关注,反映出企业正从底层技术向具体应用领域延伸。
整体来看,企业对“技术基础+应用场景”两类关键词均保持较高关注,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在数字化战略中已从单纯技术布局迈向技术与场景融合的纵深发展阶段。
03
国产替代关注度持续扩散
国产替代正逐步成为中国本土公司面临的一个趋势性的巨大增长机会。对国产替代关注度的发现主要从基于两种视角的词频分析得出。
![]()
其一,战略视角。强调公司由于内部自身原因、出于将国产替代作为发展机会而产生对国产替代的关注;其二,威胁视角。公司出于对外部的相关威胁或压力做出战略性应对,由此产生对国产替代的关注。
![]()
报告发现,上市公司对国产替代的关注程度比去年略有上升,战略视角显著高于威胁视角。总体上,4054家上市公司样本企业对国产替代关注的词频合计为15491次。其中,战略视角国产替代的词频为11869次,威胁视角国产替代的词频为3622次。平均词频为3.82次,平均战略词频为2.93次,平均威胁词频0.89次。
从企业层面来看,4054家上市公司样本企业中,提到过国产替代的有2519家企业,占总数量的62.1%,提到过战略视角国产替代的企业有2034家(占比50.2%),而提到过威胁视角国产替代的企业有1560家(占比38.5%)。
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不同行业企业对国产替代的关注度呈现出显著差异,尤其在技术密集型和高端制造领域,国产替代已成为企业战略布局中的核心议题。
![]()
其中,仪器仪表制造业以84.69%的关注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79.15%)以及专用设备制造业(78.77%),这些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上游,涉及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受外部技术封锁与供应链安全挑战的影响较大,因此对国产化、自主可控的关注尤为突出。
![]()
值得一提的是,如上图所示,2024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超过仪器仪表制造业成为战略国产替代关注最高的行业,平均国产替代关注较2023年增长23.8%。
这与近年来我国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高度重视有关,政策频繁提及“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应用,切实提高自主可控水平”。在政策引导下,近几年信息技术行业对信息安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的国产替代关注显著提高,为未来信息化进程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目标。
威胁视角国产替代关注最高的五个行业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这些行业在向国产替代转型的过程中遇到了更大的阻力和挑战。同时,一些行业战略与威胁关注均较高,这些行业在外部阻力下不断深化国产替代的进程体现得更加明显。
报告进一步分析了创新指数500强、创新势力200强和创新效率200强榜单企业的国产替代关注度,从而了解企业国产替代关注是否与创新能力存在关联。
![]()
分析发现,创新指数500强企业相比未上榜企业,国产替代在战略视角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威胁视角上略高于未上榜企业。这表明,从综合创新能力来看,企业普遍对国产替代的趋势与机遇有所关注,但对国产替代的威胁视角,综合创新能力较高的企业关注更高。
![]()
其次,创新势力高和低的企业在国产替代关注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创新效率高的企业在国产替代上的战略关注更低,威胁关注更高。
这与以下两点原因有关:
ZJU SOM
第一,国产替代往往要求企业进行供应链重构和产品升级,需要投入较多新资源或重组现有资源,创新效率高的企业需要保持较高的运营效率,进行国产替代对其现有业务的影响更大,因此更少关注国产替代的战略举措;
第二,创新效率高的企业更需要通过高效率的运营取得竞争优势,创造经济价值,贸易摩擦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对其冲击更大,因此更加关注国产替代相关的威胁因素。
上述结果反映出,企业即使不主动进行国产替代相关的战略拓展,也会被动受到外部威胁而需要做出调整。因此,尽管向国产替代方向转型可能对现有业务产生一定影响,企业进行长远规划也十分必要,主动响应国产替代趋势进行变革有助于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04
创新企业彰显更强韧性
2024 年创新指数上榜企业的韧性显著强于非上榜企业。结果表明,持续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是提升企业韧性的重要法则,能够帮助企业应对不同经济周期中的竞争压力,保持较高且稳定的资产收益率及营业毛利率。
在进一步探究了创新指数500强、创新势力200强、创新效率200强上榜企业的韧性分布后,报告认为,通过大规模创新投入以提升企业韧性存在一定的“天花板效应”;而持续提升创新效率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等,从而对企业韧性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编制者谈
2025 CHINESE CORPORATE INNOVATION REPORT
Q1
在创新指数500强企业的省份分布中,浙江超越广东跃居榜首,主要受到哪些方面因素推动?
![]()
郭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一方面,浙江近年来强调高端制造业、硬科技方面的政策引导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显著增加,推动企业在创新方面做得更加出色。
另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以往的发展模式不足以应对当下的困境,倒逼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上投入更多精力。
两者共同作用下,推动浙江从传统“块状经济”向创新驱动发展的结构性转变,为培育更多创新型企业提供有利土壤。
Q2
创新指数500强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专用设备、医药等领域,这体现了怎样的产业创新趋势与特征?
![]()
郭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首先,产业创新能级的提升。上述产业除了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外,其产业技术本身也存在更多创新发展可能性。
例如,计算机产业依托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开启创新迭代;医药产业通过基因编辑、AI药物研发等创新方法重构研发范式。
这类产业的技术特质蕴含着创新加速机制,更容易将创新资源转换成新的创新产出,显著提升创新资源的转化效率。
其次,自主可控催生的创新红利。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产业面临供应链安全重构的迫切需求。为解决此类问题,自主可控战略应运而生,也成为当前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如国产替代战略倒逼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
与此同时,庞大内需市场为本土企业提供试错空间和应用场景,推动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Q3
国产替代是大机遇,但也伴随一些风险因素,包括“伪国产”挤压真创新、国产低价抑制创新等,怎样应对此类情况的发生?
![]()
郭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国产替代,尤其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早期的突破,往往需要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这既包括补贴、创新研发资助,也涉及相应的政策支持。
因此,当出现风险因素时,首先需要判断是行业风险还是个别企业问题。如果是行业出现问题,那就需要对整个系统性支持体系作出修正,如果是个别企业的问题,则只需要针对性优化即可。
对可能存在“伪国产挤压真创新”现象,可通过结果导向或者阶段性目标管理来应对。即企业有没有真正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或“卡脖子”技术?企业自身有没有能力去解决?一切以最终结果论证。此外,技术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可以对企业设定阶段性突破目标,对应着资源阶段性投入,一旦企业未达标则取消后续投入。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避免“伪国产挤压真创新”。
对可能存在“国产低价抑制创新”现象,需要明白低价逻辑的合理性。在国内严酷的竞争环境中生存下来的企业,必然拥有非常强的市场生存能力,这类企业的低价行为,严格来讲,并不完全是“内卷”。试想一下,那些能力更强的企业,产品即使低价,依然可以获得很好的市场回报,那为什么要通过更高的价格让那些低效率厂商活下来?这本身就不符合市场逻辑。
当然,低价可以让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获得很好的回报,但短期来看会抑制部分收益,从而减少企业对未来创新的投入。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政策设计引导这些企业转移注意力,不只是关注低价策略,从而寻得更大的回报。
Q4
怎样看待国产替代后续的发展趋势?
![]()
郭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国产替代并非短期现象,而是具有中长期发展趋势,这主要在于:
一方面,中国企业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之后,已经显著缩小与国际竞争对手的差距,在部分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差距缩小与局部超越的本身就必然会发生替代趋势,且这种趋势将持续深化。
另一方面,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为维护本土产业链可持续性所进行的国产替代。当前,全球化进程面临结构性调整,特别是中美之间在围绕全球化和逆全球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产生了分歧。基于当下视角,分歧在未来5-10年里尚不会有明确结论,为保障本土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及可持续性,这种替代需求将长期存在。
Q5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为6.91%,相较于美国16%-18%、日本12%-15%、欧盟成员国平均19%,尚有差距。您认为应该怎样改善?
![]()
郭斌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首先,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阶段存在关联,当越多企业处于产业发展前沿时,对基础研究的需求就会越高,反之则相对较低。尽管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强调产业转型升级,但整体来看,并未有太多企业处于产业的前沿。
其次,中国制造与欧美、日本制造业发展模式存在差异,它们的发展模式从常规制造切换至高端制造,必然会走到技术前端,也就更强调基础研究的投入。但国内的发展模式是常规制造与高端制造并重,基础研发比重会在一定时间内呈现相对欧美较低的趋向。
总的来说,数值较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用过于盲目追求数值的一致性。
不过,为适应国内制造未来发展趋势,应当逐步提升基础研发比重。由于基础性研究投入与产出的不匹配性,以及溢出效应的存在,因此部分企业缺乏研究动力,需要国家创新系统来承载一部分基础性研究。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基础研究源头,大学不仅需要强调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市场化、产业化,还应该往源头迈进,做好基础研究,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必要的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他一直高度重视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在此时代背景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做研究的学术传统,鼓励学者走到创新的实践中去,走到本土企业发展的情景中去,在解决真问题中服务地区乃至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论,以期为企业创新战略提供智慧支持,涌现出一系列科研成果,创新指数就是其中之一。
未来,管院学者将继续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关注中国企业创新趋势,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500强
公司排名1-100
![]()
公司排名101-200
![]()
公司排名201-300
![]()
公司排名301-400
![]()
公司排名401-500
![]()
信息来源:《2025中国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部分内容摘录自经理人杂志对郭斌教授的采访
今日编辑:吴丹李
审核:郭斌、佟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