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宋朝书生进京赶考口渴,进尼姑庵讨水喝,竟再也没出来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老人们常说,出门在外,渴了饿了宁可多走几步路,也别随便进陌生的门。这话听着像是老掉牙的规矩,可有些事情,真就邪门得很。

就像咱们平常过日子,有时候图个方便,反倒惹出大麻烦来。老话说得好,贪小便宜吃大亏。特别是那些看着慈眉善目的地方,说不定藏着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这不是迷信,是老祖宗用血泪换来的教训。

01

北宋末年的三月天,江南水乡还带着几分春寒。

陆家小院里,陆清远正在收拾行囊。他今年二十二岁,生得眉清目秀,一身青衫洗得发白,看着就是个穷书生的模样。这回进京赶考,是他第二次尝试了。头一回名落孙山,这次说什么也得中个进士回来。

母亲柳氏在旁边忙活着,一会儿往包袱里塞几个烧饼,一会儿又拿出几文铜钱。老妇人头发已经花白了大半,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深。她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那玉佩看着有些年头了,表面磨得光滑,隐约能看出是个葫芦的形状。



“清远啊,这是你爹留下的东西,说是祖上传下来的。” 柳氏把玉佩塞到儿子手里,“你爹临走前说,这东西能保平安。你这一路去京城,路途遥远,带在身上吧。”

陆清远接过玉佩,仔细看了看。这东西看着普通,摸在手里却有股凉意,像是夏天的井水一样。他把玉佩挂在脖子上,塞进衣襟里。

老仆福伯拄着拐杖走过来,这老头跟了陆家三十多年,如今已经六十有余。他颤巍巍地说:“少爷,老奴送你到镇口。这一路上可得小心,别贪图便宜走小路。官道虽说远些,可安全。”

陆清远笑着说:“福伯放心,我又不是三岁孩子。这次同乡张举人也要进京,我们约好了一起走。”

出了家门,走到镇口,果然看见张举人已经等在那里。张举人比陆清远大三岁,家境殷实,骑着一匹枣红马,身后还跟着个小厮。两人见面寒暄几句,就结伴上路了。

走了两天,到了一个叫槐树镇的地方。镇子不大,只有一条主街,两边都是些小买卖。有个卖茶水的老头,挑着担子在路边吆喝。陆清远口渴,买了碗茶水。

老头姓李,六十来岁,满脸沟壑。他一边倒茶一边说:“两位公子这是进京赶考吧?”

张举人点点头:“正是。老人家可知道前面的路怎么走?”

老李说:“前面有个岔路口,往左是官道,要绕个大弯,得多走两天。往右是山路,能省一天路程。不过我劝二位还是走官道。”

陆清远问:“为何?山路可是有什么不妥?”

老李压低声音说:“那山路要经过一座尼姑庵,叫清凉庵。这庵看着香火挺旺,可邪门得很。每年都有过路人在那附近失踪,找都找不到。特别是赶考的书生,十个有八个出事。”

张举人哈哈大笑:“老人家,如今是什么年月了,还信这些神神鬼鬼的。不过是些以讹传讹的流言罢了。”

老李摇摇头,不再多说。

02

第二天清早,两人来到岔路口。

张举人看看天色,说:“贤弟,我还是走官道。虽说远些,可稳当。你呢?”

陆清远摸摸钱袋,里面的铜钱已经不多了。他算了算,要是多走两天,恐怕到了京城就没钱住店了。

“张兄先走吧,我想走山路,能省些盘缠。”

张举人皱起眉头:“贤弟,那老头的话你也听到了。山路虽近,可不太平。要不这样,我借你些银两,咱们一起走官道。”

陆清远是个要面子的人,哪里肯借钱。他摇摇头说:“张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是些乡野传说,当不得真。再说了,大白天的,能有什么事?”

张举人见劝不动,只好说:“那你路上小心。要是遇到什么不对劲的,赶紧往回走。”

两人就此分手。陆清远独自一人走上山路。

这山路确实不好走。路面坑坑洼洼的,两边都是荒草。越往里走,越是荒凉。走了大半天,连个人影都没见着。太阳升到头顶,晒得人头昏眼花。陆清远的水囊早就见底了,嗓子干得冒烟。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歇息,四下张望。这地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想找口水喝都难。正发愁的时候,翻过一道山梁,远远看见一片青瓦白墙。

走近一看,是座尼姑庵。庵门上方挂着块匾额,上面写着“清凉庵” 三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看着有些年头了。庵前有两棵大槐树,枝叶茂密,把整个庵门都遮住了。一阵山风吹过,树叶哗哗作响,倒是凉快不少。

陆清远站在门外犹豫了一会儿。想起老李说的话,心里有些发毛。可嗓子实在太渴了,再不喝水怕是要晕过去。他想着,不过是讨口水喝,喝完就走,应该没什么大事。

他上前敲门:“里面有人吗?小生路过此地,想讨口水喝。”

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年轻尼姑。这尼姑看着二十来岁,面色苍白得吓人,像是好久没见过太阳似的。她低着头,声音细若蚊蝇:“施主请进,我们住持正在大殿诵经。”

陆清远跟着尼姑进了庵门。庵里很安静,安静得有些不正常。一般的寺庙,总能听到些诵经声或者木鱼声,可这里什么声音都没有。院子打扫得很干净,地上连片落叶都没有。

03

尼姑领着陆清远穿过前院,来到大殿。

大殿里供着观音菩萨,香炉里青烟袅袅。一个五十来岁的师太坐在蒲团上,手里拿着念珠。她生得慈眉善目的,看着就让人心生好感。

“阿弥陀佛。” 师太站起身来,“施主远道而来,想必是渴了。慧空,快去取些清泉水来。”

那个叫慧空的年轻尼姑应了一声,转身出去了。

师太笑着说:“贫尼法号静慧,是这清凉庵的住持。施主看着面生,不是本地人吧?”

陆清远恭敬地行了个礼:“晚生陆清远,江南人氏,进京赶考路过此地。”

静慧师太眼睛一亮:“原来是位读书人。失敬失敬。这山路难走,施主怎么不走官道?”

陆清远有些不好意思:“惭愧,家境贫寒,想省些盘缠。”

这时候慧空端着茶盘进来了。茶盘里放着一个白瓷茶碗,茶水清澈见底,还冒着热气。陆清远接过茶碗,一股异香扑鼻而来,不像是普通的茶水。

他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碗。茶水入口甘甜,喝下去之后,整个人都精神了。刚才的疲惫一扫而空,连脑子都清明了许多。

静慧师太看他喝得急,笑着说:“慢些喝,这是我们庵里的山泉水,加了些野山茶,最是解渴。”

陆清远放下茶碗,连声道谢。他站起身来想要告辞,静慧师太却说:“施主且慢。天色不早了,山路难行,不如在敝庵歇息一晚,明日再走不迟。”



陆清远看看天色,太阳已经偏西了。要是现在走,天黑之前肯定出不了山。在山里过夜更危险。他想了想,说:“那就叨扰师太了。”

静慧师太吩咐慧空:“去收拾间客房出来,好让施主歇息。”

慧空领着陆清远去了西厢房。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床上铺着青布被褥,桌上放着油灯和火折子。窗户正对着后院,能看到一片竹林。

慧空放下东西就要走,陆清远叫住她:“这位师父,请问庵里还有其他人吗?怎么这么安静?”

慧空脸色变了变,低声说:“除了住持,还有慧明师姐和慧净师妹。我们人少,平日里是挺安静的。” 说完急匆匆走了。

陆清远觉得这尼姑有些古怪,说话的时候眼神闪烁,像是在隐瞒什么。他心里有些不安,但想着住一晚就走,应该不会有事。

04

天黑之后,庵里更安静了。

陆清远躺在床上睡不着。这地方太安静了,安静得让人心慌。按理说,尼姑庵晚上该有晚课,可这里一点动静都没有。

正迷迷糊糊要睡着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诵经声。这声音很奇怪,忽高忽低的,听着不像是在念经,倒像是在哭。仔细听又像是在笑。陆清远打了个寒颤,拉紧被子蒙住头。

过了一会儿,诵经声停了。他刚松了口气,就听到窗外有脚步声。脚步很轻,像是故意不想让人听见。陆清远屏住呼吸,透过窗户纸的缝隙往外看。

月光下,一个瘦小的身影正站在窗外。看身形像是个年轻女子。那人在窗外站了一会儿,轻轻敲了敲窗户。

“公子,公子醒醒。” 声音很小,像是怕被人听见。

陆清远没敢答应。那人又敲了几下,声音更急了:“公子,我是妙音。白天给你端茶的是慧空师姐。我有要紧的话跟你说。”

陆清远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窗户。月光下,站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尼姑。她生得眉清目秀的,要不是剃了头发,倒像个大家闺秀。

妙音左右看看,压低声音说:“公子,你快走吧。这里不是什么好地方。”

陆清远心里一紧:“姑娘这话是什么意思?”

妙音刚要说话,突然脸色大变。她转身就跑,可已经晚了。一个三十来岁的尼姑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在后面,一把抓住妙音的胳膊。

“妙音,大晚上的不睡觉,在这里做什么?” 那尼姑声音冷冰冰的。

妙音挣扎着说:“慧明师姐,我,我睡不着,出来走走。”

慧明冷笑一声:“走走?我看你是想跟这位施主说些不该说的话吧。走,跟我去见住持。”

她拖着妙音就走。妙音回头看了陆清远一眼,眼神里满是绝望。



陆清远想要上前阻拦,慧明回头瞪了他一眼:“施主还是早些歇息吧。山里夜深露重,别着了凉。”

等她们走远了,陆清远的心怦怦直跳。妙音的话让他不安,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想起张举人的话,要是遇到不对劲的就赶紧走。可现在是深夜,山路难行,走了说不定更危险。

他回到房里,把门窗都关好,坐在床上不敢睡。过了一会儿,实在撑不住了,迷迷糊糊睡了过去。

半夜里,他被一阵奇怪的声音惊醒。像是有人在挖土,一下一下的,很有节奏。声音是从后院传来的。陆清远悄悄下床,贴着窗户往外看。

月光很亮,能看清后院的情况。竹林后面有个小门,门是开着的,里面透出绿莹莹的光。那光很诡异,不像是灯光,倒像是鬼火。

陆清远心里发毛,但好奇心驱使他想去看看。他轻手轻脚出了房间,绕到后院。那挖土的声音更清楚了,还夹杂着低低的说话声。

他贴着墙根,慢慢靠近那扇小门。刚要推门进去,身后突然传来脚步声。

“施主深夜不眠,在此做什么?”

05

陆清远吓了一跳,回头一看,静慧师太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身后。

月光下,她的脸显得格外苍白。刚才慈祥的笑容不见了,眼睛里闪着寒光。

陆清远结结巴巴地说:“师太,我,我睡不着,出来走走。”

静慧师太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脸上又恢复了笑容:“原来如此。山里夜深,容易让人失眠。来,随贫尼到禅房喝杯安神茶。”

陆清远想拒绝,可静慧师太已经转身往前走了。他只好跟上。

禅房里点着一盏油灯,桌上放着茶具。静慧师太亲自泡茶,动作很慢,像是在想什么心事。

“施主是读书人,想必知道不少道理。” 她一边泡茶一边说,“这世上的事,有些能看,有些不能看。有些能说,有些不能说。施主觉得呢?”

陆清远听出她话里有话,小心地说:“师太说得是。晚生明白。”

静慧师太把茶推到他面前:“喝吧,这茶能安神。喝了就能睡个好觉。”

茶水还是清澈的,但这次陆清远闻到一股奇怪的香味。不像是茶香,倒像是某种药材。他端起茶碗,假装喝了一口,其实只是抿了抿嘴唇。

静慧师太一直看着他,见他“喝” 了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施主慢慢喝,贫尼先告退了。”

等她走了,陆清远赶紧把茶倒在窗外。他觉得事情越来越不对劲了。这个尼姑庵肯定有问题,他得想办法离开。

回到房间,他假装睡觉,其实一直醒着。果然,过了一会儿,门外传来脚步声。有人在门外站了很久,像是在听里面的动静。陆清远屏住呼吸,一动不动。



那人大概以为他睡着了,脚步声渐渐远去。

又过了一会儿,陆清远听到有人说话。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夜里听得很清楚。

“这书生身上有宝物护身,迷魂香对他不起作用。” 是静慧师太的声音。

“那怎么办?” 另一个声音问道,像是慧明。

“不急。明天是月圆之夜,正好可以用他来练功。他这样的读书人,元阳最足,比普通人强百倍。”

“可他身上的宝物……”

“无妨。等他睡熟了,悄悄取下便是。”

陆清远听得心惊肉跳。他摸摸胸前的玉佩,原来是这东西救了自己一命。可现在该怎么办?要是现在跑,肯定会被发现。可要是不跑,明天就完了。

他想起妙音的警告,那姑娘肯定知道些什么。可她现在在哪里?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天快亮的时候,陆清远实在撑不住了,迷迷糊糊睡了过去。可他把玉佩握在手里,藏在被子下面。

早上醒来的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慧空站在床边,面无表情地说:“施主,住持请你去大殿。”

陆清远心里七上八下的,但还是跟着去了。他把玉佩藏在怀里,用衣服遮住。

大殿里,静慧师太坐在蒲团上,旁边站着慧明和另一个尼姑,应该就是慧净。三个人都盯着他看,眼神很奇怪。

静慧师太笑着说:“施主昨夜睡得可好?”

陆清远勉强笑了笑:“托师太的福,睡得很好。”

“那就好。” 静慧师太站起来,“施主,贫尼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师太请说。”

“我们庵里有间密室,里面供奉着一尊佛像。今日是月圆之日,需要有缘人帮忙开光。施主是读书人,一身正气,正合适。不知施主可否帮这个忙?”

陆清远心里打鼓,但脸上不敢露出来:“这是晚生的荣幸。”

06

静慧师太领着陆清远往后院走。

经过竹林,来到昨晚那扇小门前。白天看,这门很普通,就是扇木门。可陆清远记得昨晚看到的绿光,心里发毛。

静慧师太推开门,里面是个甬道,往下延伸。甬道两边的墙上镶着夜明珠,发出幽幽的光。越往下走,越觉得阴冷。

走了大概一盏茶的功夫,前面出现一扇铁门。静慧师太掏出钥匙,打开铁门。

门一开,一股腥臭味扑面而来。陆清远差点吐出来。他定睛一看,整个人都呆住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