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清晨,武汉剧院大幕缓缓拉开,鼓点铿锵、舞姿翩然,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这里正式启幕。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的2075名演职人员,将在为期三天的舞台上,以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四大门类的节目,共同奏响“心梦交响·共赴时代华章”的盛大乐章。
多彩民族风与生命力量交织
当天的舞蹈类专场,从青海代表队的《心中的乌尔朵》到上海代表队的《我从长江源头来》,40个节目依次亮相。
西藏的《羊卓舞步》灵动飘逸,新疆的《我的阿勒泰》奔放豪迈,湖北本土作品《凤凰》更以恢宏气势点燃全场,福建的《乒·搏》铿锵有力,展现拼搏与坚持;江西的《杜鹃红》热烈奔放,宛如满山花开;广东的《送别》细腻深情,令观众眼眶湿润;云南的《生命之光》坚毅动人,舞出生命的力量。
安徽代表队的独舞《涅槃》,没有繁复妆造,没有华丽动作,演员用最细微的肢体变化,传递至真至美的情感力量。领队告诉记者:“我们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精神——至善至真的感受,它来源于每个人心里的真实。”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员、评委李超在点评时表示:“舞蹈的直接载体是舞者的身体,但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形体之美,更是坚韧与信念的精神力量。正是这些来自生命深处的呼唤,让所有观众深受触动。”
精神的共鸣与生活的勇气
在剧场二楼的观众席,记者遇到了武汉市民刘女士。因肢体残疾,她平时外出不多,这次是通过社区群得知活动信息才有机会入场。她颇为动情地说:“残疾人不应该关在家里。走出来,不仅是对身心的锻炼,也能把积极的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其实生活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我们的心态甚至比一些健全人更乐观。”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曾在乡下独自抚养孩子,迁到武汉后得到社区和好心人帮助。“这份善意让我觉得应该传递下去。如果以后有机会参加志愿活动,我一定愿意积极参与。”
大学生的首次接触与感动
除了演员和观众,场馆里随处可见身着志愿者服装的青年身影。武汉大学的大二学生小杨就是其中之一。他坦言,这是自己第一次参与残疾人文艺活动,“昨天在戏曲中心彩排时,我负责引导演员。有位演员因失去双臂上厕所不便,我帮忙半天才解开腰带。能为他们提供一点点帮助,让我觉得很值得!当我看到他们在舞台上那样自信和从容,挺震撼的。”
艺术的厚度与时代的价值
“浙江代表队的《星星的我》,让我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坚韧。”评委李超在点评时动情地说。“舞蹈不仅是外在形体,更关乎人格精神。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能让我们舒缓心绪、坚定信念。正是这种力量,让我们在舞台上感受到灿烂生命的永恒。”
跨越障碍,共赴华章
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自1987年创办以来,已成为残疾人文化生活中的盛事。本届汇演首次实现预选、现场和汇报演出全环节在一地举办,是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
除舞台演出外,汇演期间还将举办长江经济带残疾人非遗文创展示交流活动,并通过网络平台全程直播,让更多人见证这场属于生命、属于艺术的盛宴。
舞台落幕,记者带着难以平复的心绪走出剧院。正如刘女士所言:“生活或许不易,但在舞台上看到他们舞动出的光和热,我觉得心里也被点亮了。”
记者:艾伯宁
图片(部分):中国网
编辑:冯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