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授权转自:阿里云设计中心(ID:acd_design)

![]()
![]()
![]()
![]()
从“通义紫”到“万相群青”的继承焕新,通过一致的色彩基因,确保了品牌认知的平稳过渡;色温上的微妙调整,赋予了产品更冷静、深邃的气质。这种气质,让我们得以在交互动态中更好地塑造AI的智能感,传递出一个睿智而不失生命力的伙伴信号。
同时,“群青”本身还蕴含着一个关于“普惠”的隐喻。历史上由于群青矿石非常稀有,群青颜料也因此弥足珍贵。后因“电解群青”技术的出现,让这种颜料变得普惠,走向大众。这与AIGC推崇的“技术平权”形成一种巧妙的契合,也为这次改版注入了一份技术浪漫主义的色彩。

我们从青金石(群青原石)出发,从那些与之共生的、如星辰般点缀的矿物中,提炼出一抹暖调的橙粉。与群青主色构成了我们的基础色板。
我们通过色彩的动态模拟来获取灵感,观察并捕捉那些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可用色彩,从而构建出一套完整且灵活的色彩规范。并将这套规范应用于商业化设计、动态交互等不同场景中,确保色彩呈现的灵动与一致性。

![]()
![]()
![]()
传统AI创作工具的功能通常是分散的,用户需要在不同的菜单或模式间来回切换。这使得用户总是深陷于繁琐的操作。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打造了WanBox超级输入框。用户无需再切换界面,在一个地方就能完成所有操作。
![]()
它的外在形态,是一个极简的悬浮框。用户不需要再面对复杂的参数列表,只用通过自然语言,就能一站式完成从灵感构思、素材生成到精细编辑的创作全流程。我们将所有复杂的后台功能与算法接口,都尽数封装于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窗口之中。通过操作的简化聚合,无感地重塑了整个创作链路。

![]()
经过多轮的调研和内部分析,我们并没有选择主流的对话(Chat)模式。从这次改版“流畅性”优先的初衷,我们认为,将用户“封闭”于一个固定的对话框内,并非AI创作的最佳范式。
与此相对,我们致力于寻求一种“在场,却不打扰”的产品形态,让复杂强大的功能变得优雅而无形。它以一种明确、轻量、可感知的方式,静默地融入用户的周边视觉。
当用户触发“生成”时,当用户触发“生成”时,Credits的消耗会触发一圈“群青”色光晕,以脉冲式的律动在框内蔓延。这种情感化的设计不仅强化了AI的智能感,相关的动效联动也有效降低了用户的等待焦虑。
以此塑造出一个高效又不失温度的智能体形象。

![]()
在WanBox的形态确定后,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生成场景中的复杂操作无缝融入,同时保持极致简洁的用户体验,从而实现‘一言生万相’的设想。
![]()
像图像局部修改(Inpainting)和全局重绘(Repainting)这类多层编辑功能,与输入框的有限空间形成了天然的矛盾。如果一味地增加嵌套,又会增强操作的阻断感。
为此,我们设计了多套交互原型(demo),并邀请专家用户模拟体验局部重绘等功能。通过记录和分析其任务流程,我们找到了控件分层的最优方案,让用户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完成复杂的创作。
至此,WanBox既能快速响应基础的生成指令,也能胜任精细的编辑任务。
![]()
![]()

我们通过 WanBox 输入框,让单元式创作变得流畅;同时,我们正在开拓基于时间线的复合创作模式,以支持更长线的叙事构建。

从“指令-响应”到“上下文感知”的复合创作,我们引入“项目集+时间线”的创作模式。
我们把旧版的单点创作比作“回合制游戏”。下一个指令(Prompt),AI给一个响应(Image/Video)。这一回合结束,下一回合开始,AI对上一回合没有任何记忆。
而“项目集+时间线编辑”的模式,将这场游戏变成了“即时战略”。你可选择进入一个持续存在的战场(项目集),基于实时战况(时间线),对你的整个军团(所有创意资产)下达连贯的、具有上下文关系的指令。
AI创作不再是孤立的单元任务,而是升级为一个拥有上下文记忆的动态创意环境。其核心价值在于“边看边改”,用户可以在时间线上随时修改任何镜头。我们以此消除了生成与剪辑的鸿沟,提供了一种更轻量、更高保真的前置剪辑方案。
在创作流程的上游,为用户提供一个更轻量、更直观、更忠于灵感的选择,确保你进入精剪阶段时,手中已是一个更接近可用的版本。
![]()
![]()
![]()

万相的这次迭代,既是对已有功能的一次整合,也是我们对于未来创作式AI的一场探索之旅。我们始终坚持从用户视角出发的初衷,在我们能洞见的范围里,为用户而设计,最终希望启发并超越他们的期待。
在科技浪潮奔涌向前的当下,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人机之间的关系,也从简单交互迈向深度协作。想知道如何在这一趋势下把握体验设计的新方向吗?2025年10月将在北京举办的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聚焦“人机共生: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新范式”,作为全球领先的用户体验创新盛会,它将汇聚前沿理念与实践。一起来关注这场盛会,探索人机协作的无限可能。
文章转载:阿里云设计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07Y1F9gFJ1-LGvevy7bnqQ?scene=1&click_id=61
版权声明:“IXDC”所推送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本公众号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内容或作品等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给出内容所在的网址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我们会核查后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本公众号不承担任何责任,并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联系微信:18802086168
联系电话:18802086168
编排 | 黄春燕
终审 | 苏 菁
点这里,学习更多设计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