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的夏天,苏北大地硝烟弥漫。
石榴镇埝河村(现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镇埝河村)的贫苦农民张奎香,刚满二十岁,已是羽东区民兵中队中一名机敏果敢的战士。这一年,战事频繁,区委急需经费支援,上级县委从羽山北的山西头村拨来二百块银元,任务落在了张奎香的肩上。
天还没亮透,张奎香便扮作普通村民动身了。当日,张奎香怀里揣了一枚边区造的手榴弹——这便是他全部护身武器。
一路上,还乡团猖獗,时不时有冷枪从玉米地或荒坟堆里打出来。张奎香一路疾行,专挑小路、河坎、荒岗走,尽量避开村落。
赶到县委交通站,已是晌午。张奎香顾不上吃饭,接过沉甸甸一袋银元,仔细缠在腰间,贴肉藏好,外衣一盖,谁也看不出异样。交通站的同志随后交给他一个装着粮食的蓝布包袱,握着他的手,低声嘱咐:“这一路不太平,还乡团到处设卡,千万小心,用这个包袱打个掩护。”
张奎香点点头,没有多话,转身就踏上了归途。
太阳西斜时,他走到了新庄村地界。这一带是敌我拉锯区,情况复杂。村子西边是一片荒坡,杂树丛生,乱石成堆,只有一条人踩出来的土路蜿蜒穿过。天色渐渐昏黄,远处村落升起几缕炊烟,四下安静得有些反常。
![]()
他放慢脚步,耳朵竖起,眼睛不住扫视路旁的树丛和石堆。突然,从村子方向窜出四条黑影,一律持长枪,直冲他而来——是还乡团!
“站住!干什么的?”为首的一个粗声喝道,枪口已经抬起。
张奎香心头一紧,知道不好。他假装镇定,继续往前走,一边答道:“走亲戚的,老总。”
那几人迅速包抄上来,眼神凶狠,明显是有备而来。“少废话,把钱交出来!有人看见你从县里带了东西回来!”
张奎香瞬间明白:内部出了叛徒,行程泄露了。
他二话不说,转身就往北边的乱石岗跑——那里地形复杂,容易躲藏。
“砰!砰!”子弹接连从耳边擦过,土石迸溅。他猫着腰,借助地势左右闪躲,一路狂奔。身后脚步声、骂声、枪声越来越近。他年轻力壮,跑得不慢,但那四人紧追不舍,一边开枪一边吼叫:
“看你往哪跑!”
“交出银元,饶你不死!”
距离越来越近,十几米,十米,八米……他已经能听到对方粗重的喘息声。再跑下去,不是中弹就是被扑倒。
![]()
就在这时,张奎香突然站定,转过身来,举起双手,喘着大气说:“别开枪……钱我给你们……扔过去,接住了!”
四个还乡团分子一听,立刻停下脚步,眼中放出贪婪的光,枪口也稍稍放低。他们彼此间隔几步,站成一个松散的半弧,等着接钱。
张奎香右手悄悄摸向腰后,握住了那枚手榴弹,左手则假装遮盖蓝布包袱。他动作故意放得很慢,仿佛是因为害怕而手抖。
“快点!别耍花样!”敌人不耐烦地吼道。
就在这一刹那,张奎香左手猛地将蓝布包袱扬起,右手悄无声息地拧开手榴弹的铁盖,小指套上拉环,闪电般将手榴弹塞进包袱之内,顺势一拉弦!
他使出浑身力气,将鼓囊囊的包袱抡圆了胳膊,朝那四人中间的空地猛甩过去——“银元!都给你们!”
包袱在空中划出一道高高的弧线,飞过近十米的距离,落向敌人。那四人果然中计,以为是一袋银元,竟争先恐后地扑上前去想抢在手——根本没人注意袋口隐约冒出的那一缕青烟。
就在袋子“噗”一声落在他们脚下尘土中的刹那间,“轰——!!”
一声巨响,火光迸射,破片四溅!
![]()
惨叫声顿时撕裂了黄昏的寂静。最近的一人被当场炸死,另外三人也被炸伤倒地,哀嚎不止,彻底失去追击能力。
张奎香早在扔出包袱的瞬间就俯身卧倒。爆炸声刚落,他立即跃起,看也不看身后的惨状,疾步冲向北面的深草丛中,转眼消失得无影无踪……
天彻底黑了下来。他一路疾行,胸口剧烈起伏,耳边还回响着爆炸的轰鸣。直到确认彻底安全,他才靠在一棵老槐树下,缓缓坐下。
月光淡淡地洒在荒原上,四野寂静。他摸了摸贴身的银元——一块也没少。
第二天黎明,张奎香终于安全返回埝河村,将二百块银元一分不少地交到区长手中。
后来人们才知道,那天埋伏他的还乡团小队,是得了叛徒密报专程在新庄村西设卡劫款的。而张奎香一颗手榴弹,不仅保住了革命经费,更炸散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很多年后,依然白发苍苍的张奎香,每每有人提起这件事,老人总是摆摆手,不愿多谈。只有那句他常念叨的话留了下来:
“革命的钱,一分也不能丢。敌人的命,一条也不多留。”
参考资料:《东海文史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