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远 | ID:Z201440
六面墙,挡住了无数企业的增长路。
动机、能力、思维、时空、资源、协同,每一面都结实得像钢筋混凝土。
数字化试过了,+AI也用上了,可企业还是原地打转。直到有人开始拆墙,把AI放进企业的骨架里。
8月13日,在上海。
智远主持了鼎捷数智的新书发布会;掌舵人、几位负责人在现场,把背后的思考掰开揉碎地讲了一遍;听完后觉得,这本书的发布,更像是一记清晰的「升级信号」。
01
为什么「+AI」不够?鼎捷数智董事长叶子祯在现场讲了一句话:AI和数据结合,才是全新的生产力。
听上去像口号,但接下来的拆解,让我明白了背后的逻辑。
鼎捷是一家深耕制造业与流通业数字化、智能化企业,它帮企业用数据和AI重构管理、生产和运营,让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同步运转。
在鼎捷看来,想要真正突破瓶颈,不是上几套系统就行的,必须跨过六道“墙”:动机、能力、思维、时空、资源、协同。
有的企业,老板压根没动机去改现状;有的有心无力,缺人缺技术;还有的,思维早就固化,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再加上时间、空间限制,资源紧缺,以及部门之间各守一摊、互不协同,这些墙一堵,就是多年的原地踏步。
而数字化能做的,是让你看见问题、提高部分环节效率。可一旦遇到认知瓶颈、业务模式问题,它就无能为力,加一点AI工具(+AI),也没法根本解决。
为什么?
因为+AI只是往现有流程里插个插件。客服环节加个AI机器人,生产排程加个预测模型,营销加个自动写文案的功能……
局部是聪明了,但整体业务逻辑、决策模式、价值创造方式,一点没变。就像在旧房子里换了智能灯泡,亮是亮了,可结构、承重、动线,全都没动。
而 AI+ 是另一回事。
它用AI重新设计房子,布局、动线、承重墙,全换一遍;有些墙直接打掉,有些功能区重建,有些房间干脆消失,因为不再需要。
举个制造业的例子。
过去一个生产计划,要先等市场部传来订单预测,再交给计划员安排产线,任何环节慢一步,库存和交付都出问题。
+AI的做法,是给计划员一个智能预测助手,让预测更准;AI+的做法,是让整个系统,市场、产线、供应链,实时互联,AI直接在后台滚动优化排产,不用等人拍板,这差别,是整个生产方式的换代。
为了让企业听得明白,叶子祯抛出了鼎捷的“一二三”模型。
它的两种内核是:数据自决和智能生成,不用等人批准,AI能感知数据变化,主动生成方案、内容、策略,不用等人吩咐。
然后是三类智能体,一个像军师,统筹全局、做战略决策一个像你的分身,代替你跑流程、跑任务;还有一个像老教授,在某个领域积累专业判断和解法。
他说,这样做的目标只有四个:补人力之不足、补能力之不足、创新于无解之题、创值于无能之处。
所以,+AI和AI+的差距,不在技术堆料多少,而在思维有没有勇气重构,+AI是“拿着旧地图找路”,AI+是「用卫星重新画地图」。
02
如果AI+是正确方向,企业该从哪里开始走第一步?
叶子祯在现场说了一句挺扎心的话:「企业不缺AI工具,缺把AI和业务绑在一起的能力。」
听上去简单,但细想下去,你会发现,很多企业上AI,像买健身卡:买时热血沸腾,用时三分钟热度,最后卡在钱包里积灰。
鼎捷的建议很明确:
别急着一口吃成胖子,先找到一件最痛的事,把AI用进去。他们管这个叫「破一面墙」。六道墙,你没法一次全推倒,但可以先从最薄的那块敲开一个洞,让AI+进来。
会上,他们分享了一个真实的客户故事。
这是一家做精密零件的制造企业,最大的痛点是交付延迟。过去,产线靠经验排程,某个师傅觉得这个订单能插进去就插,结果一单延误,后面全堵。
他们第一步,没有买贵的大模型,把产线、仓储、订单数据全部数字化映射到一个「数字世界」里;接着,用AI当「排程指挥官」,实时计算每一条产线的负荷、库存的变化,以及供应链的来料情况。
上线三个月,交付准时率从70%飙到96%,产能利用率提升了15%。老板笑着说:「AI不光帮我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让我晚上睡得更踏实了。」
所以,为什么要从最痛的地方下手?
因为AI+更像一次「业务模式手术」。得先在最容易「流血」的地方止血,让所有人看到效果,这样才有信心把AI推进到第二个、第三个环节。
叶子祯还强调了一个关键点:要敢于重构流程。
很多企业数字化失败,因为流程不动、规则不改,AI只能在缝隙里打补丁。但AI+要重构,敢砍掉多余的审批、敢让机器先行决策、敢取消低价值的人工确认。
他说:
如果你只把马车换成电动车,但还是用马车的路线去走,那你永远开不出高速的感觉。更糟的是,你还得每天喂那匹马。
还有个容易忽视的点:人要跟着AI进化。AI+让人「升职」,原来做数据录入的人,变成做数据判断的人;原来做流程跑腿的人,变成流程优化的人。
这背后是企业文化的转变:从「我教你做事」变成「你教AI做事,然后AI帮你做更大的事」。
所以,第一步到底怎么走?
鼎捷给的答案是,找一堵你最想推倒的墙,从这里让AI+进来。
无论它是交付、库存、销售预测,还是客户服务,只要AI+能在这里打出一个洞,你就有了故事、有了势能、有了复制的模板。
当这个模板跑通,AI+就成了企业日常运转的一部分。
03
那么,当第一面墙被推倒,AI+如何在整个企业铺开?
叶子祯在现场直接点破说:推倒第一面墙,是试点的胜利。可一旦要全域铺开,很多企业就卡住了,因为要看组织承载力。
试点好比一个小菜园,几个人说干就干,三五条规则就够了。可一旦扩到千亩农场,规则、分工、协作、投入,全部都要重写。
鼎捷在大量项目中总结了一个规律:试点阶段,问题多在「技术」,全域铺开,问题多在「人」。人不配合,流程改不了;流程不改,AI再聪明也只是个新玩具。
在会上,有一个大型流通企业的案例智远记忆犹新。
试点时,AI帮仓储中心优化拣货路线,效率提升了不少,大家拍手叫好。扩到全国十几个仓,问题全来了,有的地方数据标准不同,有的地方流程不配合,有的地方经理怕AI抢权,干脆不上报真实数据。
鼎捷的做法是:
第一步「创新试点」(短期见效)。典型的做法是 Quick Win 策略:找那些高重复、低风险的场景下手,比如制造业的AI视觉质检代替人工抽检,财务部用RPA自动录入发票。这类场景投入少,见效快,最能让团队看到信心。
第二步「拓展规模」(中期增效)。
当试点跑通后,就要把经验从一个点,放大到整个体系。这一步的关键是「协作升级」:跨部门的数据要打通,让生产、供应链、营销真正协同。
比如,过去的数据孤岛要被打破,企业需要重构数据治理体系,让AI能够跨部门优化决策。
资源投入也会显著增加,预算可能是试点的三到五倍,周期拉长到半年甚至一年半。换句话说,这一步不再是“小实验”,而是要让AI成为一条业务动脉。
第三步,「业务重构」(长期转型)。
这是终极目标:让AI成为企业生产关系和商业模式的核心引擎。在这个阶段,人机分工要重新划定:AI负责重复、标准化的决策,人类聚焦于创意和策略;IT支出也不再被视为「成本」,而是能直接驱动竞争力的“投资”。
鼎捷董事长叶子祯在会上用了个很形象的比喻:AI+是一场接力赛,每个部门、每条业务线,都是一棒。有人跑快,有人跑慢,但关键是接力棒要传得稳,跑得久。
04
可当企业完成了铺开,还有一个更长远的问题:AI+是会不断进化的系统,那企业要如何保证自己的AI,不会在三年后就「落伍」?
鼎捷数智董事长叶子祯说:AI+是一条不断流动的河。
很多企业的数字化系统会「过气」,核心在于业务变了、技术停了、人心散了。
要知道,流程在变,市场环境也在变。如果AI的算法、规则、数据口径三年不动,那它解决的就不再是当下的问题,而是三年前的问题。
智远的感受是,具体而言有三点关键:
一,有「学习回路」;每一次AI的决策、建议、执行结果,都要反馈到系统里,让它像人一样能学到经验和教训。
比如,一个零售企业的价格调整策略,AI推了一个促销方案,卖爆了,这个成功的模式就要被吸收,下次类似情境时,AI能主动调用。
二,有「进化机制」;技术版本要定期迭代,不只是更新算法,更是重构和业务匹配的方式。
鼎捷有个客户,每年都会做一次「AI盘点」,评估哪些智能体需要升级,哪些可以退役,哪些要引入新的技能。
三,有「共创文化」。AI需要业务人员不断提出新问题、新需求,让AI有用武之地。
叶子祯说:最怕的不是AI做错,而是没人用它做事。他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一家制造企业在推行AI+第三年,业务进入新领域,原有的生产调度逻辑全都不适用了;如果是旧思路,他们可能会说:「这个AI帮不了新业务,先放一边。」
但他们选择了反过来,拉着AI团队和业务团队一起,重建数据底图,让AI的调度逻辑适配新领域。结果,不仅新业务跑起来了,原有业务的效率还提升了。
所以,AI+能不能长寿,关键在企业有没有让它「一直活着」的机制。
写到这,我想到了新书里的一句话:
数字化是一次升级,AI+是一次重生,而重生之后,生命力的长短,就看有没有让它不断学习、不断进化的土壤。
好了,我喝口水。一口气把现场的关键都抛给你了:
有战略在前面领路,有组织在中间推着跑,有技术在暗处发力,还有未来在等着你去追。也许,在这个AI奔涌的时代,敢于重构的企业,才能在下一轮浪潮里,活下来,活得更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