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人事主管坦言:招人10年,求职者分三档,最遗憾非能力弱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声明:本文根据真实职场案例改编,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人物均为化名,部分情节经过文学化处理。

"你觉得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我觉得我没有缺点。"应聘者挺直腰板,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自信。

李华愣了一下,手中的笔停在半空。

十年人事经验告诉她,这个回答背后藏着什么。

她缓缓放下笔,目光在应聘者脸上停留了几秒。

"那你为什么会离开上一份工作?"

"因为他们不识货。"

会议室里的空气瞬间凝固了。



李华今年38岁,在这家中型制造企业做了整整十年的人事主管。从28岁的青涩新人,到如今经验老到的招聘专家,她面试过的求职者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这十年来,她见过太多形形色色的人。

有刚毕业的大学生,紧张得手心冒汗,说话磕磕绊绊;有工作多年的中年人,因为失业而焦虑不安,眼神中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也有那些自信满满的跳槽者,谈起薪资待遇时理直气壮。

李华的办公室在三楼,窗外能看到公司的停车场。每天早上八点半,她都会准时到岗,打开电脑,查看当天的面试安排。这个习惯保持了十年,从未改变。

"小李,今天下午那个技术岗的候选人到了吗?"部门经理老张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份简历。

"还没有,预约的是两点半。"李华头也不抬,继续整理着桌上的资料。

老张在她对面的椅子上坐下,翻看着简历:"这个人看起来还不错,三年工作经验,上一份工作在同行业的公司。"

李华抬起头看了一眼:"简历看起来都不错,关键还是要面谈。这些年我发现,简历和实际情况差距挺大的。"

"是吗?你觉得现在的求职者都有什么问题?"老张好奇地问。

李华沉思了一下:"说起来,我这十年面试下来,发现求职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都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但最让我遗憾的,并不是那些能力不足的人。"

"哦?那是哪一类?"

李华看了看时间,距离下午的面试还有半个小时:"等下午面试完,我跟你详细说说。"

下午两点半,李华准时走进面试室。今天的候选人叫王磊,26岁,机械工程专业毕业,简历上写着在上一家公司做了三年的技术员。

"王先生,请坐。"李华示意他坐下,同时观察着他的表情和举止。

王磊看起来很紧张,坐下后双手不自然地放在桌上,眼神有些飘忽。这是李华见过无数次的场景——紧张的求职者总是有类似的表现。

"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李华温和地说。

"我叫王磊,今年26岁,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大学期间成绩还可以,毕业后在华东机械厂工作了三年,主要负责设备维护。"王磊的声音有些发颤。

"为什么选择离开华东机械厂?"

"因为...因为那边发展空间有限。"王磊犹豫了一下。

李华点点头,继续问:"你在设备维护方面具体做过哪些工作?"

"就是...日常的保养,检修什么的。"王磊的回答很模糊。

"能具体说说吗?比如你负责哪些设备,遇到过什么技术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王磊明显愣了一下,额头开始冒汗:"这个...设备种类比较多,具体的...我一时想不起来。"

李华内心叹了口气。她知道接下来的问题会让这个年轻人更加尴尬,但这是必要的。

"我们这里有一台数控机床经常出现定位误差,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王磊的脸色明显变了:"这个...可能是...系统问题?"

"什么系统问题?"

"就是...控制系统的问题。"

李华看得出来,王磊已经开始胡乱猜测了。她决定结束这个话题:"好的,我们聊聊其他的。你对我们公司了解多少?"

"我知道你们是做机械制造的,规模挺大的。"王磊的回答依然很空泛。

"你有什么想问我的吗?"

"待遇怎么样?什么时候能给答复?"

面试进行了二十分钟就结束了。王磊离开后,李华评价表上写下了自己的意见:专业基础薄弱,工作经验可能存在水分,不建议录用。

晚上,李华和老张在公司楼下的咖啡厅见面。

"今天那个小王怎么样?"老张问。

"典型的第一类求职者。"李华摇摇头,"能力确实不足。"

"第一类?"

"对,这是我总结的三类求职者中的第一类——能力不足型。"

李华喝了一口咖啡,"像王磊这样的,简历看起来还行,但一问具体问题就露馅了。三年工作经验,连基本的专业问题都答不上来。"

"可能是紧张?"

"不是紧张的问题。我问他数控机床定位误差的原因,这是最基础的故障排查,有经验的技术员应该能说出几种可能性:丝杠磨损、导轨精度下降、编码器故障、温度影响等等。但他只能说'系统问题',连系统是哪个系统都说不清楚。"

李华回忆起下午的面试:"更让人遗憾的是,他对我们公司一点了解都没有。现在网络这么发达,随便搜索一下就能知道我们主要做什么产品,有什么特色。但他连这点准备工作都没做。"

"这确实说不过去。"老张点点头。

"能力不足的求职者,问题往往不仅仅是技术水平。"李华继续说,"他们缺乏学习意识,缺乏主动性。王磊工作三年了,按理说应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从他的表现看,这三年可能就是在混日子。"

"那第二类是什么?"

李华想起了上个月面试的一个候选人:"上个月我面试了一个叫赵强的人,32岁,做过五年销售,能力其实不错。"

那天的面试李华印象很深刻。赵强穿着笔挺的西装,举止得体,说话很有条理。他对行业的了解很深入,对公司的产品也做过详细研究,甚至提出了几个很有见地的市场分析。

"赵先生,你的专业素养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李华这样说。

"谢谢。说实话,我对这个职位很感兴趣,也相信自己能胜任。"赵强自信地回答。

"你为什么离开上一家公司?"

赵强的表情微微变化:"说实话,我觉得那家公司的管理有问题。领导层缺乏远见,决策效率低下,同事们也缺乏进取心。我这样有能力的人在那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能具体说说吗?"

"比如说,我提过很多市场开发的建议,但领导总是说要慎重考虑,结果一考虑就是几个月。而且公司的激励机制有问题,干多干少一个样,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有发展?"赵强越说越激动。

"那你是怎么处理这些问题的?"

"我多次和直属领导沟通,也给上级写过邮件,但收效甚微。最后我决定还是换个环境,找一个更能发挥我能力的地方。"

李华当时觉得这个人的能力确实不错,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她决定深入了解一下:"你觉得在团队合作方面,什么最重要?"

"当然是效率和执行力。"赵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最受不了那些磨磨蹭蹭的人,明明简单的事情要讨论半天。有时候我直接就把工作做完了,结果还要被说不按流程办事。"

"如果同事对你的工作方式有不同意见,你会怎么处理?"

"看情况吧。如果他们的意见有道理,我会考虑。但如果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那我不会浪费时间。"

面试结束后,李华破例给赵强的前公司打了电话了解情况。

"赵强啊,能力是不错,但这个人..."

前公司的HR经理欲言又止,

"他总觉得别人都不如他,很难与同事协作。而且特别爱抱怨,一有不顺心的事就说是公司的问题、领导的问题,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具体有什么事吗?"

"太多了。有一次部门开会讨论一个项目方案,他提出了一个想法,大家觉得还需要完善一下,他就很不高兴,说我们思想保守,不敢创新。后来项目确实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效果很好,但他从来不承认是因为大家的建议才成功的。"

"还有吗?"

"他离职前那段时间,经常在办公室抱怨,说什么怀才不遇,说公司不重视人才。搞得其他同事情绪也受影响。老实说,他走了以后,部门的氛围反而好了很多。"

"现在想起来,赵强就是典型的第二类求职者。"李华对老张说,"能力有,但态度有问题。"

"什么问题?"

"自以为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总是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环境。"李华分析道,"这类人往往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性格上有缺陷。他们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被埋没了,却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

老张若有所思:"这种人确实很麻烦。技术能力不够可以培训,但性格问题很难改变。"

"没错。而且这类人通常都很自信,你很难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李华回忆起面试时赵强那种理所当然的表情,"他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推给环境,推给别人,从来不检讨自己。这样的人,即使技术再好,也很难在团队中发挥作用。"

"那你最后怎么处理的?"

"当然是没有录用。虽然有点可惜他的专业能力,但我们需要的是能融入团队的人,不是刺头。"

李华想起了另一个类似的案例。那是三个月前,一个叫张丽的财务人员来面试。35岁,会计师资格,有八年工作经验,专业能力很强。

"张女士,你的简历很漂亮,工作经验也很丰富。"李华当时说。

"谢谢。我在财务管理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经验。"张丽表现得很专业。

"为什么想换工作?"

"主要是觉得现在的公司发展有限,而且......"张丽犹豫了一下,"说实话,现在的同事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效率比较低。我希望能找到一个更专业的环境。"

"能详细说说吗?"

"比如说,我们部门有几个老员工,做事很拖拉,而且不愿意学习新的软件和方法。我经常需要替他们收拾烂摊子。还有一些年轻同事,工作不够仔细,经常出错。"

"那你是怎么和他们相处的?"

"我一般都是直接指出问题,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但有些人就是不听,反而说我太严格。"张丽显得有些无奈。

李华敏锐地捕捉到了问题所在:"如果同事对你的工作方式有意见,你通常怎么处理?"

"我觉得工作就应该有工作的样子,不能因为照顾面子就降低标准。如果他们觉得我严格,那说明他们的要求太低了。"

面试结束后,李华同样联系了张丽的前公司。

"张丽的专业能力确实很强,这个没问题。"前公司的财务总监说,"但她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有些问题。她总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而且说话比较直接,有时候会让同事觉得不舒服。"

"具体表现在哪里?"

"她经常当众指出别人的错误,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方式不对。有一次,一个刚入职的新人报表格式有问题,她直接说'这样的错误都能犯,你是怎么通过面试的?'搞得那个新人很尴尬。"

"她的工作成果怎么样?"

"个人工作没问题,但作为主管,她带团队的效果不太好。下属都觉得压力很大,几个人因为受不了她的工作风格而离职。"

"这就是第二类求职者的典型特点。"李华总结道,"能力有,但情商不够,不会处理人际关系。"

"看来招人真的不容易。"老张感慨。

"是啊。第一类求职者让人遗憾,因为他们浪费了时间和机会,本来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但却选择了混日子。第二类求职者更让人遗憾,因为他们有能力但不自知,总是把问题推给别人,错失了很多成长的机会。"

李华停顿了一下,表情变得严肃:"但说实话,这两类求职者虽然让人遗憾,但还不是最让我痛心的。"

"还有第三类?"老张好奇地问。

李华点点头,目光望向窗外:"有一类求职者,比能力弱的人更让我感到遗憾。他们的问题不在于技能不足,也不在于态度不好......"

她的话戛然而止,似乎在回忆什么痛苦的经历。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老张忍不住追问。

李华看了看手表,站起身来:"时间不早了,这个话题比较复杂,改天我们再详细聊吧。"



李华收拾着桌上的资料,心情显得有些沉重。

十年的招聘经历中,她见过太多让人遗憾的求职者。

能力不足的第一类,态度有问题的第二类,这些都在她的意料之中。

但还有第三类求职者,他们让李华感到的不仅仅是遗憾,更多的是痛心。

"这类人啊......"

李华叹了口气,

"他们的问题不是能力,也不是态度。如果仅仅是这些,我还能理解。但第三类求职者的问题,比能力弱更让人痛心,比态度差更让人无奈。"

老张看着李华凝重的表情,知道这背后一定有很深的故事。

"他们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会比前两类更让你遗憾?"

李华停下手中的动作,陷入了沉思。

那些面孔在她脑海中一一浮现,每一个都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感。

"这个问题......"李华欲言又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