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支教出50个清北生,评优因编制被拒,私立学校邀请进城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林老师,您确定要走吗?真的确定吗?"

电话里,六十多岁的校长刘建国声音颤抖,几乎是在哀求。

这已经是今晚的第99个电话了。

林婉秋看了看手机屏幕,晚上11点47分。

她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刘校长,我的决定不会改变。明天我就去签约。"

"不行!绝对不行!你不能走!"

刘建国的声音突然变得激动起来,"林老师,我求你了,再给我一天时间,就一天!有些事情...有些事情你还不知道..."

话音刚落,手机再次响起。

第100个电话。

林婉秋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接了起来。然而电话那头传来的话,却让她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六年前的那个秋天,林婉秋拖着两个行李箱,踏上了开往贵州的绿皮火车。

车厢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方便面和汗水的味道。她紧紧抱着包,看着窗外逐渐荒凉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

"小姑娘,你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干什么?"对面的大妈好奇地问道。

"去支教。"林婉秋简单地回答。

"支教?"大妈瞪大了眼睛,"那山沟沟里条件可苦着呢,你这样的城里娃儿受得了吗?"

林婉秋没有回答,只是握紧了手中的北师大毕业证书。她想起临行前父亲愤怒的声音:"你疯了吗?放着好好的工作不要,非要去那种地方受罪!"

母亲更是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供你读到硕士毕业,就是为了让你去山沟沟里当老师吗?"

林婉秋咬了咬唇。她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最亲密的家人,自己内心深处那个执着的梦想。

火车在山路上颠簸了两天两夜,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个小县城。从县城到学校,还要坐三个小时的中巴车,走一个小时的山路。

当林婉秋终于看到那所学校时,心中的震撼无法言喻。

那是一排破旧的平房,墙皮斑驳,屋顶的瓦片东倒西歪。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只用塑料布遮挡着。操场是泥土地,坑坑洼洼,下雨天就是一片泥泞。

"你就是新来的支教老师?"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走了过来,上下打量着她,"我是校长刘建国。你这样的城里娃,能在这里待几天?"

林婉秋挺直了腰板:"刘校长,我叫林婉秋,北师大硕士毕业,我会一直待下去的。"

刘建国冷哼一声:"一直待下去?前面来了十几个支教老师,没有一个待超过半年的。小姑娘,别把话说得太满。"

说着,他带着林婉秋参观了学校。一间间教室里,四五十个孩子挤在一起,课桌椅破烂不堪,有的桌子少一条腿,只能用砖头垫着。黑板上的粉笔字迹模糊,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茫然。

"我们学校一共六个年级,二百多个学生,只有七个老师。"刘建国边走边说,"条件艰苦,工资微薄,你确定要留下来?"

"确定。"林婉秋的声音很坚定。

刘建国停下脚步,仔细看了她一眼:"那好,你先住进教师宿舍,明天开始上课。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们这里不养闲人,干不了就趁早走人。"

教师宿舍是一间不到十平米的小屋,墙壁发霉,床铺潮湿,晚上还有老鼠在房梁上跑来跑去。林婉秋第一晚几乎没有合眼,但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第二天,林婉秋走进了五年级的教室。四十多个孩子齐刷刷地看着她,眼神中有好奇,有期待,也有些许的戒备。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林婉秋。"她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老师,你是城里来的吗?"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道。

"是的,我是从北京来的。"林婉秋微笑着回答。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安静!"一个严厉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教导主任王美霞走了进来,"林老师,你来一下。"

王美霞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面容刻薄,眼神锐利。她把林婉秋拉到走廊上,冷冷地说:"我告诉你,在这里不要搞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这些山里娃没那么多讲究,老老实实按课本教就行了。"

"王主任,我只是想..."林婉秋试图解释。

"想什么?想出风头?"王美霞打断了她,"我在这里教了二十多年书,什么样的支教老师我没见过?来的时候个个都豪情万丈,走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你也别例外。"

说完,王美霞甩袖而去,留下林婉秋一个人站在走廊里。

林婉秋回到教室,强忍着委屈开始上课。她发现孩子们的基础极其薄弱,五年级的学生连三年级的课文都读不通顺。更让她揪心的是,许多孩子听不懂普通话,而她也听不懂当地的方言。

第一堂课上得磕磕绊绊,林婉秋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下课后,她找到了年轻的数学老师陈志远。

"陈老师,能教教我说方言吗?"林婉秋诚恳地请求。

陈志远是个二十六岁的小伙子,本地人,师范毕业后就在这所学校任教。他看着眼前这个城里来的女孩,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

"你真的要学方言?"陈志远有些惊讶,"前面那些支教老师从来没有人提过这个要求。"

"当然要学。既然来了,就要真正融入这里。"林婉秋的眼神很坚定。

从那天开始,陈志远成了林婉秋的方言老师。每天晚上,他都会来到林婉秋的宿舍,教她说当地话,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一个月后,林婉秋已经能够用方言和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了。她发现,当她用方言说话时,孩子们的眼中会闪现出亲近的光芒。

但是,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林婉秋发现,学校的教学设备极其落后,没有多媒体,没有教具,甚至连像样的参考书都没有。孩子们使用的课本还是十几年前的老版本,很多内容已经过时。

"刘校长,我想申请一些教学设备。"林婉秋找到刘建国。

"设备?"刘建国苦笑,"小林啊,你看看这学校的样子,哪里有钱买设备?我们连老师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

"那我自己买行吗?"林婉秋试探性地问道。

刘建国愣了一下:"你自己买?那得多少钱啊。"

"钱的事情我来想办法。"林婉秋咬了咬牙。

第二天,林婉秋给在北京的大学同学打了电话,请她帮忙购买一台投影仪和一台笔记本电脑。这笔钱几乎花光了她所有的积蓄。

当投影仪运到学校时,整个学校都轰动了。孩子们围着这个"神奇的盒子",眼中满是好奇和兴奋。

"老师,这是什么?"小男孩张小强指着投影仪问道。

"这是投影仪,可以把图片投到墙上,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林婉秋耐心地解释。

第一次使用投影仪上课,孩子们都看得目瞪口呆。当屏幕上出现生动的图片和动画时,教室里爆发出阵阵惊叹声。

"哇!太神奇了!"

"这比看电视还好看!"

连一向严肃的刘建国也忍不住走进教室,看着屏幕上的内容,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但是,王美霞的脸色却越来越难看。

"林婉秋,你这是在搞什么名堂?"下课后,王美霞把林婉秋叫到办公室,"教书就好好教书,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什么?你以为你是来炫技的吗?"

"王主任,我只是想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林婉秋解释道。

"理解?"王美霞冷笑,"这些山里娃需要什么理解?老老实实背课文,会做题就行了。你这样搞,其他老师怎么办?让他们都买投影仪吗?"

面对王美霞的指责,林婉秋选择了沉默。她知道,真正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和耐心。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林婉秋开始进行家访。第一次家访的对象是班上最调皮的学生——李大山。

李大山家住在距离学校十几里的山坳里,林婉秋沿着崎岖的山路走了三个小时才到达。当她气喘吁吁地出现在李大山家门口时,全家人都惊呆了。

"老师,您怎么来了?"李大山的母亲惊讶地问道。

"我想了解一下大山在家的情况。"林婉秋擦着额头的汗水。

李大山的家是典型的苗族木楼,低矮潮湿,家具简陋。李大山的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极其艰难。

"老师,大山这孩子太调皮了,您多费心了。"李大山的母亲不好意思地说道。

"他不调皮,只是聪明好动。我觉得他很有潜力。"林婉秋认真地说道。

听到老师这样夸奖自己,李大山的眼中闪过一丝不敢相信的光芒。从小到大,除了家人,还从来没有人这样夸奖过他。

回到学校后,林婉秋开始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李大山这样活泼好动的孩子,她设计了更多互动性强的教学环节;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她会私下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爱。



三个月后,林婉秋所带班级的成绩开始有了明显的提升。在期末考试中,她的班级平均分比其他班级高出了十几分。

"不可能!"王美霞看着成绩单,脸色铁青,"肯定是她提前给学生透露了考试内容!"

"王主任,我们的考试都是县里统一出题,我怎么可能提前知道内容?"林婉秋据理力争。

"那就是改卷有问题!"王美霞仍然不肯相信。

刘建国看着成绩单,心中五味杂陈。作为校长,他当然希望学校的成绩能够提高,但是面对其他老师的质疑和不满,他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小林,你确实很用心,但是..."刘建国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林婉秋追问道。

"但是你要注意影响,不要让其他老师觉得你在炫耀。"刘建国最终还是说了出来。

林婉秋的心凉了半截。她没想到,自己的努力换来的不是赞扬,而是嫉妒和排挤。

那天晚上,林婉秋一个人坐在宿舍里,看着墙上贴着的学生照片,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她想起了在北京的舒适生活,想起了家人的关爱,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想家情绪。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敲门声。

"林老师,是我,陈志远。"

林婉秋擦干眼泪,打开了门。陈志远手里拿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我看你今天没吃晚饭,给你下了碗面。"陈志远关切地说道。

"谢谢。"林婉秋接过面条,声音有些哽咽。

"林老师,我知道你委屈。"陈志远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地说道,"但是我想告诉你,孩子们都很喜欢你。昨天李大山还跟我说,长大后也要当老师,像你一样。"

"真的吗?"林婉秋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真的。"陈志远点点头,"你在改变这些孩子,也在改变这所学校。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很有意义。"

第二年,林婉秋继续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她自费购买了更多的教学设备,甚至在网上为学生们订购了最新版的教辅资料。她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将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游戏,用生动的例子讲解物理概念。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喜欢上学习。课堂上,孩子们的眼神变得专注而明亮;课后,他们会主动围着林婉秋问问题。

但是,王美霞对林婉秋的敌意却与日俱增。她开始在其他老师面前说林婉秋的坏话,暗示她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你们觉得奇怪吗?一个北京的硕士生,放着好工作不要,跑到这山沟沟里来受罪,图什么?"王美霞阴阳怪气地说道。

"也许人家就是有爱心呢。"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小声说道。

"爱心?"王美霞冷笑,"我看是别有用心吧。指不定在外面犯了什么事,跑到这里来躲避呢。"

这些话很快传到了林婉秋的耳朵里。她感到无比愤怒,但又无从反驳。因为她确实有自己的秘密,虽然不是王美霞所猜测的那样。

在第二年的期末考试中,林婉秋所带的班级再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让人惊喜的是,班上有三个学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初中。

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村子都沸腾了。村民们奔走相告,仿佛过年一般热闹。

"林老师,您真是我们村的恩人啊!"李大山的母亲握着林婉秋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孩子能有今天,全靠林老师的栽培。"另一个家长也围了过来。

面对村民们的感激,林婉秋心中五味杂陈。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她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第三年,林婉秋的教学成果开始受到县里的关注。县教育局派人来学校视察,对她的教学方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种创新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县教育局的领导当场表态。

消息传开后,附近的学校也开始有老师来向林婉秋学习取经。林婉秋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孩子。

但是,成名也带来了新的烦恼。媒体开始关注她的事迹,记者们三天两头地跑到学校采访。

"林老师,能谈谈您的教学秘诀吗?"

"作为一个北京名校的硕士生,您为什么选择来山区支教?"

"您准备在这里待多久?"

面对记者的提问,林婉秋总是微笑着回答,但她从不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她只是说,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支教老师,希望能够为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四年,奇迹发生了。林婉秋所带的第一届学生中,有两个考上了清华大学,一个考上了北京大学。

消息传来的那天,整个县城都震动了。县委书记亲自赶到学校祝贺,省里的媒体也纷纷前来采访。

"林老师,您创造了我们县教育史上的奇迹!"县委书记握着林婉秋的手,激动地说道。



然而,在众人的赞美声中,林婉秋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王美霞的嫉妒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她开始联合其他老教师孤立林婉秋。

"她算什么东西?不就是运气好吗?"王美霞咬牙切齿地说道,"有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人家确实教得好啊。"有老师小声反驳。

"教得好?"王美霞冷笑,"我看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背景吧。你们想想,一个普通的支教老师,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能量?"

办公室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微妙。其他老师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心中也开始有了疑虑。毕竟,林婉秋的成功太过突出,反而显得有些不真实。

这种微妙的变化,林婉秋当然能够感受到。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除了上课和必要的工作交流,很少主动与其他老师说话。

只有陈志远仍然坚定地站在她这一边。

"林老师,别理会那些闲言碎语。"陈志远安慰道,"你所做的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

"有时候我真的很累。"林婉秋疲惫地说道,"我只是想好好教书,为什么会这么难?"

"因为你太优秀了,优秀到让人嫉妒。"陈志远认真地说道,"但是请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孩子们需要你。"

第五年,林婉秋所培养的学生中,又有五个考上了清华北大。累计下来,她已经培养出了十个清北学生,这个数字在全县乃至全省都是一个奇迹。

省里开始筹备为她拍摄纪录片,准备将她的事迹作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但林婉秋的内心却越来越沉重。

因为她发现,自己始终无法获得最基本的认可——编制。

作为临时工,林婉秋的工资微薄,没有五险一金,更没有职业保障。每次评优评先,她都因为编制问题被刷下来。

"规矩就是规矩。"县教育局局长李建华冷冷地说道,"没有编制,就不能参与评选。这是制度,不能破例。"

"可是她的成绩..."刘建国试图为林婉秋争取。

"成绩好又怎么样?"李建华打断了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个人成绩就破坏制度的严肃性。"

听到这样的话,林婉秋的心彻底凉了。她突然意识到,在这个体系中,自己永远都是一个外人。不管付出多少努力,取得多大成绩,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那天晚上,林婉秋躺在床上,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六年的坚持,换来的是什么?除了学生们的感激和一些虚无缥缈的赞美,她什么都没有得到。

家里的电话再次响起。

"婉秋,你还要在那个破地方待多久?"母亲的声音透着焦急,"你都快三十了,还不回来结婚生子?我们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妈,我还没想好。"林婉秋敷衍地回答。

"没想好?"母亲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你一个硕士生,跑到山沟沟里当临时工,这算什么事?人家都以为我们家出了什么问题!"

挂断电话后,林婉秋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她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

第六年春天,又一次县级优秀教师评选开始了。林婉秋的成绩依然是最优秀的,她所培养的清北学生已经达到了三十个,但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因为没有编制而落选。

"这不公平!"陈志远愤愤不平地说道,"林老师的成绩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凭什么不能评优?"

"制度就是制度。"王美霞得意洋洋地说道,"谁让她当初不考编制呢?现在后悔了吧?"

看着王美霞得意的表情,林婉秋感到一阵深深的厌倦。她突然意识到,也许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的访客来到了学校。

赵总是一家知名私立学校的投资人,他开着豪华轿车,穿着价值不菲的西装,在这个偏僻的山村显得格格不入。

"林老师,久仰大名。"赵总热情地握着林婉秋的手,"我们学校非常希望您能够加盟。"

"加盟?"林婉秋有些疑惑。

"是的。"赵总拿出一份厚厚的合同,"我们愿意提供年薪一百万的待遇,外加北京户口、住房补贴,您的子女还可以免费入读我们的学校。"

"一百万?"林婉秋惊呆了。这个数字是她现在工资的几十倍。

"没错。"赵总点点头,"以您的能力和声誉,完全配得上这个待遇。我们学校拥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最优秀的师资团队,最舒适的工作环境。相信您在那里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听着赵总的介绍,林婉秋的心开始动摇了。一百万的年薪,北京户口,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这些都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

"我需要考虑一下。"林婉秋最终说道。

"当然可以。"赵总留下了自己的名片,"但是请您尽快决定,这样的机会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送走赵总后,林婉秋的心情变得极其复杂。她想起了这六年来的种种经历:初来乍到时的艰难,王美霞的刁难,编制问题的困扰,家人的不理解...

也许,真的是时候离开了。

那天晚上,林婉秋做出了决定。她拨通了赵总的电话。

"赵总,我接受您的邀请。"

"太好了!"赵总兴奋地说道,"明天我就派人来接您签合同。"

挂断电话后,林婉秋开始收拾行李。看着这间住了六年的简陋宿舍,她的眼中闪过一丝不舍。

正在这时,手机响了。

是刘建国校长打来的。

"林老师,听说有人要挖你走?"刘建国的声音透着紧张。

"是的,刘校长。我已经决定了。"林婉秋平静地说道。

"不行!你不能走!"刘建国的声音突然变得激动起来,"学校离不开你,孩子们离不开你!"

"刘校长,我已经尽力了。"林婉秋的声音有些哽咽,"但是我也需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

"林老师,我求你了,再考虑一下好吗?"刘建国几乎是在哀求。

"对不起,刘校长。我的决定不会改变。"林婉秋坚定地说道。

电话挂断后,林婉秋继续收拾行李。但她没想到的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从晚上八点开始,刘建国的电话就没有停过。每隔几分钟,他就会打来一次,每次都在苦苦哀求林婉秋留下来。

"林老师,我代表全校师生恳求您!"

"您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求您再考虑一下,就一下!"

林婉秋的心开始动摇了。她能听出刘建国声音中的绝望和恳切,这让她感到内疚。但是,她也知道,如果不抓住这次机会,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电话一个接一个,从晚上八点到深夜十一点,已经是第九十九个电话了。林婉秋看着手机屏幕,心情复杂到了极点。

她想起了六年前初来乍到时的情景,想起了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想起了家长们感激的泪水...

也许,她真的应该再考虑一下。

卡点部分

林婉秋正收拾行李准备明天签约时,校长刘建国的电话响起。

第一个、第二个、第十个......

"林老师,求你别走!"

"再考虑一下,学校离不开你!"

"我代表全校师生恳求你!"

从晚上八点到深夜,刘建国已经连续打了99个电话。每一通电话都更加急切,声音更加颤抖。林婉秋从最初的不耐烦到后来的心软,但去意已决。

然而,第100个电话响起时,刘建国说出的话却让她瞬间僵住了。

"林婉秋,我知道你是谁!我都知道!"

电话那头传来哽咽声,"今天下午,有人来学校找我了。他们什么都告诉我了!你为什么要瞒着我们?你的真实身份..."

林婉秋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手机差点滑落。

六年来精心隐藏的秘密,难道真的被发现了?

"明天,所有人都会知道真相!"

刘建国的声音带着哭腔,"到那时候,你还走得了吗?"

电话挂断。

林婉秋瘫坐在地上,望着窗外的漆黑夜空,一切都要变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