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东福1955年11月28日出生在江苏丹阳,这地方靠近长江,交通不算发达,但他从小就接触到铁路相关的活计。1973年11月,刚满18岁,他就进了上海铁路局,当起了线路工。
那时候,铁路工作苦累,主要是维护轨道,确保列车安全运行。他从学徒开始,一步步干到工长,负责小队的日常任务。工作几年后,因为表现好,他被选去中央团校学宣传,之后转到团委干宣传部长和书记。
从1981年起,他陆续在上海铁路局的团委和政治部任职,管宣传、纪检这些事。1990年代,他当过纪委副书记、工程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济师,还管过轨道交通项目。像明珠线工程,他就负责指挥和总经理工作。
那段时期,上海的铁路和地铁建设正热火朝天,他参与其中,推动了局里的发展。2000年11月,他升到上海铁路局局长,这在全国铁路系统里是个大位置,管着大片区域的运营和建设。在他手里,上海局的业绩上去了,成为全国前列的单位。
![]()
2003年7月,他调到铁道部当副部长,一直干到2013年3月。那十年,铁道部在推动全国铁路网扩展,他参与决策,处理规划和监管的事。铁道部改制后,他转到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同时当国家铁路局局长,这是新机构的头一任。
国家铁路局主要管铁路监督和标准制定,他在那儿干了三年多,确保铁路安全和规范运行。2016年9月,他先当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10月就升总经理。这公司是央企,级别正部级,负责全国铁路的运营管理。他上任后,铁路系统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高铁建设速度和债务问题,但他调整策略,继续推进关键项目。
2018年12月,中国铁路总公司改成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他成了第一任董事长。这公司注册资本上万亿,职工两百多万,是个庞大体系。作为董事长,他管战略方向,重点是高铁建设和技术创新。
之前有些项目放缓,他上台后恢复了不少线路的建设,还提高了标准。比如,一些新线原本设计简化,他要求升级,确保速度和安全达标。这让中国高铁网更密实,里程从两万多公里增长到四万多公里,覆盖了更多城市和乡村。铁路不光是运人,还拉动经济,他推动货运改革,增加中欧班列的数量,让货物运输更高效。
在技术上,他重视自主化。复兴号动车组就是在他任上推出的,2017年投用,这列车时速350公里,全是国产技术,标志着中国铁路从跟跑到领跑。之前依赖进口部件多,他组织团队攻关,实现了核心部件自产。
这不光省钱,还提升了国际竞争力,现在复兴号出口到国外,成了中国制造的代表。铁路装备出口增长快,他参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合作,帮其他国家建高铁。
![]()
他特别注重一线职工。铁路工人条件苦,尤其在高原和偏远地方。他当领导后,提高了工资水平,改善了宿舍和食堂设施。数据显示,一线员工收入年年涨,幸福指数上去了。
这不是空谈,他每年去工地调研好几次,包括川藏铁路那样的难点工程。那条线海拔高,施工难,他去检查进度和安全,确保资源到位。职工们干活更有劲头,铁路系统的凝聚力强了。
![]()
铁路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他的推动。从2008年京津高铁开通,到现在高铁网四通八达,他参与了整个过程。铁道部时期,他就管规划,后来在总公司和集团,继续深化改革。改制后,公司变成企业化运作,他调整管理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提高效率。
债务问题是个老难题,他通过融资和优化运营,控制住了风险,让铁路可持续发展。国际上,中国高铁成了金字招牌,速度快、安全好,事故率低,这和他强调的技术和标准有关。
他退休后,铁路还在往前走。2022年7月22日,67岁的他卸任董事长,由别人接手。公司继续扩展网络,2023年高铁里程超4.5万公里,客运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货运也创新高,中欧班列开行上万列,连接欧洲多国。
技术上,智能高铁在试点,复兴号升级版投用,时速更高。职工福利没停步,培训和保障加强了。他的经历启发很多人,从基层干起,靠学习和实干上位,这在铁路系统是榜样。
![]()
中国铁路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一,高铁里程占全球七成,这背后是几代人的努力。他作为第一任董事长,贡献大,从线路工到顶层,经历了全过程。铁路不光是交通工具,还拉动就业和经济,惠及亿万人。像西部开发,高铁通了,旅游和物流就活了。
东部城市群,铁路网密,出行方便。这样的变化,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未来,铁路还会向智能化和绿色方向走,他奠定的基础,会继续发挥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