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丧葬习俗:棺材在下葬途中为何不落地?除了迷信还有科学依据

分享至

《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云:“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禬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这句话中提到的“凶礼”,就是西周时期形成的“五礼”之一,指的是跟凶丧有关的礼节。

但由于“凶礼”并非一般的吊唁哀悼,主要针对的是国家所遭遇的一些灾难。而“以丧礼哀死亡”中的“丧礼”才是大家熟知的有关丧事的礼仪、礼制。

民间丧葬习俗中,有棺材在下葬途中不能落地的说法,大多数人都认为是迷信,但专家却说其中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第一、古代丧礼习俗,“事死如事生”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就占了一半。新生儿出生之时全家人都皆大欢喜,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祝福。家中有老人过世时,全家人则愁容满面、涕泪连连,哀痛之情已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古人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习俗,所为为了让逝者体面地离开人世,在他们去世后还要举行庄严而又肃穆的丧礼。

《荀子·礼论》中曾云:“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由于古人的思想非常陈旧,所以对封建迷信深信不疑。

他们相信人死之后会在阴间,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所以古代帝王、达官显贵,一般都会生前建造陵寝,可以说地宫中的随葬品,甚至建筑风格都与阳间毫无二致。



根据《周礼》中“丧礼”的传统习俗来看,人死之后都要入土为安,这样才能让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