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 日,暑气正盛,多数准大学生还在享受高考后的悠长假期,或结伴出游,或宅家休整,沉浸在松弛的余韵里。而清华新生李雨桐,却已背着沉甸甸的书包,脚步坚定地走进了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在她身上投下清晰的光影,书包侧袋里露出的《线性代数导论》一角,暗示着她早已切换到 “开学模式”。馆内静悄悄的,她轻车熟路地找到座位,摊开笔记本,指尖在键盘上敲出轻快的节奏 —— 据说为了提前适应大学课程,她从七月起就跟着线上公开课预习,连旅行时都带着专业书单。这份超出同龄人的自律,让这个普通的夏日午后,多了层对未来的郑重期许。
开学第一天,当李雨桐再次来到图书馆时,她发现偌大的图书馆里座位早已全满。环顾四周,她惊喜地发现,这满满当当的人群中,有92%都是她的同学。
然而,并非所有新生都如此积极进取。在校园的另一个角落,有40%的新生把拿到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成了终点。他们觉得高考的胜利已经让他们抵达了人生的巅峰,于是开始放纵自己。每天晚上,他们躺在床上刷手机到半夜,沉浸在虚拟世界的娱乐中无法自拔。他们没有意识到,大学生活是一个全新的开始,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结果,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这部分学生的挂科率飙到了21.7%。这一数据的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差距,更是对待大学生活态度的巨大差异。教育学家曾指出,大学是一个分水岭,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消极懈怠的态度将会导致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其实,这种差距并不是因为智商的差异。关键在于开学前的这18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华大学推行的“三三制”学习生活模式,为新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规划蓝本。所谓“三三制”,就是把一天切成三块:8小时用来啃课,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8小时用于社团实习,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实习项目,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剩下的8小时则用来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保持学习效率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除了“三三制”,清华还鼓励学生每天抽出3.5小时来学习跨界技能。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拥有跨界技能的人往往更具竞争力。通过每天坚持学习3.5小时的跨界技能,一周下来,学生们就能够掌握半项新本事。这种持续的学习和积累,就像滚雪球一样,会让学生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清华大学,换专业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据统计,有26%的学生都选择了换专业。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或者发现了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于是他们勇敢地做出了换专业的决定。
换专业意味着要重新开始学习一门新的专业知识,面临更多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找到真正热爱的专业的机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能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对于社团活动,清华的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可以先选择两个社团去参加面试,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把这些失败的经历写进“挫折存款”里,这是一份宝贵的人生财富。当你下次参加面试时,你可以直接把这些经历掏出来当成案例,向面试官展示你在面对挫折时的反思和成长。管理学专家认为,挫折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机会,能够让人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
在人脉积累方面,清华的学生们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们会把老师、学长和行业前辈拉进一个群里,构建起一个三维人脉网络。这个人脉网络比成绩单更保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