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开甲回忆戈壁滩:苏联专家走后,我们靠这个土办法突破技术封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63年的春天,西北戈壁滩上的风依然凛冽。

程开甲裹紧了身上的军大衣,站在简易的观测塔上,望着远处正在建设的试验场。



他的眼镜片上沾满了细小的沙粒,但他顾不上擦拭,全神贯注地核对着手中的数据表。

"程教授,风速又增加了。"年轻的助手小李气喘吁吁地爬上铁梯,手里拿着刚测得的天气数据,"已经超过安全标准了。"

程开甲皱了皱眉,接过记录本仔细查看。数字清晰地显示,地表风速达到了每秒8.3米,远超试验要求的5米以下。他叹了口气,合上本子:"通知各组,今天的地面测试暂停。"

小李点点头,转身要离开,却又犹豫地停下脚步:"程教授,周所长说如果您有空,想请您过去讨论一下计算模型的问题。"

"好,我这就去。"程开甲最后望了一眼远处忙碌的工程兵们,跟着小李下了观测塔。

基地的道路是临时压实的沙土,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漠,如今却成了共和国最机密的科研基地之一。

程开甲记得自己刚来时的不适应——干燥的气候让他的嘴唇开裂,强烈的紫外线灼伤了皮肤,夜晚的低温更是让人难以入眠。但现在,他已经习惯了这一切。

计算中心的帐篷比别的建筑要宽敞些,里面摆放着几台老式计算机和成排的手摇计算器。

周毓麟正伏在一张铺满图纸的长桌前,眉头紧锁。听到脚步声,他抬起头,眼镜后的眼睛闪过一丝欣喜。

"老程,你来得正好。"周毓麟招招手,"冲击波传播模型遇到了瓶颈,我们的计算结果与苏联专家留下的参考值偏差太大。"

程开甲走近,俯身查看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

帐篷里很安静,只有计算机运转的嗡嗡声和外面偶尔传来的风声。

"这里,能量衰减系数可能有问题。"

程开甲指着其中一个参数,"苏联的数据是基于他们的地质条件,我们的戈壁滩结构完全不同。"

周毓麟推了推眼镜:"我也怀疑这点,但重新推导这个系数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持。"

"那就做实验。"程开甲毫不犹豫地说,"没有捷径可走。"

两人正讨论着,帐篷的门帘被掀开,基地政委王振国大步走了进来。

他脸色凝重,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周所长,程教授,刚接到北京的通知,聂帅三天后要来视察工作。"

帐篷内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聂荣臻元帅作为主管国防科技的副总理,他的视察非同小可。

"这么突然?"周毓麟惊讶地问,"项目进度报告我们上周才提交。"

王振国摇摇头:"不是例行检查。聂帅特意点名要了解596工程的数学模型进展。"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据说莫斯科那边又有新动作,中央很关注我们的自主研制能力。"

程开甲和周毓麟交换了一个眼神。自1960年苏联单方面撤回所有专家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那些被带走的图纸和中断的技术支持,曾让整个项目几乎停滞。

如今三年过去,他们这些留下来的科学家硬是凭着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重新构建起了理论体系。

"三天时间太紧了。"周毓麟揉了揉太阳穴,"模型验证至少还需要一周。"

程开甲沉思片刻:"我们分头行动。老周继续完善数学模型,我带人去采集新的地质数据。如果连夜工作,也许能在聂帅来之前有个初步结果。"

王振国点点头:"需要什么人员和设备,基地全力配合。"

会议结束后,程开甲立即组织了一个小分队,带着简陋的测量仪器前往试验场外围。

戈壁滩的午后阳光毒辣,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衬衫但他浑然不觉,全神贯注地指导技术人员在不同位置埋设传感器。

"程教授,喝点水吧。"小李递过一个军用水壶。

程开甲接过水壶,才发现自己的手在微微发抖。

他这才意识到,从早上到现在,自己滴水未进。清凉的水滑过喉咙,带来片刻的舒适。

"小李,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命吗?"程开甲突然问道。

年轻助手愣了一下:"为了完成任务?"

程开甲望着远处绵延的沙丘,声音低沉:"去年我去北京汇报,看到街上排队买食品的群众。国家这么困难,还挤出资源支持我们搞科研。如果我们做不出成绩,怎么对得起全国人民勒紧的裤腰带?"

小李沉默了,年轻的脸上浮现出与年龄不符的坚毅。

夜幕降临时,程开甲带着第一批数据返回计算中心。

周毓麟的团队仍在忙碌,桌上堆满了演算纸和空茶杯。看到程开甲进来,周毓麟立刻迎上来:"怎么样?"

"初步数据与苏联参数确实有差异。"

程开甲摊开记录本,"特别是表层沙土的密度和弹性模量,比他们假设的要低15%左右。"

周毓麟眼睛一亮:"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冲击波衰减比预期快!老程,你立大功了!"

两人立即着手调整数学模型,计算机重新开始运转。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帐篷里的灯光在黑夜中显得格外明亮。

凌晨三点,当最后一个参数输入完成,计算机输出的结果终于与实验数据吻合。

周毓麟激动地拍案而起:"成了!"

程开甲长舒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笑容。

但他很快又严肃起来:"这只是第一步。模型验证后,还要重新计算整个结构强度。"

"来得及吗?聂帅后天就到。"周毓麟担忧地问。

程开甲看了看手表:"我们轮流休息,争取在聂帅来之前完成关键部分。"

接下来的两天,计算中心成了不夜城。程开甲几乎没合过眼,困极了就在桌上趴一会儿。

他的眼睛里布满血丝,手指因长时间握笔而僵硬,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每当一个计算难关被攻克,他都会立即投入到下一个问题中。

聂荣臻元帅抵达的那天早晨,戈壁滩意外地没有刮风。

基地所有高级科研人员列队迎接,程开甲站在周毓麟旁边,努力让自己看起来精神些。

几辆吉普车扬起尘土驶入基地。车门打开,身着军装的聂荣臻稳健地走下车。

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但腰板挺直,目光如炬。

王振国上前敬礼:"报告聂帅,西北核试验基地全体人员欢迎您视察指导!"

聂荣臻回礼,然后一一与科研人员握手。

当轮到程开甲时,聂帅特意多停留了几秒:"程教授,辛苦了。听说你们最近有了重要突破?"

程开甲没想到聂帅会知道这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周毓麟赶紧接话:"是的聂帅,我们重新建立了冲击波传播模型,解决了之前的关键技术障碍。"

聂荣臻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就是要这样,走自己的路。走,带我去看看你们的成果。"

在计算中心的帐篷里,程开甲和周毓麟详细汇报了新的数学模型和实验验证过程。

聂荣臻听得非常认真,不时提出问题。

当听到苏联原参数不适用中国地质条件时,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像革命道路,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最终要走适合自己的路。"

汇报结束后,聂荣臻让随行人员暂时离开,只留下几位核心科学家。

他的表情变得严肃:"同志们,我这次来,除了检查工作进度,还要传达中央的最新精神。"

帐篷内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程开甲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

"国际形势很复杂。"聂荣臻压低声音,"莫斯科正在与华盛顿接触,试图达成某种核协议。如果成功,我们面临的封锁将更加严密。"

周毓麟忍不住问:"聂帅,这是否会影响我们的项目资源?"

聂荣臻摇摇头:"恰恰相反。总理特别指示,596工程是国之重器,必须排除万难加快推进。"

他环视众人,"中央相信,依靠自己的专家和工人,我们一定能造出自己的'争气弹'!"



这番话让在场的科学家们热血沸腾。

程开甲感到一股热流涌上眼眶,他想起自己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国的决定,想起这些年与同事们并肩奋斗的日日夜夜。

所有的艰辛在这一刻都有了意义。

聂荣臻离开前,特意把程开甲叫到一旁:"程教授,听说你连续工作了好几昼夜?科研需要持久战,要注意身体啊。"

程开甲感动地点头:"谢谢聂帅关心。为了国家,这点辛苦不算什么。"

聂荣臻拍拍他的肩膀:"有你这样的科学家,是国家之幸。对了,"他忽然压低声音,"周所长提到你们在计算中发现了一些异常数据?"

程开甲一怔,随即明白聂帅指的是他们在验证过程中发现的一组不符合理论预期的读数:"是的,但当时以为是测量误差,就没深究。"

"科学工作要严谨。"

聂荣臻意味深长地说,"再小的异常也可能是重大发现的线索。你们再仔细检查一遍,有什么发现直接向我汇报。"

送走聂荣臻后,程开甲立即召集实验小组,重新调出那组异常数据。

经过反复核对,确认测量过程没有问题后,他决定亲自带队再做一次实地检测。

夜幕降临,戈壁滩的气温骤降。

程开甲和两名技术人员穿着厚棉袄,打着手电在试验场边缘忙碌。刺骨的寒风穿透衣物,冻得人手指发僵,但他们坚持完成了全部测量。

回到计算中心已是深夜。程开甲顾不上休息,立即开始比对新旧数据。

随着计算深入,他的眉头越皱越紧——异常不仅存在,而且呈现出某种规律性。

"这不可能是误差..."程开甲喃喃自语,感到一阵心悸。

如果他的猜测是对的,那么现有的理论模型可能需要重大修正,而这将直接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他看了看墙上的日历——距离中央要求的节点只剩不到三个月。

程开甲深吸一口气,拿起电话:"请接周所长家,有紧急情况。"

电话那头,周毓麟显然刚从睡梦中被惊醒,但听到程开甲的发现后立刻清醒了:"我马上过来!"



挂断电话,程开甲凝视着面前的数据表,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

窗外,戈壁滩的夜空繁星闪烁,仿佛在注视着这个不眠的基地。

他不知道这个发现会带来什么,但有一点很确定——今晚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周毓麟匆匆赶到时,程开甲已经在黑板上写满了公式。

两人低声讨论着,时而激烈争论,时而陷入沉思。

计算纸一张接一张地被填满又废弃,烟灰缸里的烟头越堆越高。

凌晨四点,当第一缕晨光即将出现时,程开甲突然停下笔,脸色苍白:"老周,我们可能遇到了大问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