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楚采门店,排队的食客举着手机对着金色楚文化壁画拍照;上海写字楼楼下,蔡林记的热干面香气勾得打工人频频回头;深圳来福士广场里,来菜的藕汤刚端上桌就被晒满朋友圈......
这波从湖北杀出来的楚菜,正把热干面、排骨藕汤的香气,撒遍北上广的街头巷尾。
谁能想到,几年前还藏在武汉巷弄里的味道,如今能让一线城市的吃货心甘情愿排上两小时队?从政府下场把"鄂菜"改叫"楚菜"打响名号,到蔡林记、来菜们带着百年手艺和洪湖藕汤攻城略地,楚菜这波"出省潮"来得又猛又急。
楚菜到底凭什么火出圈?又能不能在北上广站稳脚跟?今天就来扒一扒这波"楚菜热"的真相。
01■
楚菜杀向北上广!
热干面、藕汤攻陷一线城市
楚菜作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盛于明清,成熟于当代。
历经2800年的演变,形成了“鱼米鲜香”的菜系特点。至明清时代,楚菜逐渐成型,1983年被纳入中国十大菜系之列。
![]()
楚菜的核心风味以咸香微辣为基调,强调原汁原味,注重鲜、嫩、柔、滑、爽的口感,其核心特质可归纳为16个字:“鱼米俱香,炖煮擅长,鲜香为本,融合四方”。
“鱼米俱香”是指湖北淡水鱼产量连续20年居全国第一,稻米入菜是楚菜的独特特征之一; “炖煮擅长”体现在楚菜的炖汤工艺上,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如今在全国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楚菜在烹饪技法和食材选用上颇为讲究。
烹饪以煨、炒、蒸为主,刀工精细,火候把控严格; 食材方面依托“千湖之省”的丰富物产,涵盖鲳鱼、莲藕、洪山菜薹等; 调味多以荆沙豆瓣酱、辣椒、姜蒜为主。
由此形成了“无汤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丸不成席”的传统。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菜是湖北地理与历史的味觉结晶,既有《楚辞》般的雅致,又不失江湖的烟火气,已成为连接湖北与全国乃至全球的文化纽带。
![]()
2018年,湖北省政府为推广楚菜,将“鄂菜”正式更名为“楚菜”,并计划到2025年将其打造为万亿级产业。
尤其是疫情后的几年,楚菜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明显加速,从湖北本土逐步向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渗透。
2025年5月至6月,楚菜头部品牌“来菜湖北头牌藕汤”以“红五月”为主题,在北京中关村、大望路、华融中心及清河万象城相继开出3家门店,与此前开业的聚会购物中心西红门店形成四店联动格局;此后又在西直门凯德Mall开设第五家门店,加速布局北京市场。
![]()
在上海,虽有“阿金大白鲨”等非纯粹楚菜品牌在华北书店开业,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湖北风味在上海市场的渗透。
杭州地区同样有楚菜品牌延伸,2025年8月,武汉中华老字号“蔡林记湖北小馆”在杭州来福士中心开出浙江首店,主打热干面、三鲜豆皮等经典湖北美食,门店环境融入楚文化元素,为杭州消费者提供地道的湖北风味体验。
![]()
其他地区蔡林记也有门店渗透,例如蔡林记已在全国开设300家门店,其中湖北本地近200家,省外门店近100家,覆盖广州、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青岛黄鹤楼酒店作为楚菜在山东的代表,也为楚菜在北方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而在深圳,“来菜”华南首店于2025年7月在卓悦中心开业。该店主打“铫子筒骨煨藕汤”,融入楚文化元素,设置“藕文化博物馆”互动区。
开业首月推出“四季荷塘”时令菜单,搭配文创周边,吸引大量客流,未来还将在深圳开设第二家门。
![]()
值得注意的还有楚菜新代表楚采也已在省外开店,如深圳市宝安区前海壹方城的楚采·前海壹方店、深圳市福田区中航城君尚的楚采·中航城君尚店、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6号SKP - S的楚采·北京SKP - S店等。
![]()
随着楚菜在全国市场的渗透,其热度不断攀升,消费者认可度呈积极态势。
2025年大众点评“好吃榜”中,湖北上榜餐厅多达99家,数量位居中部地区首位,其中武汉73家、宜昌7家、襄阳与荆州各5家。
这些上榜餐厅涵盖传统楚菜品牌与创新楚菜品牌,如湖锦酒楼、下石砂锅、刘胖子家常菜、来菜湖北头牌藕汤、景象楚菜、新楚菜等。
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区,楚菜品牌也掀起了排队热潮。
例如北京“来菜湖北头牌藕汤”的4家门店,日均客流稳定,排队效应显著; 深圳“来菜”华南首店开业首日接待人次突破千人次,翻台率高达10次以上,单日取号1052组; 杭州“蔡林记湖北小馆”开业时人气旺盛,不少消费者给出积极评价,称“湖北老字号太绝了”。
![]()
这些数据和案例证明,楚菜在全国市场的接受度正逐步提高,在重点城市已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与消费认可,这不仅标志着湖北楚菜“出省计划”的阶段性成功,也为楚菜进一步拓展省外市场注入了信心,市场反馈的积极态势将推动楚菜在全国范围内的持续发展。
02■
楚菜走红的基因
这几年北上广的商场里,突然冒出一大批楚菜馆子——北京中关村的来菜藕汤店排到街尾,深圳来福士的湖北菜馆单日取号破千组,上海写字楼里的蔡林记热干面成了打工人早餐标配……
曾几何时,说起湖北菜,大家可能只想到热干面、武昌鱼。但现在,楚菜凭啥横扫一线城市?背后藏着3个关键密码。
1、政府主导,推动楚菜从"地方风味"上升为"省级战略"。
2018年,湖北省政府正式将"鄂菜"更名为"楚菜",明确其发展定位并提出到2025年打造万亿级产业的目标,为楚菜走出湖北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政府系统性地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供应链体系、制定行业标准等具体措施,为楚菜规模化发展破除障碍。具体实施路径包括:
一是出台《关于推动楚菜创新发展的意见》,确立提升楚菜品牌影响力的发展目标,为产业升级提供政策依据; 二是持续举办楚菜博览会,组织开展国际品鉴活动及"楚菜万里行"等推广项目,有效扩大楚菜的国际影响力; 三是实施楚菜品牌建设工程,系统评选并推广楚菜名品、名街、名企、名店、名菜、名师,构建完整的品牌矩阵; 四是大力推进楚菜食材基地建设,确保核心食材的稳定供应,从根本上解决产业扩张中的原料保障问题。
2、口味“会讨好”,北上广吃货很难拒绝
楚菜自身的风味特点,与北上广消费者对健康、地道、有记忆点的饮食需求高度契合。
楚菜以“鱼米俱香,炖煮擅长”为核心,湖北作为“千湖之省”,淡水鱼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国第一,而洪山菜薹、莲藕等特色食材自带“天然、绿色”标签,这与一线城市消费者对食材品质的追求极为匹配。
尤其是炖汤、清蒸等烹饪技法,本身就讲究凸显食材本味,避免重油重盐,高度契合一线城市对天然、绿色高品质饮食的追求。
此外,楚菜讲究“咸香微辣”的调味,既保留了湖北风味的辨识度,又不像川湘菜那样具有强烈刺激性,容易被北上广的多元客群接受。
比如来菜的招牌藕汤,以粉藕煨制,汤色清亮、滋味醇厚,既满足了北方市场对“暖汤”的偏好,又契合南方消费者对“鲜爽”的追求。
3、一线城市的“风味空白”与消费升级为楚菜提高了发展
北上广餐饮品类虽丰富,但市场存在结构性失衡。高端市场被粤菜等精致菜系占据,主打贵价与仪式感;平价市场多为重调味的川湘、快餐,而聚焦“淡水鱼鲜”“湖湘煨汤”的楚菜相关品类供给缺口明显,成为待挖掘的细分领域。
楚菜的风味特质与这一空白高度契合:
其一,相较粤菜的精致昂贵,楚菜以平价地道破局,如刘胖子家常菜主打湖北小炒,人均60-80元,用市井风味贴近中端客群日常需求; 其二,相较豫菜的厚重浓郁,楚菜突出鲜爽本味,如清蒸武昌鱼以极简调味显细嫩,来菜藕汤等煨汤用砂锅慢煨留原香,以“清爽感”打造差异化记忆; 其三,聚焦“淡水鱼鲜+煨汤”核心标签,通过洪湖莲藕、梁子湖武昌鱼等食材溯源强化地道性,推动消费者形成“吃淡水鱼、喝原汤找楚菜”的认知,从而在多元市场中站稳脚跟。
03■
楚菜杀向北上广!
蔡林记、来菜们凭什么火出圈?
当然,楚菜的发展离不开楚菜餐饮企业的推动及连锁化探索,这为楚菜出省在连锁化和品牌化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楚菜品牌在楚菜标准化、连锁化和品牌化方面的探索,以典型的楚菜品牌——已出省发展的蔡林记、来菜·湖北头牌藕汤及景象楚菜等为对象,逐一分析。
1、蔡林记,从武汉热干面老字号到全国300店,靠全时段品类+楚潮元素撬开省外市场
作为首个从热干面品类拓展至湖北小吃全国性布局的品牌,蔡林记创立于1928年,是武汉的百年老字号,主打品类为热干面。
2021年,其制作工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蔡林记已从单一面馆发展为涵盖热干面、豆包、豆皮、包子、馄饨等多个品类的多样化特色小吃餐饮企业。
截至2025年8月,其在全国已布局300家门店,其中湖北本地近200家,省外门店覆盖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数量达百家左右。蔡林记在出省策略上颇具讲究。
在产品方面,其在保持传统热干面特色的同时,不断推出新品以迎合不同地区客群的需求。针对不同客群推出红油辣扣、三鲜粉、绵煮热干粉、红油香菜牛肉小包等;考虑到部分对健康饮食有潜在需求的消费者,还推出低脂魔芋凉面,用膳食纤维替代传统碳水,既保证凉面的清爽口感,又实现低脂低卡。
营业时段方面,蔡林记打破传统面馆的时段限制,通过多品类覆盖早餐、午餐、晚餐、夜宵全时段。如今,品牌菜品已升级,将汉味品类作为招牌,包括瓦罐莲藕汤、瓦罐土鸡汤、瓦罐牛肉萝卜汤等,搭配粉面、汤粉;后续又推出各式小炒、蒸菜、砂锅、煲仔菜,满足不同时段的消费需求。
门店场景方面,融入诸多楚文化及楚潮元素:以九凤为IP形象,提取楚文化元素,包装袋印有九凤图案;墙面嵌入楚文化老照片、动态清明上河图等元素;店内设有透明厨房,还原地道饮食制作场景。
2、来菜·湖北头牌藕汤,一锅洪湖藕汤年销百万份,凭地域食材坚守+文化体验圈粉一线城市。
该品牌专注于楚菜中藕汤品类的全国性扩张,创立于2018年,以招牌藕汤为产品核心,年销量达100万份,连续两年蝉联武汉藕汤品类销售冠军。
其品牌定位为“每日限额藕汤+湖北风味大省”的创新模式,致力于将“可品尝的湖北文化IP”向外输出。为实现这一目标,品牌在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等方面花费了诸多心思。
在原料选购与制作上,来菜坚持人工采摘莲藕,优选洪湖拥有千年种植历史的粉藕品种“毛三节”——该品种最接近野生莲藕特性,非常适合煨汤。
为进一步保障品质,所有莲藕均采用人工采摘,长度严格控制在1.2米以内,仅选取中间两到三节用于制作藕汤,这正是其藕汤口感超粉的核心原因。
为确保藕汤到店后仍能保留洪湖青泥的原生气息,莲藕均在凌晨采摘,全程采用5℃冷链运输,从田间直达门店。
口味还原上,来菜以“荆楚风味地图”为菜单核心,除招牌藕汤外,还集结了沔阳三蒸、恩施小土豆、潜江小龙虾、洪湖莲藕、煎刁子鱼等地方名菜,均由湖北籍主厨全程把控,确保地道湖北风味。
更重要的是,菜单按四季轮换,例如沔阳粉蒸肉,春季搭配春笋,初夏搭配茭白,盛夏搭配莲子,冬季搭配脆藕,一道菜几乎每个季节都有不同风味。
在产品打好基础后,来菜的出省策略也颇为讲究,采取“先重点突破,后全面铺设”的路径:
先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市场建立影响力,再逐步向其他省市扩张。
2024年12月,来菜在北京聚会购物中心西红门店开业;2025年5-6月,又在北京连续开设3家门店,形成四店联动;7月,在深圳大悦城开设第二家门店。
通过在一线城市试水,打磨模型、菜单及供应链体系,确保其适配一线城市需求。
为让深圳、北京的客群感受湖北文化的独特魅力,门店场景融入诸多楚文化元素:桌面设置来菜千亩莲藕基地及采摘画面,菜单融入荆楚地图,店内还不定期举办时令食材展、挖莲藕体验、送莲藕等互动活动。
为进一步使产品体系适配深圳和北京客群,其在后续菜品体系和口味上还进行了一系列优化。如口味方面,针对北方顾客口味,部分菜品做了免辣等调整;菜品方面,推出三镇干煸藕丝、洪湖脆藕煎鲈鱼、沔阳藕香粉蒸肉等特色菜品,满足一线地区消费者的需求。
这些举措也为来菜在深圳和北京市场赢得了积极反馈:不少当地消费者表示“第一次尝到有‘水中人参’之称的莲藕,脆嫩香甜”,纷纷拍照打卡;更有消费者认为其“提供了地道的湖北美食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以“藕”为核心进行深耕的还有藕巷。2018年,藕巷登上武汉大众点评必吃榜;2023年,被CCTV10《家乡至味》报道。
其菜品以藕为核心,如藕夹、珍珠藕圆等。招牌菜有铫子藕汤,用祖传粗砂铫子慢煨蔡甸粉藕和排骨,汤醇味美。还有灶王酥不腻烤鸭,鸭胚经12小时风干,果木炭火慢烤,皮脆肉嫩。此外,“有机鮰鱼二吃”“青椒酱蒸大白刁”等菜品也备受欢迎。
目前,藕巷在武汉有光谷大道店、中南店、北辰光谷里店等3家品牌直营门店。
最后,再说说楚采,60%传统+40%创新,借屈原文化与沉浸式场景,在北上深打响"新楚菜"名号。与上述聚焦单一品类(热干面、莲藕汤)的品牌不同,楚采以传统楚菜为基调,融合现代理念打造“新楚菜”品牌,致力于楚菜高端化的探索。
楚采是武汉宴禧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于2021年打造的楚菜品牌,目前已在武汉、北京、深圳开设16家门店,其中武汉12家、北京2家、深圳2家,另有7家门店在筹备中。
楚采以楚文化中屈原的精神为内核,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理念,构建“楚有良材+楚有良才+楚有良菜”的文化体系,将楚文化深度融入品牌基因与菜品创新中。
为实现高端化目标,楚采的菜品保留60%传统楚菜,同时推出40%创新融合菜。由师承楚菜大师的主厨团队,融合六大流派烹饪技法匠心研发。
除了之前提到的菜品,还有醋香炉鱼,选用新鲜鱼肉搭配特制醋汁,酸香四溢;生啫清远鸡,选用优质鸡种,搭配多种香料,鸡肉鲜嫩多汁。
曾丕艮大师作为来自四川的楚菜大师,还将川菜的泡菜与楚菜融合,其做的泡菜酸而不酷,脆而不生,让美味的层次和高度实现了一次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四川的楚菜大师曾丕艮,将川菜泡菜工艺与楚菜融合,其制作的泡菜酸而不酷、脆而不生,让风味层次实现突破。
为凸显高端定位,楚采在门店场景设计上着重展现楚文化的厚重与热烈:
一、品牌色调以玄黑为基调,融入楚红的热烈、青铜的华贵与瑞祥的活力; 二、空间设计融入大量楚文化元素,如大厅幕墙上的金色楚文化壁画、卡座旁的砂岩墙面、包房内殷红与绿蓝色的墙饰,包房名称均取自《诗经》,呼应千年楚文化印记。
04■
楚菜出省路漫漫:
人才、供应链、标准化三重挑战待破局
当然,楚菜出省虽迈出第一步并取得一定成绩,但要实现长远发展、向全国市场进一步渗透,仍面临一系列挑战。
1、首先是人才方面的挑战,具体表现为人才紧缺与技艺传承问题。
楚菜的烹饪技巧与文化内涵,需要专业人才承载和传递。随着楚菜企业加速全国性扩张,专业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为此,楚菜需进一步加强楚菜大厨培训并扩充培训规模。武汉已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积极尝试,例如连续三年开展楚菜人才培训,累计为餐饮业输送1.2万名“民厨楚菜”人才,同时支持65家相关企业,发放专项资金补贴800万元。
2、再者是供应链与成本的挑战。
楚菜的许多食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依赖地方产出,如洪湖的莲藕、武昌鱼等。
如何全方位保障这些食材的稳定性和品质是一个复杂问题:一方面,食材长途运输会增加成本和损耗,影响新鲜度与品质;另一方面,建立全国性供应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丰富管理经验,这对中小型楚菜企业而言是巨大挑战。
3、最后,“标准化”难以突破,制约连锁扩张。
要走向全国,标准化是绕不开的环节。但楚菜注重“火候”“时鲜”,例如武昌鱼讲究现杀现蒸,火候多一分则老;藕汤需用砂铫子慢煨6小时,时间少一分钟则风味不足。
这种对“匠心”的依赖,使楚菜难以像快餐那样快速复制。即便蔡林记、来菜等品牌在努力突破,也需在“地道”与“效率”之间反复权衡,稍有偏差便可能失去本味。
小结:
从热干面飘香上海写字楼,到洪湖藕汤在北京排起长队,楚菜这波“出省潮”确实让人看到了地方菜系突围的可能。政府铺路、品牌发力、风味讨喜,每一步都踩在了消费升级的节点上。
但热闹之下,挑战从未消失:洪湖莲藕的冷链车还在为保鲜发愁,楚菜大厨的培养速度追不上门店扩张的脚步,砂铫子慢煨的老手艺还在和标准化的流水线较劲……这些坎,既是楚菜的“痛点”,或许也是它保持独特魅力的“密码”。
毕竟,食客爱的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复制,而是那口带着湖北烟火气的鲜活——是热干面里芝麻酱的醇厚,是藕汤里粉藕的绵密,更是藏在味道里的荆楚故事。
楚菜的全国之路,或许还要走很久。但只要守住这份“鲜”与“魂”,相信总有一天,提起湖北味道,不止有热干面和武昌鱼,还有更多人能说出那句:“这口楚菜,地道!”
作者 | 小贝
出品 | 餐饮O2O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