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的扬州,梅岭菜场飘来第一缕卤香。您猜怎么着?排队的人群里,十有八九是本地爷爷奶奶,捧着保温盒等袁记老鹅开张。作为在扬州生活五年的"新市民",我跟着本地朋友跑遍二十多家老鹅摊,终于整理出这份本地人认证的吃鹅地图。
袁记原味老鹅:四十载烟火淬炼的梅岭传奇
大五酒店对面的蓝底黄字招牌下,总站着捧着保温盒的爷爷奶奶。老板娘手起刀落间,薄如蝉翼的鹅皮与紧实鹅肉自然分离,这是四十年来每天斩三百只鹅练就的绝活。
![]()
"我们只用一年以上的老鹅。"老板指了指案板上的整鹅,鹅冠泛着琥珀色光泽。咬下第一口,咸鲜汁水在舌尖炸开,皮肉间的胶质像果冻般化开,完全没有饲料鹅的腥臊气。本地食客总爱搭配他家的猪头肉,肥瘦相间的肉片裹满卤汁,配杯绿杨春茶,便是扬州人最熨帖的早餐。
忘不了老鹅:央视镜头下的非遗密码
穿过梅岭新村的老巷子,央视《舌尖》拍摄过的"忘不了"三个字格外醒目。谢师傅正在给整鹅抹盐,指缝间漏下的粗盐粒在晨光中闪烁。"我们的卤要加二十三种药材。"他神秘一笑,木桶里飘出的八角与陈皮香气让人挪不开步。
![]()
不同于袁记的清爽,这里的鹅肉带着更浓郁的药香。鹅翅是必点项,翅尖的胶质与中段的嫩肉形成奇妙层次,连骨头都浸透了卤汁。有趣的是,本地人买鹅时会特意要些卤汁,回家煮碗阳春面,便是第二天的豪华早餐。
小史老鹅:东区居民的深夜食堂
解放北路的梧桐树下,小史老鹅的塑料棚总是最后熄灯。晚上九点,刚加完班的年轻人挤在摊前,看着史师傅将滚烫的卤汁浇在切好的鹅肉上。"滋啦"一声,热气裹着香料味窜进鼻腔,这是东区人专属的深夜治愈时刻。
![]()
他家的鹅肉偏瘦却毫不柴硬,秘诀在于每天现杀的鹅要挂在通风处晾足两小时。史师傅总会多送包卤汁:"年轻人爱重口,多蘸些好吃。"果然,薄切的鹅肉裹满红亮的卤汁,配瓶冰啤酒,便是扬州版的深夜烧烤。
黄珏老鹅:湖滩边的百年非遗
驱车二十公里到黄珏镇,张家老鹅的摊前停着苏A、苏B牌照的车。第七代传人张师傅正在给整鹅抹蜂蜜,这是他家独创的"三晾三烤"工艺。"我们只用邵伯湖散养的鹅。"他指着远处的水塘,一群白鹅正在芦苇丛中游弋。
![]()
刚出锅的老鹅泛着琥珀色光泽,鹅皮像玻璃纸般透亮。咬下去竟有脆感,接着是油脂在口中化开的绵长。最妙的是鹅胸处的"灯盏窝",薄如蝉翼的肉片卷着卤汁,连吃三块都不觉腻。临走时张师傅硬塞了包鹅血:"带回去煮豆腐,鲜得掉眉毛。"
藏在细节里的老鹅哲学
在扬州吃老鹅,要像本地人那样讲究时令:春吃鹅胗脆嫩,夏尝鹅翅解暑,秋品鹅肝肥美,冬食鹅汤暖胃。更有趣的是各家暗藏的"彩蛋":袁记的鸭血、忘不了的鹅肠、小史的鹅掌,都是需要提前预定的隐藏菜单。
![]()
站在东关街的晨光里,看着游客们举着真空包装的老鹅拍照,突然明白扬州老鹅的精髓不在包装,而在那口热气腾腾的现斩卤味。就像谢师傅说的:"我们的鹅,从湖里到锅里,不超过二十四小时。"这大概就是扬州人骨子里的讲究——再好的味道,也抵不过新鲜二字。
下次去扬州,记得带上这份吃鹅地图。从梅岭西路的袁记开始,沿着本地人的脚步,尝遍六家老鹅摊,您才算真正懂了这个城市的烟火滋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