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关于气候的新闻像过山车,一边是全球多地热浪、山火、暴雨,让普通人切身感到“天有点不对劲”。
另一边,美国环保政策突然掉头,媒体密集报道美国环保局(EPA)打算撤销或弱化多项排放限制,甚至要重新评估“温室气体危害公众健康”的法律认定。
对很多人来说,这简直是“自己打自己脸”。
要知道,前些年在国际场合最爱指责别人“排放过多、破坏环境”的,不正是美国吗?
![]()
一纸“危害认定”
很多人不知道,EPA管不管温室气体,不是“心情好就管”的事,而是有法可依。
2007年美国最高法院的“马萨诸塞州诉EPA”判决认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属于《清洁空气法》意义上的“空气污染物”。
如果EPA认定它们危害公众健康或福利,EPA就有义务监管。
![]()
两年后,EPA作出著名的“危害认定”(Endangerment Finding),明确温室气体危害公众健康与福利,这成了此后汽车、发电厂等行业减排规则的法律地基。
也就是说,只要这块“地基”在,谁上台都得承认温室气体需要被监管。
至于管得严还是松,那是政策口味问题。
![]()
但从2025年开始,美国政坛出现了新动作,国会调研机构的法律备忘、行业律师函、主流媒体,都在谈EPA正尝试重审或切割这一“危害认定”。
并且,还同步推出对燃煤燃气电厂、车辆标准等成套的放松方案。
支持者的理由很直白,减排会推高电价与车价,不利于美国制造和就业。
![]()
一些排放“只占全球小头”,没必要“为世界背锅”。
反对者则警告:这不仅违背科学共识,还会在法庭上碰得头破血流。
把话说开了,这不是一场“科学真理的突变”,而是一次政治—法律—产业联动的“翻案”尝试。
不过也有人感到好奇,美国怎么就突然“翻脸”了?
![]()
美国为何掉头
美国这几年物价高、房贷高、油价也不稳。
对于很多选民来说,“绿色转型”的远景没错,可眼前的电价、车价、就业更真切。
工业州和能源州在美国选举版图里分量不轻,燃煤、燃气、电力和传统车企都把“排放规则太贵”当作游说抓手。
于是我们看到,EPA的“撤、改、缓”动作都是奔着降低合规成本去的,逻辑就是“先把包袱卸了,让厂子开得起来”。
![]()
问题在于,法律并不是“想退就退”。
要彻底否掉“危害认定”,不仅要过科学评审关,还要过联邦法院这关。
这就是为什么法律专家会判定,哪怕政务系统急刹车,诉讼也会把车再拉回来,这是一场注定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把镜头再往前推,就在不久之前,美国国务院还出过“抨击中国环境行为”的材料。
![]()
媒体也常见“美国指责中国排放过多、海洋垃圾、森林砍伐”等叙事。
2020年前后,华盛顿在气候议题上的对华口径非常强硬,一面强调自身“领导力”,一面把中国描绘成“全球变暖的主要推手”。
如今,同一个体系却开始说“温室气体无害”或“限制有害民生”,这种“旋转门式”的话术转弯,普通人当然会觉得荒诞。
![]()
更讽刺的是,国际社会对美国气候政策反复横跳并不陌生,不批准《京都议定书》,中途退出《巴黎协定》,换届再回来。
一边在高级别峰会上讲雄心,一边在国内拉低约束标准,对外“树人设”,对内“护产业”,这种两难一直存在。
今天的“掉头”并非孤例,而是美国制度与利益权衡在气候议题上的又一次体现。
而这正是美国对中国打出了另外一张牌,“环境牌”。
![]()
美国的“环境牌”
如果把气候议题当作一张“牌”,就容易理解美国这次的“剧情反转”。
在需要打造道德高地、拉拢盟友时,牌面是“你们排放多、要减排”。
但到了需要放松国内约束、救产业时,牌面就变成“排放无害、限制有害”。牌不变,出牌的方向随利益而动。
![]()
这并不是阴谋论,而是这几年里反复出现的现实套路,从对“高碳产品”的关税威胁,到把对手的绿色补贴判为“扭曲竞争”。
再到今天干脆把自家约束撤掉,逻辑只有一个,把成本压到对手身上,把空间留给自己。
![]()
回到对华舆论场上,操作也很熟悉,当中国加快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储能出海时,说我们“过剩”“倾销”“产能威胁”。
中国强调绿色转型的长期性,又说我们“不够快”、“不够透明”。
不管你做什么,话术总能找到角度,这就是“环境牌”的真正功能,不是为了全球气候,而是为地缘博弈服务。
![]()
科学没变,生活没变,变的只是政治口径
科学界对温室气体增温效应的结论没有因为一则新闻而改变,对极端天气的担忧也不会因为某个国家的法规松紧而消散。
更现实的是,绿色产业已经深度嵌入世界供应链,仅靠政策口号改变不了技术—成本—市场的结构性进步。
哪怕在美国,企业也不会因为一纸宽松,就立刻放弃对低碳技术的投资,资本市场同样会用脚投票。
![]()
反过来,如果把“温室气体无害”的口径写进正式认定,法庭、州政府、环保团体、企业都会起诉或抵制,联邦与各州的规则还会出现“打架”。
结果是什么?不确定性与分裂。这对全球合作只会更糟。
表面是环保规则,底层是通胀、能源独立、制造业回流、选举版图。
![]()
EPA不是“科学翻案”,而是“规则调度”,能否站稳,全看法庭与选票。
所谓“温室气体无害”,更像是话术升级。
说到底,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靠嘴上“无害”三个字就能改写的,对我们来说,还是那句话,稳住节奏、把事做成。
![]()
在国际上,继续推动以《巴黎协定》为框架的规则运行,把合作从政治噪音里“拎”出来。
在国内,产业升级与绿色转型一体推进,让新能源、储能、氢能、绿电交易、能效改造这些“硬活”,形成更多真实订单与就业。
我们何时达峰、何时中和,强度降了多少、非化石占比升到多少,有图有数据地讲,别跟着对方的节奏走。
![]()
结语
当一个大国把环境议题当作工具时,口径可以随时反转。
今天它说“温室气体无害”,明天它也可以换回“你们污染世界”。
所以,与其被带着跑,不如看穿这张牌的政治属性,它常常不是为地球,也不是为科学,而是为利益和权力服务。
气候这件事,本该是全人类的长期功课。
把它当牌打的人,也许短期赢了几分,但长远看,失去的会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