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鲁迅先生被北大聘请为国文系讲师。
有一天,他在授课时,“提着布包、身穿打满布丁的破旧长衫,耳边还别着一支铅笔”走进教室,引起学生一阵哄笑。
很多人都不理解,作为我国民国时期顶级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为何这么寒酸呢?
其实,那都是大家对他的误解。
民国时期,鲁迅不仅收入水平很高,是妥妥的“金领中的金领”,而且十分享受生活,是一个十足的美食家和外交家。
今天,文史君就与大家聊聊鲁迅先生的二三事。
鲁迅的收入怎么样?
鲁迅,可以说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代表。
青少年时期,鲁迅家道中落,日子过得十分艰苦。据记载,17岁时母亲为了给他筹钱上学,特意变卖了首饰才给他凑齐了路费。
当时他就读的是免学费、餐费的水师学堂,要是要学费,鲁迅还不一定上得起。
1902年赴日留学期间,鲁迅与弟弟周作人曾想在东京从事新文学运动,最终因经济压力不得不于1907年选择回国。
刚回国时,他在家乡做教员,月薪约30银圆,虽然当时一块银圆可买30斤大米或8斤猪肉,但收入仍属中等。
鲁迅经济状况的根本转变,始于1912年进入民国教育部任职。
从1912年至1926年,鲁迅共在教育部门任职了14年间,刚开始时工资是月薪60块大洋,后来涨到了360块。
不过,这些数据仅是官方记录。
由于当时北洋政府财政压力大,鲁迅的360块大洋的月薪不太可能月月拿到,实收应该在200块左右。
即便如此,那在当时已经是极高的收入水准了。相当于上海普通工人月薪的120倍。
除了在教育部任职的薪资外,鲁迅的收入还有两大块,一块是大学任教的兼职收入,一块是稿费收入。
根据《鲁迅回忆录》等资料,当时他同时在好几所顶尖大学挂职讲课。在北大当国文系讲师,一周上一节课,月薪18块大洋。
在中山大学任教,月薪20块。在厦门大学当国学研究院教授,月薪25块。这些零散的兼课收入,加起来就很可观。
据记载,1924年,光兼课费收入就超过了8000块大洋,平均下来一个月也有六七百块,比他在教育部的工资还高。
另外,鲁迅作为当时文坛大佬,他的文章十分受人欢迎,他经常给很多杂志供稿,收入也是不少的。
据记载,1929年,鲁迅仅《鲁迅日记》一本书,就为他带来了20000多大洋的稿费。
那么,鲁迅一年的总收入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