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年未婚妻入选飞行员和我退婚,7年后我和她联合演习时重遇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新型轮式平台总设计师、建业集团董事长!"

1989年秋,华北军事基地观礼台上,大校的声音在扩音器中回荡。

飞行员方阵中的周莉机械地鼓着掌,直到看到那个人。

她的双手瞬间僵在半空,血色从脸上褪去。

VIP席上,一个身着笔挺西装的男人从容起身,步伐稳健地走向主席台。

那张脸,那个曾经让她嗤之以鼻的修车工,如今竟站在万人瞩目的高台上。

七年前,她义无反顾地退掉婚约,对他说:"我要当飞行员,你只是个修车的,我们不是一路人。"

七年后的今天,她确实成了女飞行员,可眼前这一幕却让她彻底傻眼了



01

1982年春,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遍大江南北。

华北某陆军修理连的营房里,二十四岁的技术兵王建业正蹲在一辆解放卡车底下,满头大汗地检修着变速箱。

“建业!建业!快出来,你家那位来了!”

班长老田在外面大声喊着。

王建业连忙从车底爬出来,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机油,就看见未婚妻周莉站在营房门口。

她今天穿着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下面是一条军绿色的长裤,那张清秀的脸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动人。

“莉莉!”

王建业兴奋地跑过去,“你怎么来了?今天不是休息日啊。”

周莉看着他满身油污的样子,眉头微微皱了皱,但还是笑着说:“有事要和你说。我们找个地方谈谈吧。”

两人走到连队后面的小树林里。

王建业兴致勃勃地说:“莉莉,我和连长申请了,五一节后咱们就可以办事了。房子我都看好了,就在厂区宿舍楼的三层,虽然不大,但采光好,你一定会喜欢的。”

周莉低着头,摆弄着手中的一封信。

王建业注意到了,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建业,”

周莉抬起头,眼中有种说不出的光芒,“我被选上了。”

“选上什么了?”

周莉把信递给他:“空军招飞。我通过了所有考核,下个月就要去航校报到。”

王建业接过信,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学校录取通知书”。

他的手微微颤抖着:“这...这是真的?”

“千真万确。”

周莉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建业,我要成为一名飞行员了!我要飞上蓝天!”



王建业愣了好久,才慢慢说:“这...这太好了。莉莉,我为你高兴。只是...只是咱们的婚期可能得往后推推了。”

周莉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轻声说:“建业,我想我们得谈谈了。”

那天下午的阳光很好,鸟儿在枝头啁啾,可王建业却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升起。

他看着周莉的眼神,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

“莉莉,你想说什么?”

周莉深吸了一口气:“建业,我觉得...我觉得我们可能不太适合了。”

“什么?”

王建业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

“我说,我们不适合。”

周莉的声音很轻,但每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王建业心上,“建业,你是个好人,真的。但是...但是我们追求的不一样了。”

王建业的大脑一片空白:“莉莉,你在说什么?咱们马上就要结婚了,你怎么能这样说?”

“建业,你听我说。”

周莉站起身,背对着他,“我现在要去航校,我的世界是蓝天,是战机,是我从小就梦想的天空。而你...你还是会在这里修车,修一辈子的车。”

“修车怎么了?”

王建业猛地站起来,声音有些激动,“修车也是为国家服务!没有我们后勤保障,前线怎么打仗?”

周莉转过身,眼中有种王建业从未见过的冷漠:“建业,我不是看不起修车。我是觉得...觉得我们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了。我的前程是星辰大海,而你...”

“而我什么?”

“而你永远都是一个满手机油的修理工。”

这句话像一颗子弹,直接击穿了王建业的心脏。

他瞪大眼睛,不敢相信这话是从他最爱的人嘴里说出来的。

“莉莉,你...你真的是这样想的?”

周莉咬了咬唇,似乎也为自己的话感到后悔,但还是坚持说:“建业,我们分手吧。趁着还没结婚,对大家都好。”

王建业感到天旋地转,他想说什么,却发现嗓子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

好半天,他才哑着声音说:“是...是因为我配不上你了,对吗?”

周莉没有回答,但她的沉默就是最好的回答。

“好。”

王建业点点头,“我明白了。”

他转身就走,走了两步又停下来,头也不回地说:“莉莉,我不怪你。人往高处走,我理解。只是有一句话我要说,你给我记住了:总有一天,你会后悔今天的决定。”

“建业...”

“别说了。”

王建业的声音很平静,平静得可怕,“从今天起,我们一刀两断。你去追求你的星辰大海,我继续我的满手机油。咱们井水不犯河水。”

说完,他大步流星地走了,留下周莉一个人站在树林里,看着他远去的背影。

02

那天晚上,王建业一个人坐在营房的床上,手里拿着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他和周莉的合影,是去年冬天在公园里拍的。

照片里的周莉笑得很甜,紧紧挨着他,眼中满是爱意。

可现在,这一切都变了。

“哎,建业,别想太多了。”

同寝室的小刘劝道,“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王建业苦笑一声:“你不懂。”

“我咋不懂?不就是个女人嘛。”

小刘坐到他床边,“你看你,长得不丑,人也实在,技术又好,怕找不到媳妇?”

“她说我一辈子都是个满手机油的修理工。”

王建业低声说着,握拳的手青筋暴露,“她说她的前程是星辰大海,而我...”

小刘愣了一下:“她真这么说的?”

“一字不差。”

“这娘们太不是东西了!”

小刘愤愤不平,“建业,你别听她胡说八道。修理工怎么了?咱们军队离了后勤保障能行吗?”

王建业摇摇头:“她说得没错。我确实就是个修理工,一个技术兵。她要上天了,我还在地上爬。”

“那又怎么样?”

小刘拍拍他的肩膀,“建业,你听我一句劝,这种势利眼的女人,不要也罢。”

王建业没有说话,只是把照片撕成了两半,然后又撕成四半,最后撕成了碎片。

第二天,连里就传开了王建业和周莉分手的消息。

有人同情,有人惋惜,也有人幸灾乐祸。

王建业对这些都充耳不闻,只是比以前更加卖力地工作。

一周后,周莉来连队办退伍手续。

她特意绕过修理班,没有再见王建业一面。

又过了几天,班长老田找到王建业:“建业,有个事我想和你商量。”

“什么事,班长?”

“连长说了,上面有个进修的名额,你技术好,想推荐你去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一年。你觉得怎么样?”

王建业想了想:“班长,我不去了。”

“为什么?这可是好机会啊!”

“我想退伍。”

王建业平静地说,“服役期快满了,我想回家。”

老田吃了一惊:“建业,你疯了?你在连里技术这么好,转士官的事基本定了,为什么要退伍?”



王建业抬起头,眼中有种说不出的坚定:“班长,我想出去闯闯。”

“闯什么闯?外面有什么好的?”

“外面...有我的星辰大海。”

1982年8月,王建业脱下了穿了六年的军装。

他背着一个行李包,坐上了开往家乡的长途汽车。

汽车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王建业看着窗外飞逝的景色,心里五味杂陈。

六年军旅生涯结束了,而他的人生,也要重新开始了。

回到家乡的小镇,父母看到他都很高兴。

“建业回来了!”

母亲拉着他的手,眼中含着泪,“瘦了,真瘦了。”

“妈,我挺好的。”

王建业勉强笑了笑。

父亲在一旁问:“听说你和莉丫头分了?”

王建业点点头:“分了。”

“为什么?”

“道不同,不相为谋。”

父亲叹了口气:“也好,强扭的瓜不甜。建业,你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那天晚上,王建业躺在阔别六年的小床上,望着熟悉的房顶,想着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第二天,他就开始在镇上打听工作的事。

有人建议他去县里的机械厂,有人说可以去供销社,还有人说可以回村里当个会计。

但王建业都摇头拒绝了。

“建业,你到底想干什么?”

村长问他。

“我想办厂。”

王建业说。

“办厂?”

村长愣了一下,“办什么厂?”

“机械厂。修理厂也行。”

村长笑了:“建业,你知道办厂需要多少钱吗?你有本钱吗?”

王建业摸了摸口袋里的退伍费和这些年攒下的津贴,总共不到一千块钱:“我会想办法的。”

“想办法?”

村长摇摇头,“建业,我劝你还是找个稳当的工作吧。现在改革开放是好,但办厂这种事,不是闹着玩的。”

王建业没有再说什么,但他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到处考察,到处学习。

他去县里的机械厂参观,去市里的汽车修理厂打工,甚至还跑到省城去看那些刚刚兴起的乡镇企业。

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仔细观察,认真学习。

他发现,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机械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农业机械和运输车辆,市场前景很好。

更重要的是,他在部队六年,对车辆的构造和维修非常熟悉,这就是他的优势。

三个月后,王建业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用全部的积蓄,加上找亲戚朋友借的钱,开办一家小型的车辆修理厂。

“建业,你确定要这么干?”

父亲担心地问,“万一赔了怎么办?”



王建业坚定地说:“爸,富贵险中求。我在部队这么多年,总不能白学了这门手艺。”

“那你打算在哪儿开厂?”

“就在咱们镇上。我看好了一个地方,镇子东头的那个废弃的砖窑,那里地方大,交通也方便。”

父亲想了想:“那地方是不错,但你确定能行?”

“爸,”

王建业的眼中闪烁着一种坚定的光芒,“有个人曾经说我一辈子都是个满手机油的修理工。我要证明给她看,这双满手机油的手,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03

1982年12月,寒风刺骨。

镇子东头的废弃砖窑被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修理厂。

门口挂着一块木牌子:王建业车辆修理厂。

修理厂里只有王建业和三个帮手:老村民王大叔,还有两个刚退伍的老乡小李和小王。

设备简陋得可怜:几把扳手,一台小型车床,一台电焊机,就是全部家当。

第一笔生意来得比预想的要难。

王建业在镇上贴了一个月的广告,才有人拉着一辆半旧的解放卡车来修理。

“师傅,这车发动机有毛病,你能修吗?”

车主是个中年汉子,一脸的怀疑。

王建业二话不说,钻到车底下检查了一番,又打开发动机舱仔细看了看,然后说:“气缸垫坏了,还有几个活塞环也得换。”

车主更加怀疑了:“你确定?我在县里的修理厂看过,他们说得大修,至少三千块钱。”

“不用大修。”

王建业擦擦手,“换几个零件就行,一千块钱,三天修好。”

车主犹豫了一下:“真的?”

“我是军队退下来的,专门修这种车。你放心,修不好不要钱。”

最终,车主被王建业的自信打动了,同意让他试试。

王建业和三个帮手忙了整整两天,拆开发动机,仔细清洗每一个零件,然后重新组装。

当发动机重新启动的那一刻,清脆的轰鸣声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车主试了试车,发现比修理前还要好,当场就掏钱付账,还介绍了几个朋友来修车。

第一笔生意的成功给了王建业巨大的信心。

他开始琢磨怎么扩大规模,怎么接更多的活。

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

双手长期浸泡在机油和汽油里,皮肤变得粗糙,还裂开了一道道口子。

一天晚上,王建业坐在小板凳上,借着昏暗的灯光修理一个变速箱齿轮。

看着自己满是机油和伤痕的双手,他突然想起了周莉当年嫌弃的眼神。

“满手机油的修理工...”



他低声念叨着这句话,然后咬咬牙,对自己说:“这双满手机油的手,总有一天要造出让你仰望的东西!”

冬去春来,1983年春天,王建业的修理厂已经小有名气。

县里的运输公司开始把一些大活交给他做,每个月的收入也稳定下来。

但王建业并不满足于此。

他敏锐地察觉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对专用车辆的需求会越来越大。

如果只是修理别人的车,永远做不大。

要想真正成功,必须要制造自己的产品。

这个想法一旦产生,就像野草一样在他心里疯狂生长。

1984年初,王建业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改造一批二手卡车,生产专用车辆。

“建业,你疯了吗?”

小李担心地说,“咱们修理还行,造车那可是技术活啊!”

“有什么技术我们不会的?”

王建业信心满满,“车的原理我们都懂,无非就是根据用途改装而已。”

“可是改装车需要很多钱啊,咱们哪有那么多本钱?”

小王也很担心。

王建业想了想:“我去贷款。”

那个年代,银行贷款对个体户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

王建业跑了县里的几家银行,都被拒绝了。

最后,他找到了县信用社的主任老刘。

“老刘叔,我想贷款扩大生产。”

王建业直接说明来意。

老刘打量着他:“贷多少?”

“五万。”

老刘吃了一惊:“五万?建业,你知道这是多大的数目吗?”

“我知道。但我有把握还上。”

“用什么做抵押?”

王建业想了想:“用我的厂子,还有我的技术。”

老刘摇摇头:“厂子值不了多少钱,技术更不能当抵押。建业,我劝你还是别冒这个险了。”

王建业急了:“老刘叔,您就信我一次吧!我保证三年内连本带利全部还清!”

“建业,不是我不信你,实在是这个数目太大了。”

正在这时,县里的运输公司经理老陈来办事,听见了他们的对话。

“建业?你就是那个修车修得特别好的小王?”

老陈走过来。

“陈经理,您好。”

王建业连忙站起来。

“我听说你想贷款造车?”

“是的。我想改装一些专用车,专门给运输公司和建筑公司用。”

老陈来了兴趣:“什么样的专用车?”

王建业眼睛一亮,连忙说:“比如说,可以改装一些自卸车,还有吊车,还有运输车。我在部队的时候见过很多这样的车,原理都差不多。”

“你有把握?”

“绝对有把握!”

老陈想了想,然后对老刘说:“老刘,这样吧,如果小王能先给我们公司改装两辆车,效果好的话,我们公司可以给他担保。”

老刘一听,立马来了精神:“那感情好!陈经理,你要是能担保,这贷款的事就好办了。”

王建业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陈经理,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改装出最好的车!”

04

就这样,王建业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笔银行贷款。

虽然只有两万块钱,但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他用这笔钱买来了两辆二手的解放卡车,开始了改装工作。

改装的过程比想象中要难得多。

虽然王建业对车辆构造很熟悉,但要把一辆普通卡车改装成自卸车,需要重新设计液压系统,重新布置车厢结构,还要考虑载重和安全问题。

那段时间,王建业几乎睡在了车间里。

白天改装,晚上画图纸,计算承重,设计结构。

他把所有能找到的技术资料都翻了个遍,甚至还跑到市里的图书馆去查阅相关书籍。

三个月后,第一辆改装的自卸车终于完工了。

试车那天,县里的好几个运输公司的人都来了。

王建业亲自开着这辆自卸车,在场地上转了几圈,然后启动液压系统,车厢缓缓升起,倾斜到45度角。

“好!”

围观的人群中爆发出掌声。

陈经理走过来,仔细检查了车辆的各个部分,然后满意地点点头:“建业,这车不错!比我们以前买的进口车差不了多少,但价格便宜一半!”

王建业松了一口气:“陈经理满意就好。”

“不光满意,我还要再订十辆!”

这句话让王建业的心脏几乎停止了跳动。

十辆车,那就是几十万的订单!

从那天起,王建业车辆改装厂的名声就传开了。

省内的好几家运输公司都慕名而来,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王建业知道,他的事业真正开始起飞了。

1985年春,王建业的改装厂已经搬到了县里的工业区,厂房扩大了三倍,工人增加到了四十多人。

他不再是那个蹲在简陋车间里的修理工,而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企业家了。

但他并没有满足。

通过这两年的摸索,他发现民用改装车的市场虽然不错,但真正的大市场在军用车辆。

国家正在进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各种专用军车的需求很大,而国内能生产这些车辆的厂家并不多。

一天,王建业在省里开会时遇到了一个老熟人——他在部队时的老连长李明。

“建业!真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

李明热情地拍着他的肩膀,“听说你现在发达了,开了个大厂子?”

“哪里算什么大厂子,就是个小作坊。”

王建业谦虚地说,“连长,你现在在哪高就?”

“我现在在军区装备部工作。”

李明说,“建业,你现在搞车辆改装,有没有兴趣搞点军用的?”

王建业眼睛一亮:“军用的?什么意思?”

“现在军队正在换装,需要大量的专用车辆。比如指挥车、通信车、修理车等等。国外的太贵,国内有些厂家技术又不过关。”

李明压低声音说,“我觉得你可以试试。”

“可是我没有军工生产许可证啊。”

“这个可以慢慢办。你先做个样车出来,我帮你引荐给领导看看。如果效果好,后面的事都好说。”

王建业心动了。

军用车辆不但利润高,而且技术含量也高,这正是他想要发展的方向。

“连长,你说,我应该先从什么车型入手?”

李明想了想:“指挥车吧。现在各级指挥部都缺这种车。你要是能做出一辆集通信、指挥、作业于一体的车,肯定有市场。”

回到厂里,王建业立即开始了指挥车的设计工作。



这比改装民用车要复杂得多,需要考虑防护性、机动性、通信设备的布置等等。

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跑到北京去参观军事博物馆,研究各种军用车辆的结构。

设计阶段就用了半年时间。

图纸画了一摞又一摞,计算稿纸用了几百张。

1985年冬,第一辆原型车终于下线了。

这是一辆基于东风卡车底盘改装的指挥车,车厢内配备了通信设备、作业台、休息区等功能区域,外观涂装采用军绿色,看起来威武霸气。

试车的消息传到军区后,李明立即带着几个装备部的专家来了。

“建业,这就是你设计的指挥车?”

李明围着车转了一圈,“外观不错啊!”

“连长,您上车看看内部构造。”

王建业打开车门。

专家们钻进车厢,仔细检查了每一个细节。

半个小时后,他们出来了,脸上都带着惊喜的表情。

“小王,这车不错!”

一个专家说,“设计很合理,功能也很齐全。”

“最重要的是价格便宜!”

另一个专家补充,“国外同类产品要四十万,你这个多少钱?”

“十二万。”

王建业说。

专家们交换了一下眼神,然后点点头:“小王,你这车我们要了!先订十辆试试。”

王建业差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十辆指挥车,一百二十万的订单!

这是他创业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单子。

从那天起,王建业知道,他的事业真正进入了快车道。

05

1986年到1988年,是王建业事业发展最快的三年。

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对军队需求的深刻理解,他的“建业机械”很快就打开了军用车辆市场。

从指挥车开始,他又相继开发出了通信车、修理车、运输车等多个车型,产品销往全国各地的军区。

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了几百人,厂房从小镇上的破砖窑搬到了省城的工业园区。

王建业也从一个满手机油的修理工,变成了一个年营业额超过千万的企业家。

但在所有的成功中,有一件事始终让王建业念念不忘——周莉。

1987年春天,王建业托人给在空军航校的周莉寄去了一台进口收录机。

那是当时最时髦的电子产品,价值几百块钱,对普通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数目。

他在包裹里放了一张纸条:“莉莉,听说你在航校学习很辛苦。这台收录机送给你,希望能让你在训练之余放松一下。祝学习顺利!——建业”

王建业以为周莉收到礼物后会给他回信,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感谢也好。

但等来的却是原封不动退回的包裹,里面夹着一张纸条:“勿念,追求不同。”

看到这张纸条,王建业感到一阵剧烈的心痛。

三年了,他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以为自己的成功会改变周莉的看法,但显然他想错了。

在周莉眼里,他永远都是那个“满手机油的修理工”,无论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那天晚上,王建业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那张冷冰冰的纸条,心彻底凉了。

“勿念,追求不同。”

他反复念着这八个字,然后把纸条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

从那一刻起,王建业彻底断了对周莉的念想。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事业中,再也不去想关于爱情的事。

1988年,建业机械获得了军工生产许可证,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军工企业。

王建业也被评为省里的“优秀企业家”,成了改革开放的典型代表。

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些荣誉和成就,都源于那一句刺痛他内心的话:“满手机油的修理工。”

是那句话激起了他内心深处的不甘和愤怒,是那句话让他拼命地证明自己,拼命地追求成功。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应该感谢周莉。

如果没有她的嫌弃和离开,也许他永远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但感谢的同时,他心里也埋下了一个念头:总有一天,他要让周莉看看,那个被她嫌弃的“修理工”,究竟能够成就什么样的事业。

1989年春,建业机械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即将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提供新型轮式突击炮和指挥车。

这次演习规模很大,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陆空联合演习,目的是检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成果。

全军各大军区都会派出精锐部队参加,空军也会出动最先进的战机。

王建业非常重视这次任务。

这不仅是展示建业机械技术实力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打开军用装备市场的关键。

他亲自主持设计,带领技术团队日夜奋战。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款性能彪悍的新型轮式突击炮和一款机动性极强的指挥车相继下线。

轮式突击炮采用了最新的液气悬挂系统,能够在各种复杂地形上快速机动;指挥车则集成了最先进的通信指挥系统,堪称陆军信息化的典型代表。

军区装备部的专家看过样车后,都赞不绝口。

“王总,你们这次真是给我们陆军争光了!”

装备部长激动地说,“有了这些装备,我们的战斗力至少提升一个档次!”

王建业谦虚地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对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帮助,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怕。”

演习前一个月,王建业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函:作为军工企业代表和技术顾问,受邀观摩此次联合军事演习。

这对王建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荣誉。

要知道,能够观摩军事演习的民营企业家寥寥无几,这说明军方对建业机械的认可和重视。

演习地点在华北某军事基地。

王建业提前两天到达,和其他观摩代表一起听取了演习方案介绍。

演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陆军攻击,第二阶段是空军轰炸,第三阶段是陆空协同作战。

演习的重点是检验新装备的性能和部队的协同能力。

“各位代表,”

演习指挥部的大校介绍说,“这次演习我们将使用大量的新型装备,其中就包括建业机械生产的轮式突击炮和指挥车。这些装备的表现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我军装备发展的方向。”

王建业听着介绍,心里既兴奋又紧张。

兴奋的是自己的产品能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亮相,紧张的是担心万一出现问题该怎么办。

06

演习前一天晚上,王建业在基地招待所里睡不着觉。

他起来在房间里踱步,脑子里想着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正在这时,他听到楼道里传来一阵脚步声和女性的谈话声。

声音很轻,但在安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

“明天的演习很重要,你们一定要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这是一个女军官的声音。

“是!保证完成任务!”

其他人齐声回答。

王建业觉得那个女军官的声音有点熟悉,但一时想不起在哪里听过。

他走到窗边,看见楼下有几个空军飞行员在交谈,其中有一个女飞行员,但距离太远,看不清楚脸。

第二天就是演习的日子了。

王建业早早起床,穿上正式的西装,准备迎接这个重要的时刻。

他不知道的是,在基地的另一边,一个女飞行员也在为即将到来的演习做最后的准备。

这个女飞行员就是周莉,她现在已经是空军的精英飞行员,即将驾驶最先进的战机参加演习。

七年了,两个曾经相爱的人即将在同一片天空下重逢,但他们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

1989年秋,华北某军事基地。

演习正式开始了。

上午十点,陆军部队率先发起攻击。

王建业站在观礼台上,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远处的战场。

突然,几辆绿色的装甲车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那正是建业机械生产的轮式突击炮!

只见这些战车在复杂的地形上快速穿梭,完全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

到达指定位置后,炮管迅速调整角度,对远处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漂亮!”

观礼台上爆发出一阵掌声。

“这些轮式突击炮的机动性真是太好了!”

一个军官感叹道,“比履带式的灵活多了!”

王建业听着周围的赞誉声,心里涌起一阵自豪。

这些战车都是他和团队的心血结晶,能在如此重要的场合表现出色,说明他们的技术路线是正确的。

上午的陆军攻击阶段进行得很顺利。

建业机械的装备表现出色,得到了现场所有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

中午时分,演习进入第二阶段——空军轰炸。

王建业抬头望向天空,只见远处出现了几个小黑点,很快就变成了呼啸而至的战机编队。

领头的是一架歼-8战斗机,银色的机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飞机做了一个漂亮的俯冲动作,然后拉起,在空中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这个飞行员技术真好!”

有人赞叹道。

“是啊,这种动作一般人可做不出来。”

王建业也被这精彩的飞行表演所吸引。

他虽然是搞地面装备的,但对空中的战机也很感兴趣。

演习指挥部的解说员通过扩音器介绍:“现在执行轰炸任务的是空军某师的精英飞行员,编队长机的驾驶员是我空军的优秀女飞行员周莉同志...”



王建业听到这个名字,身体猛地一震!

周莉?

那个周莉?

他连忙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天空中的那架战机。

虽然看不见驾驶员的脸,但他心里有种强烈的预感:天空中的那个人,就是七年前离开他的周莉!

此时,周莉正专注地驾驶着战机,完成着各种复杂的飞行动作。

七年的军校生活和飞行训练,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孩变成了一名出色的飞行员。

她在空中俯瞰着大地,看见地面上那些绿色的装甲车辆在快速移动。

这些车辆的机动性让她暗暗称奇,心想这是哪个军工厂的杰作,竟然能把轮式战车做得如此出色。

轰炸阶段顺利结束后,演习进入第三阶段——陆空协同作战。

这是整个演习的高潮部分,也是最考验装备性能和人员素质的部分。

地面部队需要在空军的掩护下突破敌方防线,而空军则要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和空中掩护。

建业机械的轮式突击炮在这个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

它们能够快速跟上步兵的推进速度,在空军轰炸后第一时间对残余目标进行清理。

整个演习进行得非常顺利,各种新装备都表现出色,特别是建业机械的产品,得到了现场所有人的高度评价。

07

下午五点,演习正式结束。

在飞行员的休息区,周莉和战友们还在兴奋地讨论着。

脱下厚重的飞行服,她感觉一身轻松,但心情却久久无法平静。

“今天地面部队那款新的轮式突击炮,你们注意到了吗?”

周莉喝了一口水,眼神发亮,“机动性太强了!简直就像在地面上飞行,我们的空中支援从来没这么顺畅过。”

“何止是强,简直是革命性的!”

身边的副驾,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赞叹不已,“以前我们的装甲部队总是跟不上节奏,这次的空地协同,打得太漂亮了!真想知道是哪个天才设计出来的。”

“是啊,”

周莉由衷地说,“这位总设计师,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肯定深深了解一线部队的需求,才能设计出这么贴合实战的装备。”

在周莉的心中,一个模糊但崇高的形象悄然建立起来——那一定是一位满头银发、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倾注了一生心血,才为国家的陆军打造出如此利器。

她对这位未曾谋面的设计师,产生了浓浓的敬佩之情。

表彰大会开始了,周莉和战友们坐在飞行员方阵中,专注地听着指挥员的总结。

当听到指挥员对新型轮式平台不吝赞美之词时,周莉的嘴角不禁微微上扬,与有荣焉。

她甚至有些期待,想亲眼看看那位让她由衷敬佩的总设计师的风采。



“下面,”

大校的声音洪亮而激动,“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这款平台的总设计师、建业集团董事长,上台讲话!”

掌声雷动。

周莉礼貌性地跟着鼓掌,目光好奇地投向主席台。

她想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位前辈,能有如此魄力和远见。

当那个身影从容地从第一排站起,稳健地走向讲台时,周莉脸上的微笑瞬间凝固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