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无锡惠山,绕不开两个标志性符号 —— 天下第二泉与《二泉映月》。常有访客疑惑:二者是否指向同一处泉?
![]()
答案是 “关联却不同”:天下第二泉是实体的千年名泉,《二泉映月》是诞生于这处泉边的传世乐曲。一泉一曲,一静一动,在时光里交织成无锡最动人的文化印记。
天下第二泉的故事,要从唐代说起。唐大历年间,无锡县令敬澄踏遍惠山,在山坞间发现一处泉眼,泉水清冽甘醇,遂主持开凿,命名为 “惠山泉”。这处泉眼并非单一泉池,而是由上、中、下三池组成的泉群:上池呈八角形,水质最佳,相传曾是唐代宫廷贡品,茶圣陆羽品饮后赞其 “甘腴清冷,甲于他水”;中池为方形,是百姓取水浣洗的常用池,池边石壁上 “天下第二泉” 五个大字格外醒目,为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之孙韩彦直所题;下池最大,呈长方形,池畔古木参天,倒映着山光云影,是游人驻足赏景的好去处。
![]()
“天下第二泉” 的名号,源自陆羽的《茶经》。这位 “茶圣” 遍历天下名泉,以水质优劣排序,惠山泉位列第二,仅次于庐山康王谷谷帘泉。这一评价让惠山泉声名鹊起,从唐代起便是文人雅士的 “打卡地”: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常派专人到惠山取泉煮茶,写下 “惠山泉水清甘滑,不比人间泉水好” 的诗句;苏轼多次到访无锡,在泉边留下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的千古名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为泉池题写 “天下第二泉” 碑刻,如今已成为泉边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到了清代,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时,都曾亲临惠山,品尝二泉水,乾隆还特意将其列为 “贡品泉”,让这处泉的地位更上一层。
如果说天下第二泉是无锡的 “自然名片”,那《二泉映月》便是无锡的 “声音名片”,而将二者紧密相连的,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 —— 也就是我们熟知的 “阿炳”。
阿炳的一生与惠山、与二泉紧紧缠绕。他出生于无锡道观雷尊殿,父亲是道观的当家道士,精通音律,阿炳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天赋异禀。青年时,他因双目失明,被迫离开道观,以街头卖艺为生,惠山脚下的二泉池畔,便是他常驻足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阿炳便坐在二泉边的石阶上,指尖在二胡弦上流转,琴声里满是他对命运的感慨、对生活的眷恋,也满是二泉的清寂与惠山的风骨。
![]()
1950 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杨荫浏教授专程到无锡,为阿炳录制乐曲。起初,阿炳已许久未系统演奏,对自己的技艺有些生疏,直到杨教授提及 “二泉”,阿炳的眼神才亮了起来。他调整琴弦,一曲悠扬又略带沧桑的旋律从二胡中流出,时而如二泉流水潺潺,时而如山风掠过松林,在场的人都被这旋律打动。录制完成后,杨教授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阿炳说自己从未给它命名,只知道是在二泉边即兴创作的。杨教授思索片刻,结合曲子的意境与诞生地,为它定名《二泉映月》—— 这个名字,既点出了曲子与天下第二泉的渊源,又充满了诗意,仿佛让人看到月光下二泉波光粼粼的画面。
![]()
如今,再到惠山访天下第二泉,总能隐约听到空气中飘来《二泉映月》的旋律。泉池依旧清澈,倒映着千年不变的山影;乐曲依旧动人,传递着跨越时空的情感。天下第二泉是《二泉映月》的 “根”,给了乐曲创作的灵感与灵魂;《二泉映月》是天下第二泉的 “声”,让这处千年名泉有了更鲜活的生命力。它们早已不是孤立的 “泉” 与 “曲”,而是融为一体,成为无锡文化的象征 —— 象征着自然的馈赠,也象征着人文的温度。
![]()
走在二泉池边,抚摸着石壁上 “天下第二泉” 的刻字,耳边响起《二泉映月》的二胡声,会忽然明白:有些文化符号,从来不是静止的。一泉一曲,在岁月里相互滋养,相互成就,最终成为一座城市的记忆,一段民族的风雅。这,或许就是天下第二泉与《二泉映月》最动人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