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爷的困惑
68岁的王大爷(化名)最近总觉得乏力,脖子上还摸到一个不痛不痒的疙瘩,越长越大。家人不放心,催着他去了医院。一系列检查下来,一个陌生的名词闯入了他的生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
医生告诉他,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在他的癌细胞里,发现了一种病毒的“影子”——EB病毒。医生解释说,EB病毒的阳性,意味着他的病预后可能更差,治疗难度也更大。
王大爷彻底懵了。“医生,我这辈子没得过什么怪病啊,这EB病毒是哪来的?一个小小的病毒,怎么就能让肿瘤变得更厉害了呢?”
王大爷的困惑,正是医学界一直在努力解答的难题。今天,我们就借助一篇于2025年8月15日在线发表在《BMC Cancer》上的最新研究 ,来一步步揭开这个谜团,看看这个几乎人人都感染过的病毒,究竟是如何在我们体内“搞破坏”,甚至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缴械投降”的。
“吻别病毒”:潜伏在我们体内的“双面派”
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你可能没听过它的大名,但它的“小名”你或许熟悉——“亲吻病毒”。因为它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在青春期,一个青涩的吻就可能让它悄悄“入住”你的身体。事实上,这种病毒极其普遍,全球超过90%的成年人都曾感染过。
大多数时候,EB病毒是个“安分守己的房客”。它感染了我们体内的一种叫做“B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后,就会进入漫长的“休眠期”,与我们和平共处,相安无事 。我们强大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时刻监视着这些潜伏的病毒,一旦它们有异动,就会立刻出击,将其镇压。
这支免疫军队中的王牌部队,就是T细胞。
我们可以把T细胞想象成身体里的“特警部队”。它们分为两类:
CD4+ T细胞:好比是“指挥官”,负责识别敌人、发布命令、协调作战。
CD8+ T细胞:则是“突击队员”,收到命令后直接冲锋陷阵,精准“击毙”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细胞。
在这支“特警部队”的严密监控下,EB病毒通常掀不起什么风浪。
然而,凡事总有例外。当人体的免疫力因为年龄增长、疾病或其他原因下降时,这支“特警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减弱 。这时,潜伏的EB病毒就可能被“唤醒”,开始作祟。在极少数情况下,它会利用自身携带的“癌基因”,对它寄生的B细胞进行“黑化改造”,诱导其疯狂增殖,最终演变成癌细胞。这就是王大爷所患的EB病毒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既然肿瘤已经形成,我们身体里的T细胞“特警”为什么不站出来消灭这些癌细胞呢?难道它们都“失职”了吗?
冰冷的“犯罪现场”:一场悄无声息的免疫罢工
为了搞清楚T细胞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这篇新研究的科学家们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实验,叫做ELISPOT。
这个实验的过程,就像是在“模拟战场”上检验士兵的反应能力。研究人员从EBV+DLBCL患者(我们称之为“阳性组”)、不含EBV的DLBCL患者(“阴性组”)以及健康人这三组人群的血液中,分离出他们的T细胞“特警” 。然后,科学家们在培养皿里放入EB病毒的“通缉令”(也就是病毒的特征片段),观察这些T细胞的反应 。
一个合格的“特警”,看到“通缉令”后,应该立刻拉响警报。在T细胞的世界里,这个“警报”就是一种叫做“γ-干扰素(IFN-γ)”的信号分子 。它既能直接攻击敌人,又能“呼叫”更多的免疫战友前来支援。ELISPOT实验就是通过检测有多少T细胞分泌了IFN-γ,来判断这支部队的战斗意愿有多强。
结果令人震惊:
健康人组:T细胞反应积极,培养皿上出现了大量的“警报”信号点(平均每百万细胞117个) 。
阴性组(普通淋巴瘤):T细胞的反应也基本正常,信号点数量与健康人相差无几(平均84.92个) 。
阳性组(王大爷所属的组别):T细胞们却显得异常“冷漠”,面对病毒的“通缉令”,几乎无动于衷,发出的“警报”信号寥寥无几(平均只有12.4个) 。
这个结果铁证如山:
EBV+DLBCL患者体内的T细胞“特警部队”,确实出现了严重的“功能障碍”,它们面对敌人,选择了“集体罢工” 。
这正是导致王大爷这类患者预后不佳的核心原因——本该保护身体的免疫系统,在最关键的时刻竟然“掉链子”了。那么,EB病毒究竟用了什么阴险的手段,让这支精锐的T细胞部队彻底瘫痪的呢?
研究人员顺着线索深入调查,发现了EB病毒犯下的“四宗罪”。
罪行一:扰乱编制,让精锐部队“青黄不接”
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必然有着合理的兵力结构:既要有精力充沛的“新兵”(初始T细胞),也要有经验丰富、能长期作战的“老兵”(中央记忆T细胞,TCM),还需要在前线冲锋的“现役士兵”(效应T细胞)。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在EBV+DLBCL患者体内,T细胞部队的内部结构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与EBV阴性的患者相比:
“新兵”和“现役士兵”急剧减少:在负责冲锋的CD8+“突击队”中,“新兵”(初始CD8+ T细胞)和“现役士兵”(效应CD8+ T细胞)的比例断崖式下跌。这意味着后续兵源被切断,前线也无人可用。
“战略预备役”严重缩水:在负责指挥的CD4+“指挥部”中,那些能提供长期战斗记忆和后备力量的“老兵”(中央记忆CD4+ T细胞)也显著减少了。
一群“疲惫的雇佣兵”占据主导:在多个关键岗位上,一种叫做“效应记忆T细胞(TEM)”的细胞比例却异常增高 。这种细胞虽然看似“经验丰富”,但它们其实是“短命”的,很容易感到疲劳和耗竭,无法支撑持久战。
这番操作下来,T细胞这支军队的构成,从一个结构均衡、可持续作战的精锐之师,变成了一支没有新兵补充、缺乏后备力量,只能依靠一群“疲惫的雇佣兵”来勉强支撑的残兵。这样的部队,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
罪行二:踩死“油门”,给免疫系统“强行刹车”
如果说扰乱编制是釜底抽薪,那么EB病毒的第二个罪行,就是给仍在战斗的T细胞强行“踩刹车”。
在我们的T细胞表面,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刹车”装置,它们被称为“免疫检查点”,比如大名鼎鼎的PD-1。这些“刹车”的本意是好的,是为了防止免疫系统反应过度,误伤友军。但在肿瘤的“教唆”下,这个机制被滥用了 。
研究发现,EBV+DLBCL患者的T细胞,无论是CD4+“指挥官”还是CD8+“突击队员”,其表面的PD-1“刹车”蛋白都出现了显著的升高 。
这是什么概念?这就好比,每个T细胞“特警”的身上,都被敌人安装了一个遥控“暂停”按钮。癌细胞可以不断地按下这个按钮,让T细胞一次次地“熄火”,无法发起有效的攻击 。这种状态,在免疫学上被称为“T细胞耗竭”。这些T细胞虽然还活着,但已经心力交瘁,彻底失去了战斗的意志和能力。
罪行三:催生“老弱病残”,逼迫T细胞“提前退休”
除了耗竭,EB病毒还犯下了第三宗罪:诱导T细胞衰老。细胞和人一样,也会衰老。衰老的T细胞,就像是部队里那些准备退休、行动迟缓的老兵,虽然还穿着军装,但已经无法再执行高强度的作战任务了 。
科学家们如何判断T细胞是否衰老呢?他们主要看三个指标:
CD28:这是T细胞启动的“点火钥匙”。拥有CD28,T细胞才能被激活,充满活力 。
CD57和KLRG1:这两个分子就像是T细胞的“白头发”和“老年斑”,它们的出现,是细胞进入衰老期的标志 。
一个年轻、有活力的“精英特警”,应该是“有点火钥匙(CD28+),没有白头发(KLRG1-)和老年斑(CD57-)”的状态。
令人担忧的是,研究人员在EBV+DLBCL患者的CD8+“突击队”中发现,这种“年轻态”T细胞的数量,发生了“灾难性”的锐减 。这意味着,整个部队中,那些最应该冲锋陷阵、反应最快的年轻士兵,莫名其妙地“集体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一群尚未被直接检测到,但已经失去活力、提前进入“退休”状态的衰老细胞 。
整个免疫部队,不仅编制混乱、精神耗竭,连士兵的身体素质也急剧下降,充满了“老弱病残”。
罪行四:收缴“武器”,让突击队员“赤手空拳”
编制、士气、身体素质都被摧毁后,EB病毒使出了最后一招:收缴武器。
我们前面提到,T细胞的“警报”和重要“武器”之一,就是IFN-γ。然而,在体外刺激实验中,EBV+DLBCL患者的CD8+“突击队员”,分泌IFN-γ的能力被严重削弱了,远低于EBV阴性的患者。
这无异于一场缴械。T细胞“特警”们冲到了“犯罪现场”,却发现自己手里的武器都变成了“哑炮”。他们无法有效杀伤敌人,也无法呼叫增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癌细胞肆意妄为。
理解敌人,是为了更好地战斗
至此,王大爷的困惑有了答案。那个看似不起眼的EB病毒,通过“扰乱编制、强行刹车、催人衰老、收缴武器”这阴险的四部曲,系统性地摧毁了患者体内的T细胞免疫防线,让这支本该保家卫国的军队,变成了一群无法战斗的“旁观者”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EBV+DLBCL这种淋巴瘤会如此凶险。
当然,揭示这些机制,并非为了散播恐惧。恰恰相反,每一次对敌人阴谋的洞察,都为我们研发新的“武器”提供了可能。
例如,既然我们知道了癌细胞会利用PD-1来“刹车”,那么我们能否开发出一种药物,来阻断这个“刹车”信号呢?答案是肯定的,这正是当前热门的PD-1抑制剂等免疫疗法的原理。虽然其在EBV+DLBCL中的疗效仍在研究中 ,但这项研究无疑为筛选可能从这类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生物学标志 。
科学的进步,就是一个不断抽丝剥茧、认识敌人的过程。像王大爷一样的患者,以及千千万万的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都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并肩前行。理解了病毒的“阴谋”,我们才能制定出更精准的“反击”策略,最终赢得这场与癌症的战争。
参考资料:Gao L, Wang L, Xue C, Cen X. Peripheral EBV antigen-specific T cell is dysfunctional in Epstein-Barr virus 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BMC Cancer. 2025 Aug 15;25(1):1318. doi: 10.1186/s12885-025-14723-7. PMID: 4081720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