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当别人还在全国各地疯狂扩张、抢地王时,潘石屹已悄然启动了他的“卖卖卖”模式,随后七年几乎清仓式抛售国内资产,累计套现高达约300亿元,“潘石屹要跑路”的论调那时人尽皆知。
如今他的社交媒体IP地址从“美国”悄然跳回“北京”,高调为家乡站台时,看到这里不少网友也想不通,这究竟是“爱国商人”的反哺,还是他基于风险评估,逐利本性驱动下的又一次精准择时?
潘石屹的商业嗅觉向来敏锐得惊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就已经在海南房地产的腥风血雨中淘到了第一桶金。
随后北上创立SOHO中国,一度成了商业地产的符号性人物,他成功的秘诀很简单:总能比别人早一步嗅到风向的转变,然后干净利落地出手。
就拿2014年来说,当王健林们还在全国各地疯狂扩张、抢地王抢得热火朝天时,潘石屹却已悄然启动了他的“卖卖卖”模式。
他反其道而行之,先是痛快地将上海的两个项目以52亿元的价格一次性脱手,紧接着又把北京的多处资产打包转让。
在随后的七年里,他几乎是清仓式地抛售国内资产,累计套现高达约300亿元,这股“抛售风潮”在他2021年达到顶峰,那会他甚至想把SOHO中国的控股权都卖给美国黑石集团。
尽管这笔轰动一时的交易,最终因为监管审查未能成行,但“潘石屹要跑路”的论调,早已是人尽皆知。
面对汹涌的舆论,潘石屹曾公开澄清:“我的护照还是中国的,资产也带不走。”
这话听起来义正词严,但公众很快发现,虽然他本人的国籍没变,可他的妻子张欣和子女却早已入了美国籍。
据企业信息披露,潘石屹名下的资产,早通过离岸信托等巧妙方式,转移到了妻子名下,甚至还源源不断地飞向海外市场,购置了包括纽约通用汽车大厦股份、长岛豪宅在内的大量资产。
曹德旺曾一针见血地评价潘石屹夫妇:“鬼精得很。”
这句评价,恰如其分地道出了他一系列操作给外界的观感——极致的精明,却缺少了某种温度,这种疏离感在他对待慈善事业的态度上,表现得尤其淋漓尽致。
2008年汶川地震,他捐了200万,结果被指责与其身家相比过于吝啬,再到后来的武汉疫情,他更是毫无动作,引发广泛批评。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对美国顶尖学府的慷慨捐赠:从2014年开始,潘石屹夫妇陆续向哈佛、耶鲁等大学捐款,总额高达数亿美元。
当被问及为何厚此薄彼时,潘石屹的回应是“资助在海外求学的中国贫困生”,这个说法显然难以服众,就像公众人物金星直接反问的:“能考上哈佛的,有几个是真正的贫困生?”
没多久,细心的网民就发现,潘家的两位公子,一个进了哈佛,一个去了耶鲁。
这笔巨额捐款,在公众眼中便不再是单纯的公益,更像是一张为儿子铺路的、昂贵的“入场券”,顺便也为自己敲开了美国上流社会的大门,他似乎也乐于展示自己融入那个圈子的姿态。
他曾有一次在社交平台上,洋洋得意地炫耀麻省理工的教授赠予他一种能“让指甲生长加快”的抗衰老科技成果,并强调其门槛极高,一克价格曾达两万元。
谁知几年后,随着技术进步,这种曾被他视为顶级圈层象征的物质,在国内电商平台以不足四位数的价格便能轻易购得,触及了数百万中老年群体,让当初的“炫耀”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这种极致的精明与算计,最终让他陷入了舆论的漩涡,因此当他如今带着投资和代言“回归”时,公众的第一反应不是欢迎,而是本能的质疑其动机。
硅谷银行的暴雷事件,是绕不开的背景,有传言称潘石屹在该行存有巨额资金,面临重大损失,这才是他回国的真正诱因。
尽管他本人出面否认,但他近期以亏损超过1500万元的价格,紧急出售了纽约的一处房产,无疑又加剧了外界对他财务状况的猜测。
与其说这是一次“爱国商人”的回归,公众更倾向于相信,这不过是另一次基于风险评估的资本迁徙。
当美国地产泡沫隐现,而中国在科技与制造业领域的崛起正吸引全球资本回流时,潘石屹的转向,看起来更像是逐利本性驱动下的又一次精准择时。
《人民日报》曾有评论一针见血:享受了时代红利的企业家,若缺乏反哺社会的使命感,其事业终究是空中楼阁。
当人们看到华为的任正非将股权分给员工,福耀玻璃的曹德旺累计捐款超过120亿时,潘石屹的“投机者”形象便显得愈发清晰,也更加难以洗刷。
他的故事或许并未真正结束,但他在公众心中的那杆秤,早已给出了自己的度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