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烁玉流金处 正学薪火传
文|柴晓宝
七月申城,骄阳似火。网上说这是六十年来最热的夏天,柏油马路都晒得发软。宁海县乡土俱乐部受宁海县档案馆委托,水东居士李恒迁老师偕同仁华宣善、王仁高、王于健一行,专程来沪采访几位从宁海中学走出去的名家,要给后人留个念想。
说来也巧,我正客居沪上女儿家中。李老师嘱我联系三位教授:上海交大方集林、复旦应用数学家华宣积、红学专家应必诚。他们都是宁海中学走出的栋梁。
![]()
先父柴时道在宁海中学教书育人三十多年,学生们都亲切地叫他“柴先生”。我在电话里一提父亲的名字,三位教授都特别热情,还叫我 “世兄”,实在不敢当 —— 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啊!能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说说心里话,这么热的天,心里头更热、更期待,穿越六十载光阴,依然温热如初。
三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铄,用宁海话说起家乡,说起小时候的事,说起老师同学,眼睛中泛起青春的光彩。李老师那一口带着长街乡音的普通话,恰似打开记忆之门的钥匙……
上海交大方集林教授:从放牛娃到汽车专家
![]()
方教授是“天下读书种子” 方孝孺后人,以先祖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 “愚庵公” 为始祖,是二十世孙。讲起家族秘辛,他如数家珍。万历年间方氏重返宁海的故事,在他口中活现成一部传奇。
1938 年生于宁海城关的方教授,幼年时父亲因痨病(肺病)去世,家道中落,家里的房子都卖光了。搬到冠庄居住后,没想到房东家的闺女后来成了他的媳妇。失学放牛的日子里,他总在牛角挂书,边牧边读。“多亏恩师借书鼓励,才有机会考进宁海中学。” 说起我先父柴时道先生 —— 他初中时的班主任,方教授眼含温情:“柴先生讲课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这位从牛背走下来的学者,1956 年从宁海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1965 年上海交大研究生毕业,历任六机部研究员、上海交大分校副校长、美国韦恩大学名誉教授、访问学者、工程技术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他主编的《汽车节能原理与实践》推动了行业革新,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八十高龄时,他仍担任教学督导,暇时还在黑白纹枰间延续着智慧人生,其一双儿女更是黑白世界中的骁将。
![]()
复旦大学华宣积教授:从卖洋糕到应用数学家
![]()
如果说方集林的故事是牛背上的坚守,那么华宣积的求学之路则更加曲折。
书香门第出身的华教授,九岁才初见抗战归来的父亲。儿时母亲常在油灯下教他念《三字经》………,“坚持勤奋” 四字深深烙在他心头。家变突至,考入宁海中学后,已开学了,因无钱交学费,12岁的他挎起竹篮沿街叫卖母亲做的洋糕筹学费。“那时最怕遇见同窗,” 他摩挲着茶杯说,“母亲就指点我去熟人处叫卖。” 一次遇到老师,老师惜才,帮他垫付了学费,村长也证明了他家的情况,到学校帮他减免了学杂费,还提供助学金,他才在宁海中学读完高中;宁海中学五爱楼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公物” 的格言,是他一生的座右铭。逆境中,华教授考取了复旦大学。当时家里一贫如洗,在上海做医生的堂叔华云超(原宁海大公医院医生)寄来了 15 元钱,他才得以成行;又从亲戚处借来 18 元缴纳学费等,才得以入学。华教授一一说出了每一个帮助过他的好人,说如果没有这些好心人的帮助,他就没有今天的生活。
华教授考入复旦后,师从数学泰斗苏步青。他将数学智慧注入螺杆泵设计,助江南造船厂攻克技术难关,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他在雪域高原支教三年,为西藏大学奠基;编写的《文科高等数学》惠及无数学子。华教授还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获国家三级运动员证书,展现了学者丰富多彩的人生。退休后他笔耕不辍,撰就《百年巨匠・苏步青传》。谁能想到,当年那个羞于开口的卖洋糕少年,如今已是著作等身的应用数学家。
![]()
复旦大学应必诚教授:从十四岁的地下党员到红学专家
![]()
1936 年生于一市街的应教授,祖辈重视教育,“做人要诚实、善良,不读书不成器” 的朴素观念,从小就在他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了在宁海城里读书,和祖母一直居住在龙顶墙的老屋。他十四岁便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了地下交通员。中街的喧嚣、正学坊的牌楼、桃源桥的青石,构成了他为党发传单时的青春底色。“穿过晨雾去上学,小城烟火尽收眼底。” 老人目光悠远,仿佛穿越时光长廊,宁海解放后,在校的地下党员,纷纷离校去地方工作,他当时也要求去工作,组织上对他说:“你年龄太小,不适合工作,努力学习,将来好好为祖国建设服务。”
这位少年党员,后来成为了复旦中文系教授博土生导师,在《红楼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其《论石头记庚辰本》《红学何为》《为红学一辨》等论著考据精详,努力发掘了《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丰富深刻的内涵。在文艺学、美学方面,他参加《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研究生教材的写作,体系严谨。曾任全国马列文艺论著学会副会长,获学会终身成就奖。他参加的五人教学小组,两度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宁海中学九秩校庆时,应教授作为校友代表发言。他指出:“学生要有理想和梦想,要有目标地追求。学校要重视学生的趣味和个性,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有个性、有兴趣,才会有强烈的追求。要有崇拜的对象,光有一个空洞的梦想也不行。” 这番言简意赅、朴素的话语,道尽了人生最宝贵的精神内涵。他寄语母校:“教育当如春风,催发每粒独特的种子。”
![]()
薪火相传
李恒迁老师说起原浙江省副省长王家扬先生的话:“宁海中学是柔石在 1926 年秋创办的,是共产党的学校,要发扬红色革命精神。” 三位老教授都说,教育要让学生有理想、有兴趣、有个性。这话在现在这个只看分数的年头,真是一剂良药。
临别时,应教授握着我的手说:“县里母校邀请我参加会议、同学聚会、清明节,只要走的动,都会回宁海看看。”三位教授的人生轨迹各异,却都带着宁海人特有的韧劲:华教授在洋糕叫卖声中坚守求知渴望,方教授于牛背上仰望学术星空,应教授在革命烽火里孕育文学梦想。
![]()
寒门出贵子,白屋生公卿。成才之道,在于勤奋、天赋、机遇、贵人,缺一不可。三位教授的人生,历经风霜,百炼成钢绕指柔,非惟天资,更赖恒心。他们的故事,恰似宁海山水孕育的明珠—— 历经岁月打磨,终成传世瑰宝。这或许正是对 “读书改变命运” 最生动的诠释:不是简单的阶层跨越,而是生命价值的极致绽放。
- End -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关注我们就是最大的支持@
对话主编请加微信:
□ 图文:柴晓宝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