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你老婆李娟都五天没露面了,街坊邻居都担心着呢!你倒是给个准话啊,她到底去哪儿了?”
热心的邻居张阿姨堵在“李记包子铺”门口,对着正在勉强开门营业的王强,语气里满是焦急。
“我……我说了多少遍了,她回娘家了,过几天就回来!你们都别瞎操心,行不行!”
王强眼神躲闪,语气也有些不耐烦,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回娘家?我们可都问过她娘家了,根本没这回事!王强,李娟的手机、钱包、身份证可都还扔在家里呢,这叫回娘家?”
![]()
01
李娟,今年三十五岁,是上海这条老弄堂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
她便是那家每天从凌晨就开始飘出诱人香气的“李记包子铺”的老板娘。
李娟不是上海本地人,但她泼辣能干,嗓门洪亮。
笑起来眉眼弯弯,带着一股爽利的江湖气。
又有着南方女人特有的精明。
她手脚麻利,迎来送往八面玲珑。
不仅是包子铺的活招牌,更是这条弄堂里信息流转的中心之一。
东家长李家短,她似乎都知道一些。
王强,比李娟大三岁,今年三十八。
与妻子李娟的八面玲珑、热情爽朗不同,王强是个性格相当内向、甚至有些木讷寡言的男人。
他平日里不声不响,大部分时间都闷在包子铺后堂那个热气腾腾的小小操作间里。
专心致志地和面、调馅、捏包子。
王强的手艺是祖传的,他做出来的包子,皮薄馅大,汤汁鲜美。
尤其是他家的招牌鲜肉大包和荠菜香菇包,是远近闻名的美味。
许多老主顾宁愿排长队也要等他家新鲜出炉的那一笼。
但除了做包子,王强在其他方面似乎都显得有些笨拙。
无论是招呼客人还是算账收钱,都远不如妻子李娟来得得心应手。
因此,这家包子铺虽然冠着“李记”的名号。
但真正撑起门面和人气的,无疑是老板娘李娟。
夫妻俩是十多年前从小地方一起来上海打拼的。
那时候,他们都还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怀揣着对大都市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初的日子异常艰难,他们租住在最便宜的棚户区。
干过各种杂活,摆过地摊,也进过工厂。
后来,王强凭借着祖传的包子手艺,在亲戚的帮助下。
盘下了这条弄堂里一个小小的门面,开起了这家“李记包子铺”。
开店初期,生意并不好做。
是李娟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和天生的好人缘。
起早贪黑,挨家挨户地送外卖,跟街坊邻居拉家常。
硬是把包子铺的口碑一点点做了起来。
王强则负责保证包子的品质始终如一。
夫妻俩一个主内,一个主外,配合默契。
日子虽然辛苦,但也渐渐有了起色。
经过近十年的打拼,包子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他们也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勉强扎下了根。
还贷款买下了一套位于郊区的小两房。
把唯一的女儿送进了不错的学校。
在外人看来,李娟和王强是典型的通过自身勤劳奋斗而在大城市立足的普通夫妻。
他们的生活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得上安稳和睦。
是许多从小地方来沪打拼的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这个看似平静的生活之下。
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矛盾与辛酸,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02
“李记包子铺”早已成为这条老弄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每天凌晨四点多,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的时候。
包子铺的灯光就会准时亮起。
王强开始在后厨忙碌,李娟则在前堂准备开门迎客。
热腾腾的包子香气,混合着豆浆的醇厚。
是许多弄堂居民一天开始的信号。
李娟的突然失踪,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
在这条弄堂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最初的一两天,王强还以“李娟回娘家探亲”或“身体不舒服在家休息”为由。
独自一人支撑着包子铺的运营。
但他的手艺虽然不错,招呼客人却远不如李娟那般熟稔热情。
算账也常常出错,包子铺的生意明显冷清了不少。
街坊邻居们也渐渐感觉到了不对劲。
李娟是个闲不住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
即使回娘家,也不可能一连几天杳无音讯,连个电话都没有。
而且,她娘家就在邻省,并不算太远。
以前回去也最多一两天就回来了。
有好事者偷偷向李娟的娘家打听。
得到的答复却是李娟根本没有回去过!
这下子,各种猜测和谣言开始在弄堂里不胫而走。
有人说李娟是不是跟王强吵架,离家出走了。
![]()
有人说她是不是在外面有了相好,跟人私奔了。
甚至还有人压低声音,猜测她是不是遭遇了什么不测。
李娟的弟弟李勇在得到姐姐失踪的消息后。
心急如焚地从老家赶到了上海。
他冲到包子铺,质问王强姐姐的下落。
王强面对小舅子的逼问,显得更加慌乱和支吾。
翻来覆去还是那几句“回娘家了”、“出去散心了”、“过几天就回来”。
“回娘家?我刚从家里过来,咱妈说姐姐根本没回去!王强,你到底把我姐弄到哪里去了?!”李勇气得双眼通红。
几乎要和王强动起手来。
眼看事情越闹越大,在周围邻居的劝说和李勇的坚持下。
王强才不情不愿地跟着李勇去派出所报了案。
将李娟列为失踪人口。
警方介入调查后,对李娟失踪前几天的行踪和人际关系进行了初步排查。
据周围邻居反映,在李娟失踪的前一两天。
包子铺里曾传出过几次激烈的争吵声。
有人隐约听到是李娟在斥责王强什么,似乎与钱有关。
还提到了“赌”、“败家”之类的字眼。
而王强则多是沉默不语,偶尔会低声辩解几句。
失踪当晚,有位起夜的邻居似乎看到王强在深夜独自一人推着一辆板车。
上面盖着厚厚的雨布,鬼鬼祟祟地从包子铺后门出去。
不知去了哪里。
但因为当时天黑雨大,看得并不真切,也不敢确定。
这些零星的线索,都让王强身上的疑点越来越重。
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毫不知情,只是与妻子发生了一些口角。
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他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
李娟的失踪,给这个原本充满烟火气的包子铺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王强虽然依旧每天开门营业,但包子的味道似乎也不如从前了。
来光顾的客人也越来越少。
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李娟的归来。
或者,等待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
03
负责李娟失踪案的是市刑侦支队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张立军队长。
张立军办案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案件和各色人等。
他深知,很多看似复杂的案件,往往就隐藏在最不起眼的细节之中。
在对王强的初步问询中,张立军敏锐地察觉到了王强言辞间的诸多矛盾和不合常理之处。
王强声称李娟是离家出走,但对于李娟可能去的方向、可能联系的人。
却一问三不知,只是反复强调“她脾气不好,过几天气消了自己就回来了”。
这种刻意的回避和含糊其辞,反而加重了他的嫌疑。
“王强,根据我们的调查,你妻子李娟在失踪前,并没有购买任何长途车票或机票的记录,她的银行卡也没有任何异常的取款或消费信息。”张立军语气平静。
眼神却像鹰一样锐利地盯着王强。
“而且,我们在你家和包子铺的搜查中发现,李娟的手机、钱包、身份证、以及她平日里最常戴的首饰,都原封不动地放在家里。你觉得,一个计划‘回娘家’或者‘外出散心’几天的女人,会把这些重要的随身物品都留下吗?”
王强闻言,脸色微微一变,额头上沁出了汗珠。
但他依旧强作镇定:“她……她可能是走得急,忘了带……或许……或许她只是在附近哪个朋友家住几天……”
“哪个朋友?我们已经排查过李娟所有关系密切的亲友了,没有人见过她。”张立军步步紧逼。
“而且,有邻居反映,在你妻子失踪前一晚,你们夫妻俩曾发生过非常激烈的争吵,甚至有摔东西的声音,你能解释一下吗?”
“夫妻过日子,哪有不吵架的?就是为了一些家务琐事,拌了几句嘴,没什么大不了的。”王强辩解道。
但声音明显有些底气不足。
警方随后对包子铺和王强夫妻的住处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勘查。
虽然没有发现明显的搏斗痕迹或大量血迹。
但在包子铺后厨一个平时用来堆放杂物的角落里。
技术人员发现了几处不太起眼的、疑似被清洗过的喷溅状暗色污点。
同时,有邻居提供了一个重要线索:在李娟失踪前大约一周。
曾看到王强从外面五金店买回来一把崭新的、尺寸不小的斧子和几卷厚实的黑色塑料布。
而李娟失踪后,王强又在新开张的一家电器行订购了一台大容量的立式冰柜。
说是夏天到了,需要储存更多的肉馅和食材。
但这与他家包子铺的日常需求量似乎并不完全匹配。
这些看似孤立的疑点,在张立军的脑海中逐渐串联起来。
形成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推测。
他感觉,李娟的失踪,绝非简单的离家出走那么简单。
王强身上,一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随着调查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指向王强。
他不仅在李娟失踪的时间节点上无法给出合理解释。
其近期的一些反常举动,如深夜外出、购买可疑物品。
以及在面对警方询问时前后矛盾的供述。
都让他成为了本案最大的嫌疑人。
04
在李娟失踪的第五天下午,张立军队长在掌握了相对充分的间接证据。
并综合了多方线索后,认为王强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且有进一步串供或毁灭证据的可能。
市局领导在听取了案情汇报后,果断签发了对王强的刑事拘留证。
几名便衣警察来到依旧在勉强营业的“李记包子铺”。
在周围街坊邻居和少数几位食客惊愕的目光中。
向王强出示了拘留证,并给他戴上了冰冷的手铐。
“警察同志,你们……你们这是干什么?我犯了什么法?我老婆还没找到呢!”王强脸色煞白。
故作震惊地挣扎着,但声音却因为恐惧而颤抖不已。
“王强,李娟的失踪案,你有很多事情没有跟我们说实话。现在请你跟我们回警局协助调查。”一名警察面无表情地说道。
不容他再做任何辩解。
王强被警车带走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
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整个弄堂。
并迅速通过各种街坊微信群、熟客间的口耳相传,扩散到了更广的范围。
一时间,各种猜测和谣言四起,甚嚣尘上。
“听说了吗?李记包子铺的老板被警察抓走了!说是跟他老婆失踪有关!”
“我就说嘛!他老婆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就没了?肯定是他搞的鬼!”
“这王强平时看起来老老实实的,没想到这么狠心啊!李娟多好的一个人啊,真是可惜了……”
“可不是嘛!这男人啊,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
最初,人们的议论还主要集中在王强可能对妻子李娟做了什么。
但很快,一种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慌情绪。
开始在那些曾经光顾过“李记包子铺”,尤其是最近几天还吃过他家包子的食客们心中蔓延开来。
“王强被抓了……那……那他家的包子……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有人突然提出了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疑问。
“对啊!李娟失踪这几天,可都是王强一个人在做包子!他要是……要是心里有鬼,或者精神不正常,万一在包子馅里放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我的天!我昨天早上还吃了他们家两个大肉包呢!现在想起来,好像肚子是有点不舒服……”
“我也是!我儿子今天早上就说肚子疼,我还以为是吃坏了别的东西!不会真是包子有问题吧?”
这种恐慌情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
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以及“法不责众”的心理驱使下。
一些原本只是感觉肠胃略有不适,甚至并无明显症状的市民。
也开始感到强烈的不安和恐惧。
他们越想越害怕,越害怕就越觉得身体不对劲。
于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景象出现了。
从王强被带走的当天下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上午。
陆陆续续地,竟然有近八十名市民,不约而同地涌向了市内各大医院的急诊科。
声称自己最近食用了“李记包子铺”的包子后。
![]()
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腹痛、恶心、头晕等症状。
强烈要求医生给他们进行洗胃和全面检查。
一时间,几家医院的急诊室人满为患。
医生护士们被这突如其来的“集体中毒”事件搞得焦头烂额。
他们一边紧急对症处理,一边迅速将这一异常情况上报给了市卫生疾控部门和公安局。
05
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多家医院关于“疑似群体性食物中毒”的紧急通报后。
立刻将情况反馈给了正在负责李娟失踪案的张立军队长。
“什么?!近八十人?都声称是吃了李记包子铺的包子后出现不适,要求洗胃?”张立军接到电话。
手中的笔都差点惊掉在地上。
他万万没有想到,李娟的失踪案,竟然会以这样一种诡异而骇人听闻的方式。
牵扯出如此大规模的公共安全事件!
他立刻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性质,可能远比他最初预想的要复杂和严重得多。
如果真的是王强在包子里投毒,那他的动机是什么?
仅仅是为了杀害妻子李娟吗?
那为何要牵连这么多无辜的食客?
还是说,这其中另有隐情?
“立刻!通知所有相关医院,保留好所有就诊人员的血液、呕吐物样本,以及他们提供的食用剩余包子样本!”张立军对着电话那头果断下令。
“同时,派人去已经查封的‘李记包子铺’,对所有库存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包子,以及王强使用的所有工具、调料,进行地毯式的搜查和取证!务必查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警方的应急机制迅速启动。
一方面,卫生疾控部门的专家紧急介入,对就医市民的症状进行分析。
并指导医院进行救治。
另一方面,刑侦技术人员则兵分几路,火速赶往各大医院和“李记包子铺”现场。
张立军也亲自带队赶到了收治“中毒”市民最多的一家中心医院。
急诊大厅里一片混乱,充斥着病人的呻吟声、家属焦急的询问声以及医护人员忙碌的脚步声。
他看着那些因为食用了包子而或真或假表现出痛苦表情的市民。
心中疑窦丛生。
按理说,如果是急性食物中毒,症状应该更明显、更集中。
但这近八十人,症状描述五花八门,有说腹痛如绞的,有说头晕眼花的。
还有的说只是感觉恶心乏力的。
而且,他们食用包子的时间,也从一天前到三四天前不等。
并非集中在某一特定批次。
这似乎不太符合典型食物中毒的特征。
难道……难道是群体性癔症?
因为听说了老板被抓,害怕包子有问题,所以产生了心理暗示?
张立军脑中闪过这个念头,但很快又被他否定了。
即使有心理因素,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
引发这么大规模的、症状如此相似的集体就医行为。
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技术科的同事们以最快的速度,对从医院收集到的部分呕吐物样本。
和从包子铺查封的最后一批包子及原材料,进行了紧急的毒理和成分分析。
几个小时后,一份初步的化验报告,加急送到了正在市局指挥中心连夜分析案情的张立军手中。
会议室里灯火通明,烟雾缭绕。
![]()
张立军接过报告,打开,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起来。
他的眉头越皱越紧,脸色也随着报告内容的展开而一点点变得凝重起来。
当他看到报告中关于某种特定化学成分的检测结果。
以及其在不同样本中的含量数据。
再结合那份多达八十人的、来自不同医院的就诊人员名单时。
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中的报告因为震惊而微微颤抖。
“这……这怎么可能?!这绝对不可能!”张立军倒吸一口凉气。
失声低呼,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惊骇和不敢置信。